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幼儿游戏是以游戏为手段,以教育为核心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时,当教师认真地把游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上的疑问和困惑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理论对实践的指问:“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这不是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吗?”“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游戏?”“说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里?”“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在为老师而游戏”等等。
然后是实践对理论的反问:“什么是游戏?”“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那样的话还是游戏吗?”“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游戏是目的还是手段?”“怎样才算是做到了‘以游戏为基础活动’?”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问与反问,正因为实践需要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所以仅仅以一种抽象思辨的方法来阐述“是怎样的”就不够了。因为某些抽象的理论并不直接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负责,所以我们还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事实上应当是怎样的”作出分析,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假设。
一、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一)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从游戏与教育的目的来看,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可以说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只不过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教育的结果都是儿童的发展。
其次,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在游戏的自发探索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对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63应于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更多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与美育有关),更多体现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与体育有关),更多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与德育有关),更多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与智育有关)。也许正是游戏内容与教育内容的这种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的教案。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二)“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然而,必须提出的是,作为一种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以上对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的解释,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一旦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实践时,偏差和误解便会产生。游戏的教育化,容易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教育的游戏化,是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这样一来,游戏和教育仍然是对立的两极,两者的结合没有实现。事实上,偏差和误解发生在前者。所以,我们还是要将讨论限定一个范围,提出一个前提,即游戏的教育化是在幼儿园教育的大背景中认识的,教育对游戏的关注,指的是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
说明这一点,是为了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而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总之,在了解了游戏和教育的诸多特性以后,我们已经不难理解,为什么游戏能使儿童得到发展的无意收获,而教育的有意收获却来之不易,关键在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所导致的活动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实际上,两种过程的心理氛围是不一样的。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
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类游戏
(一)游戏和游戏化
幼儿园实际上存在着两类活动(我们暂且不称为游戏),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一类是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组织的教学活动,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是如何用游戏的意义对两类活动进行界定,这关系到如何实现游戏与教育的结合。我们认为,以活动的本体特征来区分两类活动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是一种非功利的活动,因此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一、、 使孩子在游戏中有交通隐患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老师教育幼儿常用的、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应急反应慢、因此常在游戏中产生散队,走失的现象。为此在开学初期,就开展“跟着××走”等游戏,让幼儿明白小动物都跟着爸爸妈妈,从不掉队,走路时不推挤。从而激励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时刻跟随着父母,在游戏中不掉队,以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同时交通隐患也是给予我们惨痛教训的启示。于是父母还是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幼儿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游戏《开汽车》,首先将场地布置成街道的样子,分配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明白,扮演司机的应该注意车子和车子不能碰撞,扮演行人过马路的时候走斑马线,认清行、停指示灯,过马路时要看清是红灯还是绿灯,红灯行,绿灯停。
二、、体育游戏渗透自我保护智慧
体育游戏具有竞争、竞技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有一定的激烈程度和完成难度,幼儿参与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这就使得他们在参与地过程中比较容易忘乎所以,会不同程度的产生一些激动的情绪,在加上有允许自由发挥来完成活动的余地,每个幼儿的活动过程都不可能相同,所以我们也无法完全预料活动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因此要适时地教给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应变方法。如小班幼儿一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1进入幼儿园,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排着队走路,此时如果让幼儿学开火车,小手当轮子,拉好前面小朋友衣服的下摆,并编一首顺口溜:“火车开在铁轨上,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效果一定不错。又如在开展“聪明的小狗”这一游戏时,为了较好的完成“学习向前爬、侧爬、后退爬的动作技能”这一游戏目标,可以采用室内游戏的方法,布置利于幼儿爬动的“草地”,并在其两边各放置了小鸡、小猫的家,通过向小动物问好和寻找“肉骨头” 的方式练习各种爬的技能,虽然受到空间环境的限制,却恰如其分的投放游戏材料,幼儿能更清楚地听指令小洞,对于“爬”这个动作也能很好的掌握。并减少了等待的时间,活动量也有所控制。
在幼儿进行四散跑和追逐跑时,父母先示范奔跑的动作,再提醒幼儿奔跑时不能低头向前猛冲,眼睛要学会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因相互碰撞而跌到,与此同时进行情境表演学会避让;如果不慎跌到,要尽力用双手支撑身体,防止头部着地;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学会主动告诉,以便及时脱衣、休息,调整活动量。除此以外,父母要经常带着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无论是晨跑、还是体育游戏都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自我保护意识”渗透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在运动中保护自己。
三、、“角色游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父母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逐个房间参观。这次节目引起了父母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心,大家想出各种办法,竭力保护儿童的安全,并策划了一次造访警局的“远足日”活动。活动中最吸引孩子们的就是精心制作的那本独自在家安全手册了,因为它是一本可以自己涂色的画册,孩子们在涂涂画画的同时,能领悟到很多道理。
1.如果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妈妈正忙着,或在睡觉。不论他有任何理由,也不要开门。
2.不可独自行走,出门总要与朋友相伴。
3.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特别是食物。
4.如果陌生人对你说:保证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或和你玩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不要相信,千万不要跟他走。
当然,仅仅一次角色游戏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安全守则,再把经常在幼儿园玩的“角色游戏”教给父母们,让“安全守则”成为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父母充当陌生人——
1、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他能用他的车载你回家,你该怎么应付?
2、在游乐场,一个陌生人说,他的宠物狗丢失了,问你“能帮我找一找吗?”你怎么办?
