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策略
1、新中国成立后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后的1952年到1956年,人均GDP从119元增加到166元,总人口从5.7482亿人增加到6.2828亿人,居民消费水平从80元增加到104元。全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左右提高到1957年的57岁 ,平均每年都有上百万劳动人口扫除文盲。
2、用了20年的时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这20年里,中国有许多不成功的尝试,指导思想不时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也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
中国的人均GDP从1957年的168元增加到1976年的318元,增长近90%,但居民消费水平只增长4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职工工资从624元下降到575元,生活必需品供应匮乏;
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1957年的57岁提高到1975年的68岁以上 ,增长速度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依靠独特的体制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基本民生需要,在此基础上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3、用了5年的时间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这5年里,在结束了十年动乱之后,党和政府在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同时,清算和改正“左倾”错误,调整了社会关系,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经济发展的目标也重新回到基本民生建设上来;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不但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而城市开启的自主择业、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设立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改革,不但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也给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打开了缺口;
高考制度的恢复则不但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也为新时期的社会流动开辟了新的途径。
4、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验性改革。
这10年里,中国明确了自己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上的飞跃,提出了从“翻两番”到“三步走”的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先富到共富的发展策略。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均GDP增长1.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7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71倍, 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副食品供应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除极少数贫困地区外基本上解决全国居民的温饱问题;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得到加强,但合作医疗解体,农村医疗体系基本处在空白状态;城市户籍制和单位体制逐渐松动,“乡政村治”格局初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发展迅速,社会开始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得到发育和成长。
5、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创新性改革。
这是一次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这10年里,实施了科教兴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1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经受住了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考验,提前实现“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按照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总体小康的评价标准衡量,2000年,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占比以外,其余13项指标都满足了总体小康的要求。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1年的53.8%下降到2000年的39.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6%下降到49.1%,农村贫困人口按当时的口径减少了2.2亿人。
与此同时,经济的改革发展引发了整体性的社会变迁:人口增长实现根本转型 ,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医疗等领域也相应进行了市场化探索;人口流动和社会分化加剧,城镇化提速,“三农”问题凸显,社会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6、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进行民生建设的系统化改革。
这10年里,陆续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把社会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民生立法显著加快,民生政策密集出台;
针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快速转型,党和政府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课题来抓,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品供给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一时期,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2002-2012年,在人均GDP年均增长9.9%的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37%,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从6030元增加到16674元、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从1468元增加到5415元、增长1.7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37.7%和46.2%下降到了36.2%和39.3%,分别下降1.5和6.9个百分点。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市场商品供应日趋丰富,居民消费升级快速推进。人力资源相关指标也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建设不能满足民众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而且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和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经验和展望
1. 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百60%;
2.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3.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设起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4.电力度工业增长很快,十年中,农村用电量增长了近70倍;
5.新建铁路专八千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
6.尖端科技方面,成功试验了第一个原子弹,研制成功了结晶牛胰岛素;
7.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属焦裕禄,向秀丽等英雄模范人物。
1、培育了良好社会风气,社会进步举世瞩目。
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的污泥浊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在惩治贪腐、反对封建迷信、扫除文盲、发扬社会主义新道德、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个国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7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这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5岁。而印度1952年人均预期寿命41岁,直到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才达到65岁,比中国晚了整整35年。
2、在外交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区别不同国家对我国的不同态度,同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国的链条。
1971年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促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到1976年,在当时世界上独立的130多个国家中,同我国建交的达到110个。在国际上树立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尊严形象,赢得了朋友,赢得了声誉。
3、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到1966年,建成并投产的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1198项,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
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
农业技术改造的积极开展,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在粮食、棉花增长幅度较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一定的增长。这期间依靠农村集体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灌溉、发电、拦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重建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
任何一场剧烈的社会革命运动,要实现其预定目标,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的本质与结构,而且要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稳定的社会与法律秩序。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国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实现国家制度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与法律秩序。
这一时期先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司法改革运动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展开较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注重运用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与社会,借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1949年到1956年间,新中国的法律创制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的法律创制,其特点是运用立法手段,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秩序,保障各项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加快国家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立法亦开始启动。
1. 建成百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2.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3.大庆油田度、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设起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问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4.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十年中,农村用电量增长了近70倍;
5.新建铁路八千多公里,建成兰新、包答兰等铁路;
6.尖端科技方面,成功试验了第一专个原子弹,研制成功了结晶牛胰岛素;
7.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属禄,向秀丽等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