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孙柏龄(1902—1987)京剧老生。幼时因家境贫穷,于九岁时(1911年)被送入科班学戏,师从“七金子”张英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俊,师母为郑法祥的姨母,师父为其取艺名“张胜奎”。学艺七年(1911年至1918年),边学边演,分别在上海、南京、芜湖等地演出,曾在“第一舞台”丹桂以“张胜奎”挂牌演出,出师后改回本名孙伯龄。期间何月山欲收其为徒,师父“七金子”未准。七年中文武双修,铸就坚实的艺术基础,学会了上百出戏,多为谭派和孙派的老生戏。
十七岁时(1919年),因师父病故,开始只身独闯江湖,曾转益多师,师从南派京剧武生鼻祖李春来,向武生名家何月山、坤伶老生露兰春请益,红净戏得刘松樵亲传,黑头戏师承李长胜兼收李桂春的优长。在长期的舞台演出中,通晓老生各派的表演艺术,南北兼重,文武并举;且擅长靠、短打武生和小生戏,他为演《投军别窑》将自己关在阁楼上半个月,潜心研究,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出场时边走边唱的薛平贵;演武松能从三张半的桌子上翻下来;兼能红、黑净、老旦、文武丑戏。
起先在苏州大观园(后为光华戏院基地)演出,从1919年夏历正月二十四演至端阳节。后到上海亦舞台演出三个月,与冯子和合演过《对金瓶》等戏,和林频卿、马连良同台,当时正值马连良第一次进上海,马连良的《辕门斩子》,孙的大轴《失空斩》。后长期在江浙沪演出,在杭嘉湖“田记大舞台”时期,与素有“杭嘉湖梅兰芳”之美誉的孙瑶芳长期合作,以“双头牌”合演《天雨花》,被水乡观众称为“唱绝、做绝”的艺术精品。二十九岁时(1931年下半年),搭胡宝珊的班子在杭州大世界(后改名为东坡剧场)演出,“孙柏龄”三字用水泥浇铸而成。三十岁(1932年)时,搭戚艳冰的牡丹团在湖南长沙明乐茶园演出四个月,期满回家时,闻讯的观众愤怒地将戏院给砸了。
三十岁至四十三岁(1932年4月后至1945年)久占上海达十四年之久。先是在先施公司演出,在先施公司期间,其扮演陈琳的剧照放在先施公司的橱窗中达一年多。后到大新公司演出,与碧艳芳同台。又到上海四川路虹光大戏院演出,曾与汪志奎合演《古城会》,孙的刘备,汪的张飞。在虹光的演出中有上海伶界联合会为庆祝抗战胜利和为穷苦同行尽点力举行的义务演出,因资本家刁难,演员们无整堂的行头,孙柏龄无偿地将自己的整堂行头借给大家用。此次演出孙柏龄反串丑角,与李瑞来、王少楼、李宗义四唱猪八戒,并与周五宝、刘斌昆、孟鸿茂、梁次珊、韩金奎等十唱《拾黄金》,孙柏龄排十丑最前(1939年1月12日《申报》剧评)。后应老赵松樵之请,赴荣金大戏院演出,挂十大头牌,分别是孙柏龄、凤宝桐(其大女儿)、月明珠(其二女儿)、老赵松樵、小赵松樵、高雪樵、筱高雪樵、老王桂卿父子,演出剧目有《狸猫换太子》、《凤凰山》、《独木关》、《摩天岭》、《取长沙》、《满江红》、《济公》、《火烧红莲寺》、《张文祥刺马》等。在沪的十四年期间,孙柏龄老先生还与裘盛戎、谭富英、梅兰芳、荀慧生、郑法祥、张二鹏、傅德威、明毓昆、詹世辅、黄元庆等艺术家同台合作过。当年谭富英初次到上海,孙柏龄与其双挂头牌,荀慧生的二牌花旦,老王桂卿的三牌武生。谭富英与孙柏龄在《定军山》一剧中分饰前后黄忠。孙柏龄、谭富英与马连良三人曾一起定做诸葛亮的鹅毛扇,各自一把。后出上海,自带剧团(龙凤舞台)活跃于江浙一带,有一次一名青年演员在演出时不卖力,孙柏龄立刻出来向观众道歉,并请那位演员重新演。演至湖州时,出现了拥挤的观众人群将大门铁栅栏拉坏的场面。 解放初在苏州与唐韵笙汇演,唐的《过五关》,孙的《陈琳拷打寇承御》。1950年至1952年在无锡长期驻演,在此期间分别和马连良剧团、杨宝森剧团、奚啸伯剧团、徐碧云剧团、张翼鹏、张二鹏剧团、老高雪樵的雪芳京剧团(在苏州开明戏院演出)、刘汉臣剧团、老赵松樵剧团、李如春剧团、赵燕侠剧团、吴石坚领导的苏南大众京剧团汇演,和新艳秋合作了《霸王与虞姬》,饰霸王。
1954年2月20日,所率剧团与言慧珠剧团合并作为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分团赴北京慰问演出。早晨在招待所吊嗓,工作人员听见后称赞道:“呵!老爷子这几句汪派真不赖!”在北京的演出,孙柏龄反串了《吕布与貂蝉》的董卓、《失空斩》的司马懿和《黄鹤楼》的赵云等等。观剧者有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和宋庆龄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台服务员有当时属于华北军区文工团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田华还为其签名留念。演出达32天,北京方面欲留孙柏龄及其家庭(其子女及女婿皆是优秀的京剧演员,文武昆乱不挡,兼擅多个行当,更有甚者会通堂)留京建团,孙柏龄考虑到这样一来,他剧团中的其他演职员就意味着失业,衣食无助且背井离乡,心中不忍,便谢绝了北京的邀请,又带着剧团回到了无锡。他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可谓“德艺双馨”,是梨园后辈的楷模。曾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老艺人”奖。
晚年定居苏州,仍热衷于京剧事业,组织了平江业余京剧团(当时苏州京剧票社仅此一家),下基层、福利院、部队慰问演出。在一九八三年以八十一岁高龄仍然在苏州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其路子有别于周信芳),而且年已古稀的孙老先生还在水泥地上完成了戏中的一个吊毛、抢背,其质量不亚于青年演员,老人家其敬业、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堪称梨园后世典范。赵燕侠(赵的父亲与孙是磕头把兄弟)、关肃霜(关的叔叔曾为孙操琴)来苏演出,都要前去探望他,赵燕侠更是徒步前往。其去世时,许多不相识的过路人闻讯后前去吊唁叩头,前上海京剧院院长吴石坚先生在悼词中写道:“孙老先生的逝世使我们京剧界少了一位拥有南北剧目最多的专业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