不过,不管事先怎样灌输,“演习”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会作出错误的回答,所以我们会明确告诫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即使经过你的纠正,仍不尽人意时,也不必过分担心,以大人应有的智慧,加上足够的耐心,多几次与孩子一起找出恰当的回答堵塞“漏洞”,孩子最终会在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
幼儿游戏是以游戏为手段,以教育为核心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时,当教师认真地把游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上的疑问和困惑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理论对实践的指问:“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这不是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吗?”“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游戏?”“说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里?”“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在为老师而游戏”等等。
然后是实践对理论的反问:“什么是游戏?”“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那样的话还是游戏吗?”“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游戏是目的还是手段?”“怎样才算是做到了‘以游戏为基础活动’?”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问与反问,正因为实践需要一种具有可操作性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9的理论指导,所以仅仅以一种抽象思辨的方法来阐述“是怎样的”就不够了。因为某些抽象的理论并不直接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负责,所以我们还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事实上应当是怎样的”作出分析,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假设。
一、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一)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从游戏与教育的目的来看,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可以说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只不过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教育的结果都是儿童的发展。
其次,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在游戏的自发探索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对应于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更多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与美育有关),更多体现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与体育有关),更多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与德育有关),更多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与智育有关)。也许正是游戏内容与教育内容的这种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的教案。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二)“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然而,必须提出的是,作为一种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以上对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的解释,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一旦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实践时,偏差和误解便会产生。游戏的教育化,容易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教育的游戏化,是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这样一来,游戏和教育仍然是对立的两极,两者的结合没有实现。事实上,偏差和误解发生在前者。所以,我们还是要将讨论限定一个范围,提出一个前提,即游戏的教育化是在幼儿园教育的大背景中认识的,教育对游戏的关注,指的是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
说明这一点,是为了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而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总之,在了解了游戏和教育的诸多特性以后,我们已经不难理解,为什么游戏能使儿童得到发展的无意收获,而教育的有意收获却来之不易,关键在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所导致的活动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实际上,两种过程的心理氛围是不一样的。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
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类游戏
(一)游戏和游戏化
幼儿园实际上存在着两类活动(我们暂且不称为游戏),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一类是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组织的教学活动,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是如何用游戏的意义对两类活动进行界定,这关系到如何实现游戏与教育的结合。我们认为,以活动的本体特征来区分两类活动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是一种非功利的活动,因此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一、、 使孩子在游戏中有交通隐患意识
e5a48de588b67a64365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老师教育幼儿常用的、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应急反应慢、因此常在游戏中产生散队,走失的现象。为此在开学初期,就开展“跟着××走”等游戏,让幼儿明白小动物都跟着爸爸妈妈,从不掉队,走路时不推挤。从而激励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时刻跟随着父母,在游戏中不掉队,以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同时交通隐患也是给予我们惨痛教训的启示。于是父母还是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幼儿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游戏《开汽车》,首先将场地布置成街道的样子,分配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明白,扮演司机的应该注意车子和车子不能碰撞,扮演行人过马路的时候走斑马线,认清行、停指示灯,过马路时要看清是红灯还是绿灯,红灯行,绿灯停。
二、、体育游戏渗透自我保护智慧
体育游戏具有竞争、竞技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有一定的激烈程度和完成难度,幼儿参与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这就使得他们在参与地过程中比较容易忘乎所以,会不同程度的产生一些激动的情绪,在加上有允许自由发挥来完成活动的余地,每个幼儿的活动过程都不可能相同,所以我们也无法完全预料活动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因此要适时地教给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应变方法。如小班幼儿一进入幼儿园,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排着队走路,此时如果让幼儿学开火车,小手当轮子,拉好前面小朋友衣服的下摆,并编一首顺口溜:“火车开在铁轨上,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效果一定不错。又如在开展“聪明的小狗”这一游戏时,为了较好的完成“学习向前爬、侧爬、后退爬的动作技能”这一游戏目标,可以采用室内游戏的方法,布置利于幼儿爬动的“草地”,并在其两边各放置了小鸡、小猫的家,通过向小动物问好和寻找“肉骨头” 的方式练习各种爬的技能,虽然受到空间环境的限制,却恰如其分的投放游戏材料,幼儿能更清楚地听指令小洞,对于“爬”这个动作也能很好的掌握。并减少了等待的时间,活动量也有所控制。
在幼儿进行四散跑和追逐跑时,父母先示范奔跑的动作,再提醒幼儿奔跑时不能低头向前猛冲,眼睛要学会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因相互碰撞而跌到,与此同时进行情境表演学会避让;如果不慎跌到,要尽力用双手支撑身体,防止头部着地;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学会主动告诉,以便及时脱衣、休息,调整活动量。除此以外,父母要经常带着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无论是晨跑、还是体育游戏都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自我保护意识”渗透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在运动中保护自己。
三、、“角色游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父母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逐个房间参观。这次节目引起了父母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心,大家想出各种办法,竭力保护儿童的安全,并策划了一次造访警局的“远足日”活动。活动中最吸引孩子们的就是精心制作的那本独自在家安全手册了,因为它是一本可以自己涂色的画册,孩子们在涂涂画画的同时,能领悟到很多道理。
1.如果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妈妈正忙着,或在睡觉。不论他有任何理由,也不要开门。
2.不可独自行走,出门总要与朋友相伴。
3.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特别是食物。
4.如果陌生人对你说:保证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或和你玩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不要相信,千万不要跟他走。
当然,仅仅一次角色游戏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安全守则,再把经常在幼儿园玩的“角色游戏”教给父母们,让“安全守则”成为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父母充当陌生人——
1、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他能用他的车载你回家,你该怎么应付?
2、在游乐场,一个陌生人说,他的宠物狗丢失了,问你“能帮我找一找吗?”你怎么办?
不过,不管事先怎样灌输,“演习”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会作出错误的回答,所以我们会明确告诫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即使经过你的纠正,仍不尽人意时,也不必过分担心,以大人应有的智慧,加上足够的耐心,多几次与孩子一起找出恰当的回答堵塞“漏洞”,孩子最终会在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