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策略
383年,一统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为完成自己统一中国的伟业,不顾谋臣王猛的临终劝告,率百万大军,发动了平灭东晋的战争。此时的东晋仅有谢安、谢玄统领的八万北府兵能与之相抗,两者对峙于淝水,大战一触即发。开战前,谢玄向苻坚送来战书,他向苻坚提议,只要秦军小退,晋军就愿意渡河决战。望着谢玄的“建议”,骄傲的苻坚自然选择答应,因为他觉得凭借自己百万雄师,只要趁晋军过河时,半渡而击,便可全歼晋军于淝水中。
可这恰恰就是苻坚所犯下最为致命的错误。因为,对军队而言,击鼓进兵时是阵型最为严密,士气最为高涨的时候,后撤总是令人心情沮丧,也会使得整个军阵变得零散。晋军就抓住这点,趁着秦军后撤时突然渡水突击,而正在后撤的前秦军,面对着突然冲锋的晋军,自然是手足无措,防线迅速被晋军突破。所谓兵败如山倒,一旦前线秦军被突破,后方的便纷纷以为秦军已经失利。加之此时秦军阵中的东晋降将朱序还大喊秦军已败,令后方的秦军更深信前方已经战败。百万前秦军瞬间大乱,谢玄、谢石等人乘势力追击,前秦军全面崩溃,苻坚还身中一箭,只能孤身北返。
那么,除上文所述,苻坚自身骄傲自满,战术失当等原因外,是否还有别的因素导致了苻坚的败北呢?
其实,淝水之战不仅是苻坚战术上的败北,更是其战略上的惨败。当苻坚决意南征之时,失败的种子就已种下。因为,此时的前秦虽然统有整个华北,可是其统一中国北方仅一年有余,许多新征服的土地还未完全臣服,如苻坚军中的慕容垂、姚苌、朱序等人都只是被迫投降,而非真心效忠。只能说是统一华北的功绩遮蔽了苻坚,使其不顾政权内部复杂的民族问题,重重的矛盾,贸然发动了这场南征行动,这从战略上就注定了战争的失败。
同时,这种政权内部的矛盾,更直接导致了南征行动中前秦军队的离心离德,战斗力低下。因为,前秦军大多由鲜卑、羯、羌、汉等民族组成,他们都是刚刚被前秦所征服的民族,许多民族甚至接受前秦的统治还不到一年。对前秦自然是无多少好感,只不过是迫于压力不得不入伍,当然不愿为前秦卖命,更不支持苻坚的南征行动。这支所谓的百万大军,不过就是由众多组成的“乌合之众”。
反观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9晋军,尽管只有区区八万,但却都是东晋最为精锐的“北府兵“。北府兵是一支精干强大的军队,由京口、常州一带的北方流民所组成。这些流民来自兖州、徐州,本就民风彪悍,稍加训练便能组成一支劲旅。同时,东晋的将士们更深知,一旦战役败北,那么他们的家园将被前秦侵占,所以在“保家卫国”的口号号召下,东晋朝廷君臣一心,三军用命,战斗力倍增。加上谢玄、谢安的指挥得当,八万北府兵击退百万军心涣散的秦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总而言之,因为种种战略、战术上的失当,当苻坚下定南征的决心时,胜利的天平就早已倒向了东晋。
对于这场战役的主角苻坚,史学家对他缺点的评价是四个字:“柔仁邀名”。
什么叫“柔仁邀名”呢?就是说苻坚这个人,他过于注重这个仁慈的名声,对待敌人过分的仁慈。而且当赏不赏当罚不罚,是一个赏罚不明的人。比如他曾经灭掉了鲜卑族创立的燕国,俘虏了他们的皇室。却并不处罚,也不拘禁。按说这也不是坏事,只能说他比较仁义,如果只限于此也就罢了。可是苻坚不仅不迫害燕国皇族,反倒对他们大家重用,燕国慕容垂,被他当做心腹大将,燕国慕容冲,被他时刻带在身边,这两个人在淝水之战后都背叛了他反攻前秦。对待其他被灭掉的国家也是如此,比如后来杀他的姚苌,就是羌族贵族,战败投降前秦后被苻坚重用。除此以外,居然还有五次反叛苻坚的前秦贵族依然在朝中任职的,苻坚对于敌人的宽容已经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
早在淝水之战之前,苻坚已经派人围攻襄阳将近一年,襄阳守将朱序拼死抵抗,最终弹尽粮绝投降。在这种情况下朱序是不可能忠于苻坚的。可是苻坚再一次体现了他“柔仁邀名的一面,他不仅封给朱序大官,甚至派他去东晋劝降!然而朱序一回到东晋,就把前秦的虚实全部告诉了东晋,然后假意回到前秦,充做内应。
十二月双方决战于淝水东晋军队就使了个计谋——让苻坚退后一点,让出一片空地做战场。苻坚想了想,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就答应了晋军请求。
当秦军后移时,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62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前秦此战,以绝对的优势被东晋以劣势的军队打败,不仅丧失了统一中国的机会,前秦也因此分裂为以后秦、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机会一路北伐,使得在此后数十年的时间里,东晋再也没有了胡人南下的侵扰。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一场精彩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与之相较的也只有赤壁之战了吧。
