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策略
狂风的研制是受冷战中欧洲军事对峙中对航空打击力量的需求促成,因为东西方依靠大规模部署核武器在欧洲形成了“恐怖的平衡”,核武器毁灭性的作用使核战争成为最后的战争手段,所以常规作战又重新成为了各国军事决策单位重视的作战方法。欧洲国家在60年代末开始将作战思想由全面核战争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改变为以常规武器为主,核武器为后盾的“灵活反应”战略。战略上的变化使欧洲各国的空军部队迫切需要改进现役装备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对具备纵深打击能力的高性能战术攻击机的需求最为迫切,而西欧国家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年的发展,经济和技术都已经从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得到了基本的恢复,经济上的恢复和技术上的发展和与苏联激烈对峙的冷战的需要,都使西欧国家的军队需要在美国之外发展自己的空中打击力量。
为了代替现役的轻型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的作战任务,提高空军作战部队的纵深攻击能力,英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6国联合,在1968年7月17日开始了多用途战斗机(MRCA)的发展论证。 因为在作要求上存在的分歧,加拿大、荷兰和比利时陆续退出了MRCA的发展计划,剩下的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在1969年3月26日,确定了由英航宇、德国宇航和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共同组成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用以专门进行多用途战斗机(MRCA)的发展工作,并且在三国政府间组成了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组织(NAMMO)。
合作三方在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中的任务分配为,英航宇和德国宇航各占42.5%,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负责余下的15%,为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发展组成的帕那维亚飞机公司在1969年5月初开始进行MRCA的初始方案论证。
因为在设计多用途战斗机(MRCA)时的航空技术水平,还无法保证在一个机体上同时满足制空和对地攻击的任务,所以被称为多用途战斗机的新机是按照一机多型的方法研制的。帕那维亚飞机公司最初的设计方案分为以对空作战为主的帕那维亚100单座战斗机和以对地攻击任务为主的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
帕那维亚100型战斗机的设计目标的用来执行夺取战区制空权的任务,主要的技术性能要求是具备高空、高速的飞行性能,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加速性以满足对空作战的要求,在保证对空作战的同时还具备短距离起降能力并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帕那维亚100型战斗机在设计上可以被认为是按照一种综合作战能力超过美国F-4E/F“鬼怪”战斗机,取代在英国和德国空军中服役的F-4E和F-104战斗机的机种。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帕那维亚100在对空作战能力上比F-4E提高幅度有限,而单座设计的帕那维亚100型战斗机也无法很好的满足对地攻击的任务要求,同时为了集中研制力量和降低飞机的研制与使用成本,取消单座的帕那维亚100战斗机发展计划被以集中力量研制性能更完善的帕那维亚200型战斗轰炸机。
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是多用途战斗机(MRCA)发展计划中的重点,在帕那维亚100型战斗机发展计划取消后成为MRCA发展计划中唯一的平台,帕那维亚200也是狂风战斗轰炸机的设计基础。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的作战任务主要是: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纵深遮断和核攻击、空中优势和防空拦截、对海上目标攻击和侦察。
