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是英国在17,18世纪设在印度的用于侵略他国,掠夺资源,奴役他国人民等侵略的总部,干了很多坏事,对亚洲国家造成了伤害
在欧洲历史上一共有过多个被简称为东印度公司的企业,它们分别是:
·荷兰东印度公司
·丹麦东印度公司
·法国东印度公司
·瑞典东印度公司
·和被合并称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几个企业
英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所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就是说,在英国统治的地区,
一天24小时都可以见到太阳。英国之所以发展壮大、强盛发达。与对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残酷掠夺分不开。“东印度公司”建立与发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王朝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因为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他们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
英国人在印度大肆掠夺,势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满,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便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这些英军还积极训练印度人帮助他们打仗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64。
东印度公司 - 详细介绍
一个管理他国的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奇怪的一段插曲:一个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竟然变成了印度这样一个大国的正式政府,“官商一体”发展到了它的顶峰。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印度的“政府”还是英国女王的臣下,东印度公司统治的印度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荷兰等继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后于17世纪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8为了处理他们在东印度地区的一些事务而成立的机构,后来这些公司都变成了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统治机构。当时在印度设立东印度公司的主要有英国、荷兰、法国、丹麦、奥地利、西班牙和瑞典等国,其中荷兰与英国的公司是最有名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更是因贩卖鸦片和黑人奴隶而臭名昭著。
在伊比利亚扩张时期,葡萄牙人达·伽马率船队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的马拉巴尔海岸,从此欧洲殖民者开始了掠夺印度的血腥历史。但由于当时的印度莫卧尔帝国既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又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殖民者一时无法占领内陆的广大地区,只能在印度东西海岸抢占据点,进行海上抢劫与掠夺性贸易。
在西欧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就已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了发达的贸易联系,然而随着西欧商人的相继到来,印度商人被逐渐从海上贸易中排挤了出去,以前的棉织品、丝织品、蓝靛、香料、珠宝等的输出就都由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和法国人控制了。
在搞定印度人的同时,这些西欧商人之间也为争夺印度市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就遭到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抗争。1600年12月31日,英国商人为了同荷兰商人竞争而率先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年后,荷兰就紧接着成立了“尼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英荷两国商人剑拔弩张,直到1623年,英荷两国才达成默契:荷兰垄断东印度群岛,英国垄断印度次大陆。
当时的印度统治者为什么允许这些“东印度公司”存在呢?原来,西欧商人手中有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和黄金,他们可以大量购买印度精美的棉织品和丝织品,这促进了印度出口商品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出口商品的增长还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17世纪中叶,在孟加拉和旁遮普的一些地区,已经有几十万农户在从事出口棉织品的生产了。
西欧商人控制的出口型经济增加了印度人的就业,使印度人变得更加富裕;臣民们变得更富裕就会有助于朝廷增加税收,就会有助于统治者政治上的稳定。这就是莫卧尔王朝的国王们不仅容忍了西欧商人控制的出口型经济,甚至还在1717年允许英国在印度进行自由贸易。这就是17世纪末依然强盛的莫卧尔王朝听任西欧商人设立“东印度公司”的原因。
最初,英国人主要利用东印度公司做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9年续领特许状时,就取得了5项特权:掠地铸币、筑城养兵、缔结盟约、宣战媾和及审理刑事民事案件。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51年又被允许在胡格利通商。1698年,东印度公司买下了印度3个村子的包税权,实际上等于买下了3个村子的领土,其中一个村子就是加尔各答。尽管加尔各答村很小,但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在印度的英国人罗伯特·克莱夫在到达印度后的几年里这样给家里人写信:使我能在祖国过上我做梦也想不到的好生活。……我已给姐妹们每人汇去2000英镑,并将在适当时候照顾弟兄们。我想劝拉斯姐妹尽快结婚,她们没有时间可浪费。……你没有必要再当律师……可见英国人在印度掠夺的残酷性。
英国东印度公司还通过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等手段牟取暴利。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他们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并使大清帝国从此走向衰落。
18世纪初期,强盛的莫卧尔王朝开始衰落,印度又重新分裂为许多的小城邦,而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它抛开了“商业公司”的外衣,逐渐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然后在这里设立管区。为了能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为它服务的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
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军队,这下印度人终于不干了。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它们拆除堡垒,但英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于是纳瓦布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这就是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的导火索。
1757年1月,英印开战,在狡猾的英国人的贿赂下,英军于普拉西战役中大败印军,孟加拉的纳瓦布被杀死,孟加拉国库被抢。据不完全统计,英军拿走的金银珠宝,总价值达3700万英镑,这还不包括个人装入腰包的总价值为2100万英镑的财物。贪婪的英国人还于1799年,在攻陷了印度封国迈索尔时,从迈索尔首府抢劫的价值超过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历史学家J.R.格林这样说道:七年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到现时为止,欧洲国家的相对重要性已从它们在欧洲范围内的属地获得。但是,从战争结束起,英国较其周围国家重要还是不重要,已无关紧要。英国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正如英国声称它是北美洲的霸主和印度未来的霸主那样,英国突然远远胜过那些由于其位置仅在一块大陆内、注定要在以后的世界历史中处于较低微的地位的国家。
