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描写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长达六回的篇幅把曹、刘、孙三家的矛盾和斗争描写的淋漓尽致,可谓是让读者大饱眼福。
事实上,作者这样写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从历史上看,这一战之前,曹操挥师南下,锐不可当,大有灭刘备、取江东之势。经过这一次战役,孙、刘联合击败了曹操,遏制了他的锐势,孙权得以安居江东,刘备也得以先占荆州,后取西蜀,从此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战直接关系到孙、刘二家的存亡,可以说,这一战如果曹操获胜,这一段历史可能就不叫“三国”,我们看到的写这一段历史的小说也就可能叫别的什么演义,而不叫“三国演义”。既写“三国演义”,对决定三国命运的这样一次关键战役,当然不愿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这一次战役也是孙、曹、刘三路英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会师。这三家的主要英雄人物大多参与了这次战役,斗智斗勇也献智献勇。作者当然也不会轻易放过这样一个展现各路英雄人物性格的绝好机会。
不过,史书上关于这一战役的记载毕竟有限。《演义》作者充分利用有限的史料,又发挥了无限的艺术创造力。很多地方都依据史实加以扩充。黄盖苦肉计就是这样写成的。
三国历史上黄盖并没有什么苦肉计,但黄盖诈降实有其事。《三国志·周瑜传》有记载,说战役开始后,黄盖经周瑜同意,用轻利之舰数十艘,全部装满柴草,浇上膏油,裹上帷幕,树起牙旗,又在大船后系上小船。随后派人送书曹操,说要向他投降。然后浩浩荡荡驾船向北而去。曹操的军吏、士兵纷纷从营房里伸出头来观望,都知道是黄盖投降来了。离曹营还有二里,黄盖放开大船,同时发火,当时东南风正急,一时往船如箭,火烈风猛,不但烧了曹操的水营船只,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烧了岸上的营落。周瑜率轻锐之军随后进击,曹兵只好大败而退。
《江表传》还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诈降书大意是说,黄盖受孙氏厚恩,经常为将帅,待遇并不薄,但从天下大势看,江东六郡人马抵挡中原百万大军,实在寡不敌众,这是海内所共见的。江东的将吏,不论愚智,都知道这一点,只有周瑜鲁肃偏怀浅憨,固执己见。从现实考虑,实在只有投降。到交锋之日,我黄盖便为前部,当随机行事,为曹公效命。《江表传》记载,曹操得到书信,还特地召见了送信的人,秘密盘问了许久,说:“只怕其中有诈,黄盖如果真的投降,建立大功,来日封爵受赏,一定在众人之上。”看来,曹操虽有怀疑,最后还是相信了黄盖。
曹操性多疑,为什么这一次那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可能与他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有关。百万大军南下,轻取东吴,他是很自信的。事实上,当曹兵南下之时,孙权营内上下,确是闻风而惧,敢提出抗击曹操的,只有周瑜、鲁肃少数几个人。曹操肯定认为,黄盖也是为他的锐不可当之势所震慑,不得已而投降的。
依据这些史实,《演义》作者进行了增饰再创造。
先增设了一个苦肉计。孔明当时有句话:“不用苦肉计,如何能瞒过曹操。”这其实也是作者的想法。他大概认为应该用个什么计,骗过曹操,诈降才更合情理。于是,便让周瑜与黄盖商议好之后,在一日诸将聚会时,借口怠慢军心,将黄盖打个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昏绝几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连厚道的鲁肃也差点被瞒过了。
又增设了阚泽密献诈降书一节。历史上黄盖诈降,确有一人献书曹操。不过这人姓甚名谁,史无明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人不会是阚泽。因为赤壁之战后的十一年,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为骠骑将军时,阚泽才辟补西曹掾,到孙权幕下。在这之前,他先是为钱塘长,后为郴县令,既远离政权核心,也远离孙曹对阵的前线。这个人家世农夫,贫而好学,受人雇佣,所写之书,写完便能背诵。这么一个人,作者把他写成黄盖好友,从边地请来,提前做了孙权参谋,不但参加了赤壁之战,还让他充当了重要角色,扮作渔翁,驾一叶小舟,来到北岸,献诈降书。靠作者给他的胆气和才辩,经受住了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5曹操的威胁和细细盘问,一番慷慨巧辩,瞒过了曹操。
还增设了蔡中、蔡和诈降的一节。历史上并无蔡中、蔡和其人,当然也不会有他们诈降一节。《演义》里,作者则写他们是被曹操误杀的水军头领蔡瑁的族弟,曹操许以重赏,让他们带五百军士,驾船数只,望江南而来,口称投降是为报杀兄之仇。二蔡的作用就是受周瑜利用,将计就计,把黄盖受刑而降的消息报告曹操。这两个人是为黄盖而写的。完成这一使命,他们就等着大战一开,被周瑜斩了祭旗。
经过精心增饰,较之史实是更为精彩动人了。有苦肉计,有阚泽献书,二蔡诈降作内探,原来比较简单的情节变得曲折动人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黄盖的忠诚、阚泽的胆略,还有周瑜、孔明,各种人物性格也都在曲折的情节里又一次得到展现。曹操相信黄盖投降也就更合情合理,他的失败当然也更有根据。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描写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长达六回的篇幅把曹、刘、孙三家的矛盾和斗争描写的淋漓尽致,可谓是让读者大饱眼福。