根据对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的设计要求可以看出,以当时英国、德国和意大利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是根本无法在一个机体上同时满足这样多的任务要求的,所以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的发展计划采用了先设计对地攻击型,在对地攻击型的基础上再开发以对空作战为主的型号的方法。按照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在1970年7月开始设计的多用途战斗机最终发展成为了著名的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在狂风IDS研制基本完成之后,英国空军又在狂风IDS基础上独立研制了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任务的狂风ADV。 狂风战斗轰炸机是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中的基础平台,也是狂风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大的机型。帕那维亚飞机公司在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中以狂风战斗轰炸机为主要发展目标,主要是因为参加研制的三个国家对战斗轰炸机都具有很迫切的要求,战斗轰炸机同时在这三个国家的作战系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皇家空军需要的防空战斗机在高速性能、载荷条件和航程上与战斗轰炸型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时,担负防空作战任务的狂风战斗机在雷达和机载武器系统研制上的困难,也使研制的重点首先放到了技术难度较低的战斗轰炸机型上。
战斗轰炸机是用来对敌方战役纵深的战术目标进行打击的作战飞机,同时也可以挂载空-空导弹而具备一定的对空自卫能力,是现代空军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中对峙双方的作战思想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这10年间,始终是建立在以大规模核战争为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战术攻击机的任务主要用来投放战术核武器以担任核打击的任务,这个作战思想的确定就不可避免的对当时的飞机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狂风战斗轰炸机是多用途战斗机(MRCA)研制计划中的第一个发展型号,狂风IDS在1970年正式开始设计后的进展很快,到发动机基本确定后的1972年8月就完成基础设计方面工作,第1架原型机在1974年8月14号在联邦德国进行了首次试飞,从正式开始研制到原型机首飞只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在设计开始就确定了狂风需要具备执行6个主要任务的能力: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纵深遮断、海上目标攻击、拦截、战术侦察、空中优势,而作为战斗轰炸机的狂风IDS可以完成任务要求中除防空拦截和空中优势之外的其他作战任务,并且在使用空空导弹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通过已经装备狂风IDS的国家所进行的试验证明,狂风IDS虽然无法和先进的第三代空中优势战斗机进行空战,但是在空战机动性能上完全有能力压制F-104、米格-23和F-4这些第二代战斗机。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在1976年3月10号开始进行批生产准备,第一架批生产型飞机在1979年7月首飞,1980年生产型开始交付服役使用。 英国空军根据防空作的要求,在狂风IDS战斗轰炸机研制基本完成之后,就在狂风IDS的基础上开发了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作战任务的防空型狂风ADV战斗机。
从国土防空的意义上来说,英国空军的防空战斗机需要保证本土和临近海域的安全,英国本土和接近海域的空中威胁主要来自苏联超音速轰炸机和苏-24战斗轰炸机,这就使英国空军的防空战斗机主要的作战任务是消灭这些笨重的攻击飞机,而对于与战斗机进行格斗空战的重要性要求就相对要低的多。
英国在面对的空中威胁上和主要以苏联战术空军为对手的德国空军完全不同,特殊的要求使英国空军防空战斗机的设计要求很难得到其他两个合作国家的共鸣,所以狂风ADV战斗机的研制费用由英国投资并独立承担雷达系统的发展。ADV型的改进设计速度很快,狂风ADV在1976年3月开始进行细化设计之后,到1979年10月首架原型机就进行了首飞。狂风ADV在研制进度上并不比狂风IDS慢多少,但是为ADV配套发展的雷达系统的进度缓慢,实用化的狂风F2型战斗机到1984年才进行首飞,1985年交付服役,这个时间比狂风IDS要晚了5年的时间。
