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目前,签署《亚百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的九个国家中,除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正在履行其国内有关批准程序外,其它七个国家(中国、孟加拉、伊度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均已完成批准公约的程序,成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国。
中国在应用卫星等方面已经与版巴西、国际气象卫星组织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空间科学方面,权与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等也有合作.
当地时间5月28日晚,中国共同举办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
在致辞中,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史忠俊大使阐明了中国开放、和平、共赢的外空国际合作理念,欢迎各方参与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携手翱翔太空,谋求共同利益,表示“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大庭广众,言必信,诺必践,可以说,中国已向全世界有意合作者敞开了中国空间站、以及其它可能的太空合作项目的大门。
外太空不属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外空领域充分展开国际合作,以此增进互信,让外空成为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新疆域,而不是竞争对抗的新战场,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符合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于情于理,于国际公约,每一个致力于外空探索的国家,都应本着《外空条约》的宗旨和精神,敞开外空合作的大门,真诚合作、互利互惠。
但现实往往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在外空合作领域,并非每个国家都向中国对等敞开了合作的大门。美国就在很多领域以各种理由对中国关上合作之门。毋庸讳言,在“沃尔夫条款”等过时、充满冷战气息条条框框掣肘下,中美外空合作虽不像某位NASA官员所抱怨的“连请中国同行喝杯咖啡都担心被控违规”那么严苛,但远未能达到应有效果和满足人们普遍预期。
中国和其它一些国家、政府间机构的外空合作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尽管许多好莱坞大片中已一再勾勒出未来某个特定时间,中美等国通过外空合作共同拯救地球的美好画面,但那毕竟只是艺术虚构,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相反,中国对于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2合作的态度却始终比这些“先进”国家大气,在许多西方国家藏着掖着的科技领域,中国都是以开放共享的态度去力促国际合作,真心实意地促进人类的发展。此前,当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时,以毫不吝啬的态度分享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建设。也许就是因为自己被冷眼以待过,所以才更加明白国之大者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构建世界秩序,促进人类发展。
礼尚往来方能常来常往,外空合作和其它任何双多边合作一样,合作的大门应该双向打开,欢迎别人来做客,去别人家做客时也应受到对等的欢迎和礼遇。希望此次中方在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问题上的慷慨大方,能换来有关各方的积极回应,从而使国际外空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共同为人类和地球造福。
来源:钱江晚报
几十年前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升空。当年中国提出加入该空间站的设计研发时,却遭到了西方国家拒绝,将中国排斥在外,然而几十年后谁也没有想到,中国依靠自己的实力独立自主的研发出空间站。未来国际空间站寿终正寝之时。全世界只有一个空间站,那就是我们中国的空间站。
然而没想到的是中国并不小气,我国官方曾公开表示,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将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敞开大门,欢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组织同中国进行合作。相对于之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中国的做法显然高明了很多。
那么很多人就要问了,中国人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空间站,就这样白白的让他们使用吗?当然不是。跟中国进行空间站合作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使用空间站的国家,有能力的必须全额出资建造发射平台。能力稍微次一些的,需要和中国共同承担发射平台的出资。而和我们关系较好,但是又没有钱的国家,比如说巴基斯坦等国,则受到中国的邀请来使用空间站。所以说中国的空间站绝对不是完全免费向他们开放的。
另外我们也不担心他们会窃取中国空间站的技术,因为空间站是何等的高级精密设备。不是几个宇航员或者是几个科研人员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4上去一看就能够学会的。
所以说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这种做法将更能受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尊重。中国就是要向他们表明一个态度,我国的发展是将为全世界提供便利,而不是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此下去,我国的国际地位将越来越高。
走出神秘——中国积极谋求在太空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2018-10-23 16:56 新华社
我要反馈
东方头条发百万红包,下载客户端领现金
能不能发家致富,就看这次抽奖了!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喻菲)当德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返回式卫星上搭载微重力实验时,卫星工程师唐伯昶既忙着解决中德相互间的技术问题,又小心翼翼地保守着中方机密。
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那一年,唐伯昶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与返回式卫星的研制。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随后的改革开放让依靠自力更生加入太空俱乐部的中国打开了航天对外合作的大门。
“当时世界上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只有美国、苏联和中国,国际空间站还未建。80年代法国、德国都提出利用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搭载科学实验。”卫星专家唐伯昶说,“他们很想了解中国的航天技术,但向我们严格保密他们的技术。”
中国与西方在微妙的情形下开启了太空合作,尽管各自都担心泄露了自己的秘密,但合作让各方获得了更多太空探索的机会。
2018年2月2日,中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跨时空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决定研发传输式遥感卫星,这样就能获得实时卫星图像。
彼时,相对落后的中国希望与国外共同研制这种卫星,然而早已掌握该技术的美欧根本不愿与中国合作。
终于,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1988年,两国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
据介绍,中巴资源卫星的经费由双方共同承担,卫星各系统由两国分别研制,双方各有特点,有很强互补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曾任中巴资源卫星总指挥的马世俊回忆道,合作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研制人员经常拿着字典,比比划划。此外,两国相距遥远,一个在地球这头,一个在地球那头,通信、交通的不便也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但两国技术人员相处很融洽,各取所长。我们学习到了卫星研制的国际规范,开拓了技术人员的视野。”马世俊说,“许多文件双方都要审阅,这就像考试多检查了一遍,减少了犯错的几率。”
1999年,第一颗中巴资源卫星成功发射,成为两国首颗传输型遥感卫星,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这是中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卫星,为第三世界国家在航天高科技领域合作创立了良好模式,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跨越地球两端的合作持续了30年,共将4颗承载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6两国友谊和智慧的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分辨率不断提高。卫星数据免费提供给第三世界国家,还多次执行全球减灾监测,为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海啸等提供了大量遥感数据。
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四号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启动仪式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