事实上,作者这样写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从历史上看,这一战之前,曹操挥师南下,锐不可当,大有灭刘备、取江东之势。经过这一次战役,孙、刘联合击败了曹操,遏制了他的锐势,孙权得以安居江东,刘备也得以先占荆州,后取西蜀,从此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战直接关系到孙、刘二家的存亡,可以说,这一战如果曹操获胜,这一段历史可能就不叫“三国”,我们看到的写这一段历史的小说也就可能叫别的什么演义,而不叫“三国演义”。既写“三国演义”,对决定三国命运的这样一次关键战役,当然不愿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这一次战役也是孙、曹、刘三路英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会师。这三家的主要英雄人物大多参与了这次战役,斗智斗勇也献智献勇。作者当然也不会轻易放过这样一个展现各路英雄人物性格的绝好机会。
不过,史书上关于这一战役的记载毕竟有限。《演义》作者充分利用有限的史料,又发挥了无限的艺术创造力。很多地方都依据史实加以扩充。黄盖苦肉计就是这样写成的。
三国历史上黄盖并没有什么苦肉计,但黄盖诈降实有其事。《三国志·周瑜传》有记载,说战役开始后,黄盖经周瑜同意,用轻利之舰数十艘,全部装满柴草,浇上膏油,裹上帷幕,树起牙旗,又在大船后系上小船。随后派人送书曹操,说要向他投降。然后浩浩荡荡驾船向北而去。曹操的军吏、士兵纷纷从营房里伸出头来观望,都知道是黄盖投降来了。离曹营还有二里,黄盖放开大船,同时发火,当时东南风正急,一时往船如箭,火烈风猛,不但烧了曹操的水营船只,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烧了岸上的营落。周瑜率轻锐之军随后进击,曹兵只好大败而退。
《江表传》还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诈降书大意是说,黄盖受孙氏厚恩,经常为将帅,待遇并不薄,但从天下大势看,江东六郡人马抵挡中原百万大军,实在寡不敌众,这是海内所共见的。江东的将吏,不论愚智,都知道这一点,只有周瑜鲁肃偏怀浅憨,固执己见。从现实考虑,实在只有投降。到交锋之日,我黄盖便为前部,当随机行事,为曹公效命。《江表传》记载,曹操得到书信,还特地召见了送信的人,秘密盘问了许久,说:“只怕其中有诈,黄盖如果真的投降,建立大功,来日封爵受赏,一定在众人之上。”看来,曹操虽有怀疑,最后还是相信了黄盖。
曹操性多疑,为什么这一次那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可能与他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有关。百万大军南下,轻取东吴,他是很自信的。事实上,当曹兵南下之时,孙权营内上下,确是闻风而惧,敢提出抗击曹操的,只有周瑜、鲁肃少数几个人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7。曹操肯定认为,黄盖也是为他的锐不可当之势所震慑,不得已而投降的。
依据这些史实,《演义》作者进行了增饰再创造。
先增设了一个苦肉计。孔明当时有句话:“不用苦肉计,如何能瞒过曹操。”这其实也是作者的想法。他大概认为应该用个什么计,骗过曹操,诈降才更合情理。于是,便让周瑜与黄盖商议好之后,在一日诸将聚会时,借口怠慢军心,将黄盖打个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昏绝几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连厚道的鲁肃也差点被瞒过了。
又增设了阚泽密献诈降书一节。历史上黄盖诈降,确有一人献书曹操。不过这人姓甚名谁,史无明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人不会是阚泽。因为赤壁之战后的十一年,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为骠骑将军时,阚泽才辟补西曹掾,到孙权幕下。在这之前,他先是为钱塘长,后为郴县令,既远离政权核心,也远离孙曹对阵的前线。这个人家世农夫,贫而好学,受人雇佣,所写之书,写完便能背诵。这么一个人,作者把他写成黄盖好友,从边地请来,提前做了孙权参谋,不但参加了赤壁之战,还让他充当了重要角色,扮作渔翁,驾一叶小舟,来到北岸,献诈降书。靠作者给他的胆气和才辩,经受住了曹操的威胁和细细盘问,一番慷慨巧辩,瞒过了曹操。
还增设了蔡中、蔡和诈降的一节。历史上并无蔡中、蔡和其人,当然也不会有他们诈降一节。《演义》里,作者则写他们是被曹操误杀的水军头领蔡瑁的族弟,曹操许以重赏,让他们带五百军士,驾船数只,望江南而来,口称投降是为报杀兄之仇。二蔡的作用就是受周瑜利用,将计就计,把黄盖受刑而降的消息报告曹操。这两个人是为黄盖而写的。完成这一使命,他们就等着大战一开,被周瑜斩了祭旗。
经过精心增饰,较之史实是更为精彩动人了。有苦肉计,有阚泽献书,二蔡诈降作内探,原来比较简单的情节变得曲折动人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黄盖的忠诚、阚泽的胆略,还有周瑜、孔明,各种人物性格也都在曲折的情节里又一次得到展现。曹操相信黄盖投降也就更合情合理,他的失败当然也更有根据。