狂风ADV的设计指标完全是按照英国空军担负北海防空拦截任务来确定的,类似这样采用攻击机和拦截机同机体发展的措施并不少见,其中美国海军的F-111B和苏联防空军的雅克-28P都是其中的典型。
狂风ADV与“幻影”2000相比虽然看起来显得笨重,但是狂风ADV的综合战斗力已经明显超过当时欧洲国家作为主力的F-4“鬼怪”II,在机翼后掠角控制和超音速拦截性能指标上也与F-14A处于基本相当的标准,因此狂风ADV并不是在狂风IDS的基础上简单的改个雷达和换种武器的应付措施。虽然在设计狂风对空型的时候考虑到了将狂风ADV战斗机用来争夺战区的空中优势,但是基础设计的局限使狂风ADV基本不具备与同时期的专用空中优势战斗机对抗的能力。因为狂风ADV在基础条件上属于一种性能较好的防空拦截战斗机,这就使狂风ADV的性能无法满足重视格斗空中能力的德国和意大利的要求。英国通过狂风ADV的发展得到了一种符合实际需要的防空战斗机,而德国和意大利只能放弃在狂风的基础上发展空中优势战斗机的意图,继续使用性能较差的F-104和F-4F战斗机担负争夺制空权的任务,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说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并没有真正取得全面的成功。德国和意大利空军缺乏空中优势战斗机的这个情况直到新研制EF2000战斗机服役后才得到了解决,而为了满足英国空军的要求,即使是EF2000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防空拦截作战的能力。 狂风战斗轰炸机目前仍然是西欧国家主要的地面攻击机,装备狂风的几个国家都准备在接受EF2000后就逐渐将现役的狂风退役。
EF2000毫无疑问是比狂风更加先进和用途更加广泛的作战飞机,但是相对于以超音速空战为主要设计要求的EF2000来说,已经装备很长时间的狂风在对地攻击能力上仍然具备比较明显的优势,狂风具备更好的突防能力、载弹量、内部空间和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0作战半径,飞机的结构设计也更加坚固,可以用来进行升级改造的内部空间也比EF2000更加充足。
狂风作为欧洲多国联合研制的高性能军用飞机的发展过程,在参加研制的不同国家间关系处理方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狂风在研制中有效的协调了不同国家对飞机的不同需求,通过协商和合作的方式解决了不同需求目标所产生的分歧,都为欧洲联合开发EFA战斗机提供了成功的管理体系和经验。狂风的成功直接促进了欧洲战斗机项目的提出后最终发展,没有狂风这样复杂的飞机研制项目最终取得的成功,在欧洲战斗机研制遇到问题时也就没有协调各方关系的基础,英国和德国在EF2000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没有对项目造成破坏,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狂风给欧洲战斗机的参与国提供的信心。狂风的成功是促进欧洲联合开发EF2000的基础保证,也正是因为EF2000的服役而给狂风的未来拉响了警报。 1969年3月,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联合成立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于1969年3月开始设计。
1973年12月,该机首架原型机试飞。
1976年投入批量生产。
1980年7月开始服役。
1992年停产。
1、1951年9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朝鲜安州地区与美国空军进行的空中作战。当日15时许,美国空军出动作战飞机5批112架,袭击朝鲜顺川、安州、平壤等地区铁路。志愿军空军第4师32架飞机奉命起飞迎击。第12团副团长李文模率领16架米格-15型歼击机,在苏联空军112架飞机配合下,在6000米高度直飞安州。飞至安州上空时,与20余架美机遭遇,双方相距仅1000米。李文模编队来不及区分兵力即投入战斗。1大队大队长李永泰率队攻击左下方8架美军F-84型战斗轰炸机。2、3、4号机先后开火,因射击角度不当未获战果。随后,2批8架美军F-86型战斗机从左、右后方偷袭。李永泰左转上升占位准备反击时被美机击中,僚机权太万随即将美机驱逐。李永泰迂回到美军2号机尾后实施攻击,因航炮已被打坏,攻击未成,左转弯退出后,遭4架美军F-86型战斗机围攻。李永泰临危不惧、沉着应付,上升高度至12300米摆脱美机,驾驶中弹30余发、受伤56处的飞机安全返回基地。5号机陈恒、6号机刘涌新在掩护李永泰、权太万的过程中,与6架美机格斗。陈恒在其驾驶的飞机被击中后,跳伞成功。刘涌新驾机击落美军F-86型战斗机1架,后飞机被美机击中,因跳伞高度过低而牺牲。 此战,志愿军空军首次参加100余架飞机的大规模空战,首创击落美国空军F-86战斗机记录 。
