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策略
由《三国志》没有徐庶的传记,徐庶的生卒年均不详,事迹夹杂在诸葛亮等人的传记中,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证明其生卒年。有人推测徐庶生出生于168~172年间,逝世于232-235年左右,享年60多岁。
魏国史书《魏略》记载公元228年(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徐庶的好友)的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几年后,徐庶病死,有碑存于彭城。
史书并没有曹操对徐庶的评价,总体而言曹操对徐庶还算不错。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曹操对徐庶母亲说:“闻令嗣徐元直,乃天下奇才也。今在新野,助逆臣刘备,背叛朝廷,正犹美玉落于污泥之中,诚为可惜。”称赞徐庶是天下奇才,贤士,可以视为小说中曹操对徐庶的评价。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攻打刘备,刘备“率其众南行”,弃新野、奔樊城、走当阳、收夏口的时候,徐庶与其母亲走散,其母为曹操所擒获。徐庶向刘备辞行,刘备不忍,徐庶对刘备说道:“我本来想和将军一起创造王霸之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但是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抓去,我现在方寸已经乱掉了,对将军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我请求从此与你告别。”刘备只好答应,于是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前往曹营,同郡好友石韬也和他一起前去,此后一起在魏国做官。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御史中丞这一官职在汉朝是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品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后来又恢复如旧。徐庶所任的官职次于”三公“,在曹魏阵营也算是高官之一了,曹操还算是器重他。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名徐福(三国演义中因对史书的误解错将其名改为单福),本是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之后魏国史书《魏略》中为徐庶作传时依旧采用了他的本名徐福),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徐7a64e4b893e5b19e330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徐庶以其卓越的才能,取得了刘备的充分信任,而当他把诸葛亮和自己比谁高谁低zd时,他却说:“跟他相比,犹如是驽马并麒麟、一只乌鸦配一只凤凰。他可以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恐怕不及此人回。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当他介绍完这位卧龙先生的姓氏、家世及当时的生活状答况后,而后又补充一句:“卧龙先生乃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啊。”
德才兼备的大孝子。
徐庶(知xú shù)(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病逝于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道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版。
扩展资料:
徐庶庙
在湖北省南漳县城东北角,有一座古幽典雅的建筑群,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庶庙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始权建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嘉庆十七年(1812)守备任海复立“汉徐庶故里”石牌,塑徐庶坐像。
现主要有牌楼、大厅、正殿等,是明清建筑汉式风格。大厅内隔扇上悬挂徐庶造像,栩栩如生,两旁并附有对联“在新野高歌自荐,到曹营一言不发”。正殿基座上的徐庶展卷夜塑像,身旁一盏高杆油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庶
徐庶的出生年月因史书无载而无法考证,但依据史籍记载其活动情况来看,他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年)。徐庶在少年时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的武林侠士,矢志要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侠。为了实现这一宏愿,自幼拜师学艺,苦练武功,结交同道侠友,探讨切磋各个流派艺技。待学有所成之后,便游历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侠行善举。徐庶很快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少年侠士。 辅助刘备,后来又举荐诸葛亮,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 进曹营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1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按【魏略】中的说法,徐庶少年时是一个任侠击剑的狂放少年——或许就是一个强盗,曾经为人报仇(我的理解是杀死了仇人),后来才折节学问,则其弃武从文之时应该不下十五六岁了,而此时向来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够不理会那些因为他曾经当贼而瞧不起他的同学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读书,很快就在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则其志向见识也应该异于常人,似乎是和壮年始学的吕蒙一类的人物。而诸葛亮却将他放到石广元、孟公威一个档次,认为其只能胜任刺史州郡级别的职务,如果属实的话,可能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和他相交尚浅,徐庶由于求学时间尚短,学问还不很精深的缘故。而后来徐庶学业完成,和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学问也基本成熟,在诸葛亮的眼里,自然也就非“吴下阿蒙”了。 但从后来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 据现有的资料和传说,这位向刘皇叔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名留青史的徐庶在经过一番游历后到了青岛胶南的帽子峰一带隐居下来。 有的说成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