返回目录:游戏策略
1.惩恶扬善、英雄主义,朴素的理想主义色彩。
2.现实往往是悲剧,百姓从通俗文学中寻找寄托。
各种演义最突出,《说岳》、《隋唐》、《杨家将》。
能团圆对谁当然都是一个美好快乐的结果。
大团圆,是为了弥补现实的苍凉。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体现。
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局永远都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其实就是中国人对大团圆的最好解释,自古以来的中和之美思想奠定了“大团圆”的理想世界。
中国的艺术作品大都倾向于团圆结局,就算是死也要死的浪漫。《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看似在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压迫让他们先后殉情,似乎大悲却在死后化蝶双飞,给人们受伤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面说:“中国人有个情节,姑称之为“团圆情节”,不团圆,不肯散,死乞白赖要团圆,不然观众要把作者骂死。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扩展资料: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对戏剧情节而言:这一路戏,总是大团圆的,缺少真正的悲剧力量。
如《窭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
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一一“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
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架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
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
它虽然推选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0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团圆
这其实不能怪是中国的电视剧,其实这个说起来还是怪我们自己的原因,很多中国的电视剧都是一个套路就是大团圆,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思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2想作祟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崇尚团圆,不论是中秋节还是过年,都是比较喜欢团圆,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喜庆的情况,所以现在的电视剧编剧就只能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口味,来去编造一个团圆大结局的一个结局。
其实对于大团圆我想大部分的人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毕竟我们从小就是一种接受的团圆思想,这也是我们国家对于现在的团圆的思想的渴望,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好期望,是可以理解的。
您说到恶心的大团圆结局,首先我认为这个词汇就是用的不正确,为何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到了您的嘴中就变成了恶心的大团圆结局。我想这就是一个不对的思想,对于这个团圆我想大家应该都是采取着一种比较温馨的思想去看待这件事情的。
其实题主说的这个倒也不是不能理解,最为关键的就是一点,现在的编剧太过脑残,弄得那些剧情真的就是不忍直视,所以也就会出现很多的人说这种剧情就是个傻子剧情,简直就是没眼看,也就会出现了一些觉着大团圆剧情比较恶心的人,其实编剧们面对的用户群体都是些50-60岁的人们,所以也就是比较的老套一点的剧情。
其实不论怎么样,中国的团圆剧情永远也不会少,因为这是深入骨子里面的一些东西,希望大家看着开心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