2、1952年2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与美国空军在朝鲜肃川地区上空进行的空中作战。当日10时33分,在朝鲜平壤以南大同江一带发现8架美军F-80型战斗轰炸机,高度6500米;另有28架F-86型战斗机向昌城一带进犯,其中6架经定州至宜川后,转向朔州地区活动。13时39分,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10团出动22架米格-15型歼击机,以团“品”字形编队,高度7000~8000米,时速800千米,经铁山沿朝鲜西海岸飞往平壤以南地区,打击美军F-80型战斗轰炸机小机群。编队至清川江上空时发现12架F-86型战斗机北犯。为执行打敌战斗轰炸机小机群任务,置这群敌机于不顾,领队长机吉世堂率队下降高度向目标区继续前进。至肃川上空时,3大队大队长邹炎发现美机企图尾随攻击志愿军空军机群,随即右转率6号机周永宽追击4架F-86型飞机,至大馆洞地区时又发现6架F-86型飞机,从其右后上方追来,企图袭击志愿军空军的机群。空战中,2架美机咬住邹炎的飞机,邹炎即上升至7000米,摆脱美机,安全返航。2号机胡树和发现右前方有2架F-86型飞机向其逼近,即一面报告长机一面右转脱离,但仍被美机击伤,后摆脱返航。3号机褚福田见2号机胡树和被美机攻击,遂率僚机赵计良右转迎击,褚福田连续3次攻击,将美长机击落。4号机赵计良在长机褚福田追击美机的同时,发现右前方高度5000米有2架F-86型飞机,一面报告长机一面左转切半径,向美机射击,击落1架。6号机周永宽见2架F-86型飞机由尾后攻来,向右脱离时左机翼中弹。赵计良即左转加大油门追击美机,在600米距离上开炮,将美机击伤。此时,2大队在顺川上空发现20余架美军F-86型飞机企图尾随攻击,遂急右转投入攻击。长机郑刚与6架F-86型飞机格斗,击伤美机1架,自己被美机击中,跳伞成功。此战,击落美军F-86型战斗机2架、击伤2架,己方被击落1架、击伤2架 。
1963年6月1日,国民党空军第2联队第11大队43中队上尉飞行员徐廷泽驾驶1架美制F-86战斗机从台湾新竹起飞,在福建龙田机场安全降落。徐廷泽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获得2500两黄金的奖金。而这架F-86则被送到军事博物馆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2作为展品供人参观 。
歼八F的动力大体现在速度与灵活度上,歼八的机体比较“脆弱”,机身纵横梁都没有太大的承载能力,载弹量不高。而狂风本来就是基于攻击型的多用途战斗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5机设计的,承载能力很高,结构紧凑而且强度很大,加上有变后掠翼技术支持,自然载弹量就高。
歼-8(英文:Shenyang J-8或F-8,北约代号:Finback,中文:长须鲸)战斗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歼击机),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主力战斗机种之一,现正逐步退役,被歼-10和歼-11所取代。
歼-8设计上参考苏联米格-21战斗机(歼-7),装备两台涡喷-7甲(WP-7A)发动机,加长了机头,提高高空战性能。歼-8原型机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1979年完成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服役;由于早期歼-8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沈飞于70年代末开始研制歼-8的全天候型,改良火控雷达等电子设备;机舱盖、座椅、氧气系统和组合仪表重新设计,改装武器系统等,成为歼-8Ⅰ;
上世纪80年代,沈飞又开发出歼-8Ⅰ的升级型号歼-8Ⅱ。歼-8Ⅱ使用推力进一步增大的涡喷-13A(WP-13A)发动机,进气道改用机体两侧进气布局,从而腾出机头空间安装更大的火控雷达和更多的电子设备。
中国空军从2011年开始退役部分老旧的歼-8战斗机。截止2011年,在中国空军及海军航空兵中,仍在服役的歼-8战斗机约300架。
“狂风”战斗机是为适应北约组织对付突发事件的“灵活反应”战略思想而研制的,主要用来代替F-4、F-104、“火神”、“堪培拉”、“掠夺者”等战斗机和轰炸机,执行截击、攻击等常规作战任务。