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闲品三国》:智勇双全话黄盖 (评论者:灿烂海滩)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该书第四十六回写道:在赤壁之战中,为了帮助周瑜早日打败大兵压境的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的部下黄盖自告奋勇,使用了“苦肉计”,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蒋干,并诱使曹操上当。最后使用诈降之计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不过,通过对《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个故事也是有真有假。而且,历史上黄盖的功绩远远不止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简单、单一。不但被世人评价为“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也被后人喻为“江表虎臣”,是后汉三国时期智勇双全的名将。 一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据说是后汉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见《三国志·黄盖传》注引《吴书》,后世对这个记载多存疑问,详见《三国志集解》,本文不作深究)。不过家道中落,到了黄盖的童年已经是“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同上)了,成为一个寒门子弟。虽然环境艰苦,但是黄盖却没有自甘贫贱,“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闲,学书疏,讲兵事”(同上),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钻研兵事,为日后成为一代智勇双全的名将打下了基础。 后汉末年,天下大乱,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乱世之中一显身手。黄盖也不例外,一开始,他担任了地方郡吏,又被举荐为孝廉,征召至公府,成为一个地方行政官员。这一段经历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史料中已经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了,但是从后来黄盖在东吴担任县令的出色的管理水平和手段来判断,这一段日子也为他日后在地方治理的经验上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 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爆发了以区星、周朝、郭石为首的叛乱。《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云: 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于零、桂,与星相应。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笔者猜测:或许正是因为这场战争,孙坚“三郡肃然”的战功给黄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使得几年以后黄盖投奔孙坚并为孙坚父子效忠一生。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乱政,关东联军举兵征讨,孙坚亦是积极参与。黄盖就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孙坚的队伍。孙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见《三国志·黄盖传》)之时,黄盖一直随之左右并立下战功,因此被任命为别部司马,成为其手下得力战将之一。不过,仅仅过了一年,孙坚就在与荆州牧刘表的一场战斗中身亡,黄盖只得与其子孙策一起依附于袁术。 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借口协助袁术占据江东,脱离袁术,向江东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黄盖又跟随孙策参与了一系列的战斗。《三国志·黄盖传》中只是简简单单地提到:“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而在《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中引用了孙策的上表体现了包括黄盖在内的孙吴早期创业者在沙羡一役中坚强、勇敢: 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 从这一段记载分析,黄盖在孙策的手下,官职已经由之前的别部司马提升为代理武锋校尉,再加上战斗中的英勇,孙策对黄盖是比较欣赏的。也正因为这样,孙策经常把黄盖带在身边。《三国志·太史慈传》中“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的时候,黄盖当时就在场。 赤壁之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黄盖审时度势,向周瑜提出了“火烧赤壁”的奇策。黄盖认为: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见《三国志·周瑜传》及《资治通鉴》)。 黄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周瑜的全力支持。为了麻痹曹操,黄盖写下诈降书给曹操,诱使曹操上当。