公元383年7月,苻坚下诏大举伐晋。8月,苻坚由长安出发,秦军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声势浩大那时苻坚极其骄傲,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官号、府第都准备好了.前秦大军压境,晋都建康为之震惊。
东晋王朝这时由谢安执政,他豁达大度,镇之以静,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大为缓和。秦军南下之前,谢安曾派其侄谢玄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别称北府)一带,召募北方侨民和江淮民兵,训练出一支精悍善战的军队,号称“北府兵”,这支军队成为东晋的劲旅。秦军南下,谢安派谢玄、谢石、刘牢之等率八万军队(其中北府兵五万)迎战。
苻坚由于倾全国之兵,规模空前,其先锋部队也取得一些胜利,但实际到达前线作战的,只有其弟苻融所率领的前锋三十万人,其中人员庞杂,各怀鬼胎。10月,苻融攻占寿春(今安徽寿县),苻坚亲率八千轻骑兵赶到寿阳会合;并派东晋降将朱序到晋军中劝降。朱序到了晋营,暗中把秦军的虚实都告诉谢石,并建议乘秦军尚未全部集中,攻其前锋,先声夺人,必能大获全胜。
谢石遂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奇袭洛涧(安徽定远西),一举击溃秦军五万。谢7a64e78988e69d83366玄、谢石乘胜率水陆军并进。与秦军相 持于淝水。苻坚登上寿阳城看到晋军布阵严整,兵势旺盛,又远远望见八公山(在寿阳城北)上草木摇动,也误以为是晋军,心里不免害怕起来,回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劲敌啊!怎能说是弱兵呢?”
秦兵阻淝水而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派人请苻融稍退,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半渡时以铁骑猛袭。便挥军后撤。不料队伍因此秩序大乱,朱序等又乘机在军中大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于是秦军一退不可复止,晋兵趁势渡水进攻。苻融死于乱军之中,苻坚为流矢所伤,单骑北逃,途中听到风声鹤唳,也疑是晋兵追来,到洛阳后,仅剩下十来万人马,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基本统一北方的前秦君主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准备一举攻下东晋,实现全国的大一统,却在淝水之战中惨败而归,这令我们十分叹惋,为何在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39淝水之战中,苻坚的百万大军会迅速崩溃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苻坚过于轻敌。在一代名相王猛的协助下,苻坚迅速平定了北方各族,名义上基本统一了北方,这时的苻坚踌躇满志,渴望一举吞并东晋,实现自己统一全国的梦想,可是现在的他过于自信,那也就成了自负了,古往今来,多少人仅因为自负而从成功走向了失败,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坐拥青幽并冀四州,却因为自己的自负,轻视了弱小的曹操,最终打败而归。此时苻坚的处境和袁绍差不多,刚刚统一北方,认为自己可以凭借破竹之势一举统一,但是他自己的骄傲让他的梦想完全破碎。
第二、东晋方面有名将指挥。战争年代,将领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军队没了可以重新组建,但是将领,特别是优秀的将领失去了,就会永远失去了竞争的优势。比如当时曹操得到张辽的归顺后,高兴地说:“得将军一人,胜得十万雄兵。”
唐太宗在得到名将薛仁贵的投效后,高兴地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可见优秀将领对于战争成败的重要性。在淝水之战中,苻坚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可以投鞭断流,阵营内的优秀名将几乎没有,而东晋方面派出了自己最看重的谢安以及谢石等人御敌,在名将的正确指挥下,苻坚阵营迅速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