狂风战斗机是帕那维亚(Panavia)飞机公司(英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研制的双座双发超音速变后掠翼战斗机,主要用于近距空中支援、战场遮断、截击、防空、对海攻击、电子对抗和侦察等。该机于1970年开始研制,1972年完成结构设计,1974年8月首飞,1974年9月命名为“狂风”。该机为串列双座,两侧进气,正常式布局,全金属结构,机翼为变后掠翼,带全翼展襟副翼及前缘缝翼,铝合金整体加强蒙皮,尾翼为全动升降副翼,内置式方向舵,采用电传操纵系统。
“狂风”(又译“旋风”)是英国、 德国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的双发双座变后掠翼多用途战斗机。现有两种类型:对地攻击型(IDS)和防空型(ADV)。
对地攻击型是基本型,装备英国、德国、意大利3国空军和德国海军航空兵,其主要任务是对地和对海攻击,同时兼顾空战、侦察和电子对抗任务。
该机优点是速度范围宽,起落滑跑距离短,能以 60 米高度超低空突防;电子设备先进,可以全天候作战。但缺点是使用维护比较复杂,价格较贵。1987年该机订货已达930架。
英国空军装备 300 余架,德国空军装备200多架,意大利空军装备60余架,另出口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家。该机1980年的出厂价格是2800万马克。 1991 年 1 ~ 2 月,英、意及沙特空军共有 86 架“狂风”战斗机参加了海湾战争,主要用于对伊拉克机场及纵深地面目标实施攻击。战争期间,“狂风”共出动了 2400 架次,炸毁了伊拉克 35 个大型机场和 60 个小型机场。在突击机场时,通常是超低空进入,先后投下装有炸弹和延时地雷的 JP233 反跑道子母弹。在战争初期由于实施低空投弹,被伊拉克密集的防空火力击落 8 架。海湾战争开始后 10 天,英国空军就损失“狂风”战斗机 6 架。这主要是由于“狂风”战斗机执行的是超低空轰炸攻击任务,出动的次数多,强度大,攻击的又是伊空军机场等重要目标,这种目标均配置有较强的防空火力,尤其是有大量的肩射和低空防空导弹,加之“狂风”在沙漠地区缺少地标的条件下飞行,又不宜使用 60 米左右的最佳高度实施突防,而在 100 米以上的高度飞行易被肩射和低空防空导弹击中 。
狂风IDS使用JP233攻击伊拉克机场的破坏效果,要明显超过使激光制导炸弹的美国空军攻击机,被狂风IDS攻击后的机场被破坏的范围更大,恢复使用的时间也比激光制导炸弹命中后更长。狂风IDS在海湾战争中损失最集中的阶段就是在低空攻击的时期。
狂风IDS在采用常规低阻炸弹执行低空突防后的攻击中通常采用上仰投弹的方法,狂风IDS重视上仰投弹时的命中精度是因为在攻击有防空火力保护的目标时,基本上都要采用低空高速突防的作战方式来规避防空火力,采用上仰投弹的方式不需要直接飞越目标上空以避免防空火力的杀伤,但是采用上仰投弹方式要取得满足作战需要的命中率,现代化的导航系统和雷达火力控制系统是根本的保证。狂风IDS在低空投掷454公斤常规炸弹时通常采用上仰投弹的攻击方式,就是利用高精度的导航系统与火控系统进行配合,依靠机载雷达和火控计算机确定的瞄准点直接在低空拉起投弹。参加演习的狂风IDS在距离目标7公里的距离上开始拉起投弹,投下的炸弹大都以接近垂直的状态落到半径在50米的目标区中。英国和意大利使用狂风IDS进行的投弹演习也证明,狂风IDS在距离目标4.8~6.4公里处对一个3米×3米的目标区投掷的7枚炸弹,有4枚炸弹的弹着点将目标覆盖到了炸弹的有效杀伤范围之内。
狂风GR4机鼻下方的光点传感器,左边是激光瞄准系统,右边是前视红外系统。但因为激光瞄准系统的视角受限,所以投掷激光制导武器时一般还外挂吊舱。
目标面积有限和防空保护火力密集使狂风IDS承受了很大的战斗损失,不过狂风IDS采用常规武器的攻击效果在战术上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在高强度中这些战斗损失的数量上与总作战架次相比也能够接受。狂风IDS用空袭作战初期的损失换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0来了将伊拉克机场基本摧毁的整体效果,而随后采用制导炸弹进行中空攻击的狂风IDS再未遭受这样大的损失,因此说狂风IDS损失上的问题主要是任务、装备与战术不能保证火力圈外打击的要求,而狂风IDS在设计时就已经做好了承受这一战术所带来损失的准备。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2日报道,在英国议会以397票对223票的比例通过“英国对IS展开空袭”的提案后数分钟之内,8架英国战机从英军军事基地起飞,对叙利亚境内的IS目标展开空袭。据悉,参与空袭的战机为2架狂风战斗机和6架台风战斗机,配备有精确制导的“硫磺石”反坦克导弹和“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与他们一同行动的还有此前在叙利亚上空收集情报的“死神”无人机,后者现在也得到授权,将加装“地狱火”导弹以打击地面目标。
12月10日,德国空军的狂风战斗机从Jagel境内的空军基地起飞。两架德国空军第51中队的“狂风”ECR型电子侦察机飞往土耳其参与打击极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