其书曰: 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7a64e78988e69d83330,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见《三国志·周瑜传》)。 黄盖不但为东吴的胜利献计献策,而且在后来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作战,险些在战场丧生。《三国志·黄盖传》注引《江表传》云: 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同传《吴书》中更是提到: 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武陵蛮夷叛乱时,孙权又任命黄盖为武陵太守。黄盖临危授命,来到武陵时,正赶上叛军围攻,城中只有军士五百,寡不敌众。黄盖临危不惧,“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这一仗,虽然没有赤壁之战那样引人注目,但是对于稳定东吴局势,同样起了关键性作用。“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通过以上黄盖在一系列战争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黄盖战功卓著,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堪称名将。 二 黄盖除了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表现突出之外,在地方管理上也是能力不凡。孙权占据江东初期,各地山越民族多有不服,经常发生叛乱。而每到这个时候,孙权总是派遣黄盖去进行管制。《三国志·黄盖传》云:当时石城的官吏就特别难以管束。黄盖到任之后,马上选定了两个官员为吏,进行管理工作。黄盖还特别嘱咐: 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这就叫做“先礼后兵”,先打好招呼,然后“不视文书”,表面上是什么都不管了,暗中却是密切注意这两个官员的表现,又来了个“欲擒故纵”。笔者猜测:这两个官员可能原本就是个“刺头”,开始是装模作样了几天,被黄盖的假象所迷惑,马上就原形毕露了。不但“渐容人事”,而且“不奉法”。黄盖等的就是这些,等他把两人的罪证完全掌握以后,又摆了个鸿门宴,“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最后将两人诛杀。这样一来,“县中震栗”,黄盖迅速稳定了当地的局势。 后来黄盖还先后担任了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这一段经历,在后汉三国时期可谓绝无仅有的,充分说明了黄盖卓越的地方管理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黄盖一生的后期主要从事的是平叛和地方管理事物,由于成绩突出,被孙权任命为偏将军一职,直到病逝。 三 黄盖一生,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深受士卒爱戴;“当官决断,事无留滞”,为各地百姓拥护;战功卓著,身先士卒,吴主孙权称帝以后,“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东吴的百姓也“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对这位后汉三国时期的名将进行拜祭和缅怀。在今天的湖南省临湘县和湖北省蒲圻县交界处,还有一个地名叫做黄盖湖,据清《一统志》记载是孙权为了纪念黄盖在赤壁之役中的战功,将此湖赐予黄盖而得名的,该湖所属的地方也称为黄盖镇,镇内现存“黄盖八景”等纪念黄盖的旅游景点,这说明了后世对于黄盖的一种缅怀。另外,据说黄盖死后葬在今天的南昌麻丘,不过,笔者在南昌居住有年,却一直没有找到他的墓地,甚是遗憾!
历史传记 黄盖,字公覆,汉末三国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 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黄盖向周瑜献火攻之策,并亲往诈降,火烧战船,重创敌军,以功拜武锋中郎将。后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春去夏来,寇乱尽平。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有一子,黄柄。 史籍记载 《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 电影《赤壁》中的黄盖(张山饰) 也。吴书曰: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於凡庸,常以负薪馀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布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黄盖 盖姿貌严毅,善於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吴书曰: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0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吴书曰: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历史评价 陈寿: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