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中华鲎(学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鲎由三部分组成:头胸甲略呈马蹄形(故名百马蹄蟹),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尾部是一根长的尾剑。鲎似蟹,比蟹大,它们虽然都具有关节的附肢,但鲎和蟹的度亲缘关系远不如和蜘蛛密切。鲎和蜘蛛的第一对附肢呈螯状。都有四对足,分类学上称为有螯动物。鲎除外形具尾剑外与蜘蛛主要区别在于.鲎的附肢基部有许多刺状突起并围在口的周围以咀嚼食物,故又称肢口动物。
生活在回浅海沙质海底。主要是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显示蓝色。中华鲎血液为蓝色。
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杀、收购、加工携带答。
你好,第一种鱼:甲胄鱼
这类绝灭的鱼形古生代脊椎动物。某些成员属于欧洲和北美的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地层内特别丰富的几个目。没有腭,往往缺乏成对的附肢。这些原始的特征表明,甲胄鱼类7a64e58685e5aeb9334与活著的圆口目(Cyclostomata,八目鳗和七鳃鳗)是同源的,同属于脊椎动物的无腭纲(Agnatha)。甲胄类具有骨质甲,往往还有内骨骼。有3个主要目∶骨甲目(Osteostraci)、缺甲目(Anaspida)、异甲目(Heterostraci)。骨甲目的头部和鳃区覆盖著新月形宽骨甲,例如头甲鱼属(Cephalaspis);背部有成对的眼窝和松果孔(中间眼),在眼的前面,一个中间孔通向鼻区和垂体;嘴小,内部有一个大鳃腔,看来已具有滤食器,与较低级的脊索动物类似。缺甲目包括纺锤形小鱼类,具有比骨甲目窄而长的体形。没有扩大的头甲,由一连串燕麦状小鳞片覆盖著。不知其内部构造,但感觉器官的孔型和鳃类似骨甲目。异甲目以鳍甲鱼属(Pteraspis)为代表,其细长身体的前部由一副大甲片包裹,嘴在腹面横裂,适应于挖泥的进食方式。没有保存内部构造,但甲胄片里面的压痕表明,具有大鳃腔,每侧有一个外鳃孔。与异甲目可能有关系的是花鳞鱼属(Thelodus)及其他属,这些属没有甲胄片或大鳞片,而整个身体覆盖著小鳞片
一分钟了解鱼类
腔棘鱼
据国外媒体报道,印度尼西亚海洋生物学家日前证实,该国一名渔民在印尼北部苏拉威西岛海域捕获了一条罕见的腔棘鱼。而此前,科学家一直认定,这种鱼类与恐龙在同时代就已经灭绝。
据报道,这名渔民名为斯蒂努斯-拉哈玛(Justinus Lahama)。上周六(19日),他在印尼著名的布纳肯海洋国家公园(Bunaken National Marine Park)附近的海域捕获了这尾长约1.2米,重达50公斤的怪鱼。经过海洋生物学家鉴定,这是一尾罕见的腔棘鱼,是一种凶猛的古鱼类,拥有像翼一样的鳍。据悉,这种鱼繁殖后代并非产卵繁殖,而是直接产出小鱼。
腔棘鱼又称“空棘鱼”,英文名(coelacanths),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由于科学家在白垩纪之后的地层中找不到它的踪影,因此认为这个登陆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英雄已经告别了世间,全部灭绝了。在1938年,接近圣诞佳节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罗群岛附近,南非的博物馆员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莫(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巡视渔民捕的鱼时发现的,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此鱼被推测是在约3.5亿年前出现,6500万年前即已绝灭的总鳍类(有穗边鳍的同类)中的一种腔棘鱼。总鳍鱼类不但能呼吸空气,而且能使用鳍来当作脚走路,这是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重要证据。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腔棘鱼的祖先凭借强壮的鳍,爬上了陆地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2。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其中的一支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成为真正的四足动物;而另一支在陆地上屡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寻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陆地彻底告别了。
据悉,这尾鱼被捕获后在一个检疫用的鱼池中存活了17个小时。印尼一名海洋生物学家指出:“这条鱼按照常理来说只能活两小时,因为它只能在60米以下的深冷海水中生存,这已经够长了。”
此前,科学家曾经推测这种鱼类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在1938年,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罗群岛附近有渔民捕到一条此种类的腔棘鱼,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其后在世界其他一些海域也偶有类似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