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的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因发现抑制负向免疫调节的“新型癌症疗法”得奖。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斩获诺贝尔奖以来,累计已有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2001年,日本出台“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当时,从日本国内到国际社会,对此争议都不小。
可从2001到2018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个诺奖。也有数据表明,日本近些年的科研发表数量呈下降趋势,被引用的数量也没有以前多。狂揽诺奖的日本人,危机感还是很重,其实没别人想象中那么高兴。
1
得诺奖的,都有点“不正常”
斩获诺贝尔奖不易,每位得主都有自己的个性。
日本的诺奖获得者,尤其有着许多“不正常”的经历。
对于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据诺奖委员会的成员透露,76岁的他得知自己获奖时,表现得十分平静,甚至有些还害羞。
本庶佑似乎对诺奖看得更为随意,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说,看到患者获救,比获得诺奖更开心。
“皆为利往”的时代,日本的科研者却总带着一种特殊气质。
几十年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2前开始的教育创新、经济支持
是最实际的“神秘力量”
让日本狂揽诺奖的科学活力,大多出现在上世纪70、80年代前后。
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是要保证获奖成就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延迟性和滞后性。
基础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广泛认可,需要相当时间的检验,因此科学家从发现成果到获奖要经历长达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21世纪诺奖的“井喷”,其实是几十年来的巨大付出换来的成果。
2
“高兴不起来”的日本人
危机感从未减少
在这次诺奖公布的半年前,日本通过了2018年版《科学技术白皮书》。
这样的白皮书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公布,对日本的科研实力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和全球主要国家进行比较。
白皮书指出,日本推动创新的基础能力正在迅速减弱。
3
极致到矛盾的匠人精神
极致认真、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确定一个目标就执行到底的匠人精神,是日本文化中不容小觑的一项。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为诺奖足足等了二十年。
在此前长达二十多年的学术长跑里,他经历了种种挫折:博士毕业没工作、研究得不到支持、被迫转专业……但他仍坚持缩在实验室里专心致志于自己的研究,“十年如一日”熬过枯燥的学术生活。
从小处看,匠人精神是一种踏实,吃苦耐劳,是对细节的严谨执着;
从另一方面,也是在科学精神方面的专业。
也许在科研的路上、在夺下诺奖的竞赛中,中国人已经走出了很长一段路,也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准备在这“滞后性”过去后迎来喜人的突破;
但至少,在日本18年内这些突出的成就中,也可以让人看清,在更多方面,也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这不完全是科研能力强弱的问题,还有价值观的问题。
大家知道,挪威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它的意识形态非常强大,诺贝尔抄奖也被他们意识形识化和政治化。
大家知道,青蒿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被中国提取出来,成为抗虐疾的特效药,到现在才给屠呦呦发奖,似乎有点马后炮的意思,中国得的其他奖除了丑化中袭国人的莫言,再就是几个拿和平奖的坏蛋了。
其实中国在很多方面领先进界,比如袁隆来的杂交水稻,不只在生物上有巨大突破,而且解决了相当多人的贫困问题,对世界和平有巨大贡献,拿一个生物学奖或者和平奖,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拿不到?还不是因为意识形态问题?
这样的情形还有很zhidao多,这决不是科研水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