在大败印军后,随后英军又击败了法军,独自霸占了孟加拉,并任命亲英派印度人作了纳瓦布。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也就间接掌握了行政权。印籍人员负责办理事务,但无实权,史称“双层统治”。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原加尔各答的省督改称总督,由英王直接任命,其任务是代表英国政府全权管理英国占领下印度的全部领土。至此,英国政府开始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印度,东印度公司最终变成了统治印度的殖民主义政府。英国人一旦在德里安顿下来,就完全走上通往世界帝国和世界首富的道路。正是由于范围广阔、人口稠密的次大陆所提供的这块无与伦比的根据地,英国人才能在19世纪扩张到南亚其余地区,然后远远地扩张到东亚。
一旦变成了英国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难的深渊。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毁灭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
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大批人因饥饿而死亡。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人。“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东印度总督曾经这样说。
英国的殖民统治还造成了印度的饥荒。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赚钱而横征暴敛,在其统治印度东部以后不久就将田赋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连年的饥荒,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了1千万人,约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间,英国人用囤积全部大米,不出骇人听闻的高价就拒不出售的办法制造了一次饥荒。”
在西欧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而在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印度就成了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被取消后,来广州十三行贸易的英国商人从原来统一由东印度公司组织而变为散商,英国政府特派官员与中国政府交涉商务事宜,使原来商人与商人之间的交涉一变而成为政府间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导火线的种子。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东印度公司 - 破产原因
创始人
东印度公司的破产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
1.公司职员贪污走私成风,使公司总收入锐减。
2.因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印度人民不断起义。而公司要镇压起义,就需大笔开支。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限于重重危机之中。
3.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这点,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贸易货物是棉花、丝绸、靛青、硝酸钠和茶。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作“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简称BEIC),有时也被称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
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许可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实际上这个许可状给予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
当年,詹姆斯·兰开斯特爵士拜访了著名探险家拉尔夫·菲奇,了解到拉尔夫·菲奇在东方的探险经历,随后詹姆斯·兰开斯特参与了东印度公司的创建。
拉尔夫·菲奇旅途中所写的关于印度社会状况的报告,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据以进行其早期商业冒险活动的重要资料之一。
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助理政府和军事作用。
扩展资料:
垄断道路
贸易垄断
许多公司的职员发财回到英国后建立了自己的不动产、企业和获得了政治权利。在英国国会中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说客队伍。
但一些原来与东印度公司协助的有野心的商人也对公司施加压力,他们希望能够在印度建立自己的私人公司。
在这些压力下,1694年国会通过了一个非管制法案。这个法案允许任何英国公司与印度贸易,除非国会通过法案禁止该贸易。这样英国国会实际上取消了施行了约100年的许可状。
1698年国会通过法律建立了一个平行的“东印度公司”(官方名字为“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这个公司拥有国家保障的二百万英镑的资金。
但旧公司强大的分股人很快就购买了31.5万英镑的新公司的股份,这样他们就在新公司中占多数了。两个公司在英国和在印度抗争了一段时间,都想获得贸易的主宰地位。
但很快就看得出老公司实际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竞争。最后两个公司于1702年合并,同时参加合并的还有政府的一些机构和两个其它公司。
这个新公司向政府出借了320万英镑,作为交换获得了此后三年的独一特权。这个合并公司的全名为“英格兰商人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
此后几十年中国会和东印度公司之间不断争战,公司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永久性的设施,而国会则不放过任何机会来占用公司的财富而同时不使它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1712年虽然政府还清了它的债,但仍立了一条法律重申了公司的地位。1720年英国15%的进口来自印度,几乎所有进口通过东印度公司。
公司通过其说客它再次保证了其影响,1730年公司的许可状被延长到1766年。此时英国和法国成为了大敌。两国之间常常为控制殖民地而发生小战争。
1742年,由于政府惧怕战争会导致财政困难,同意将东印度公司的许可证的期限延长到1783年,代价是公司向政府再贷款100万英镑。最后小冲突真的导致了战争。
从1754年到1763年在七年战争中,英国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加固其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土地。战争也波及到印度。公司军队与法军在那里爆发冲突。
与此同时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超过了它的欧洲竞争者。由于战时军队和经济的补给需要与印度的贸易大增,同时英国获得原材料的能力和生产方式的效率也提高了。
其结果是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这个富强导致的生产和需求又提高了它对远洋贸易的需要。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国对世界市场的单一最大占有者,并对政府施政加以影响。
硝石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4贸易
自17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开始涉足硝石贸易。由于硝石是制造火药的原料,因此英国军队对硝石的需求十分殷切。
而英皇每次订下的合约往往需要上数百吨的硝石,东印度公司则可从中赚上数万镑。公司其中一位总督甚至曾经在1864年说到,从卖硝石赚的钱比课盐税还要高。
在这段时期,东印度公司于中国、印度和英国建立了一条呈三角关系的贸易航线,好使英国从当地进口茶叶和丝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列颠东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