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现在中国空间站(现在还没有呢)相当于苏联起步水平
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发射组装空间站的国家(预计2020年完成)。“天宫一号”从结构上属于第一代空间站,与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礼炮号类似。但由于时代进步,“天宫”使用的电子设备、测控技术、环境控制等要领先许多,但仍远无法与和平号、国际空间站等相比。在长征-5号大推力火箭研制成功后,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开发重达60吨的空间站。
“天宫一号”有1个模块、1个对接口,使用寿命2年仅为苏联70年代“礼炮”号的1/4。
前苏联-俄罗斯的和平号太空站在地球轨道上空工作,与月球成为两颗地球卫星。
空间站是人类为了长期停留太空进行科学研究而制造的航天器,目前人类已经发射了11个空间站,在轨运行的仅有多国合作的“国际空间”。中国在2011年即将发射“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州系列飞船进行对接实验,形成中国未来空间站的雏形。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起步较晚,目前尚未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也没有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不过,中国已经启动了自己的空间站计划,即将在2011年发射“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与之后的神舟系列飞船对接,形成一个小型的实验空间站,作为在建设空间站方向上迈出的第一步,这样有可能使中国继载人航天之后,成为世界上拥有过独立的空间站的第三个国家。中国“天宫一号”:试验太空对接 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其中有一段表述值得注意:“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航天员出舱活动”已经通过2008年9月的“神舟”七号任务完成。而文中提及“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和“空间实验室”等任务,将由“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和神舟飞船共同完成,明年即将发射的“天宫”1号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目的是目的是作为其他飞行器的接合点,与其后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对接,成为中国首个小型空间站及首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1号 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的核心舱,它的重量与“神舟”七号相近,都是8吨左右。“天宫一号”的外形为短粗的圆柱型,直径比神舟飞船更大,可以与载人飞船或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因为重量和外形都与神舟系列飞船相差不大,因此“天宫一号”可以用“长征2F”火箭的改进型号发射升空。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2
“天宫一号”采用两舱构型,由实验舱和设备舱组成。实验舱为圆柱形。根据国外空间站情况推断,实验舱内部会有许多设备柜以安放空间实验设备。在实验舱前端的前锥段安装有对接机构,还有交会对接测量设备与通信设备,用于实现与飞船交会对接。设备舱为空间实验室的轨道机动提供动力,并通过两侧的太阳能电池板为空间实验室提供电力。
“天宫一号”将于2011年发射,使用寿命为两年,之后两年内,中国将相继发射不载人与载人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神舟十号飞船完成交会对接以后,如果“天宫一号”的寿命到期,将继续发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作为后继的空间实验室核心舱。
“天宫”系列,从目前能够得到的公开资料看,有1号、2号、3号三个目标飞行器,其中1号在明年发射,2、3号在2015年之前顺序发射,这样到2015年的天空,有可能有两个或三个中国的“天宫”空间实验室在运行,“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不仅只具有实验意义,同时,它的留空时间长、微重力环境等的特点,使它能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提供重要的技术试验平台,展开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主要包括:地球观测、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航天医学 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这些科研活动所取能取得的成果目前还无法判断,不过参考国外的例子,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在研制过程中就发明了600多项可用于其他工业领域的新工艺,而它运行的15年间,其上共进行了一万六千多次科学实验,完成了23项国际科学考察计划。可谓硕果累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天宫”也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完成“天宫”计划,我国的航天科技需要实现如下的几个突破:交会对接技术,解决飞船在空间实验室上“停泊”以及二者分离的问题;补加技术,解决空间实验室的物质、能量补充问题。要研制不同于目前载人神舟飞船的无人货运飞船;生命保障技术,未来航天员在空间实验室中生活工作是“多人多天”的,其轨道停留时间长度超过以往的神舟任务。必须解决长时间太空停留问题。这对于空气、水、电力、温度控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在“天宫”系列实验空间站的基础上,中国可能会发展规模更大的空间站,有专家称,在长征-5号大推力火箭研制成功后,中国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重达60吨的空间站,将由三个太空舱组成,该空间站的计划细节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天宫”上进行的各种工程试验、开发的各项技术都将运用在这个技术更先进、规模更庞大、结构更复杂的中国空间站上。单模块空间站:空间站的先驱 从历史上看,前苏联是地球上发射空间站最早和最多的国家,由于登月计划受挫,苏联将精力集中在了发展空间站等其他航天目标上,之后美国也开始发展空间站,继而发展到由多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
截至目前,人类已发射了11个空间站。其中苏联发射8座,美国发射2座,欧洲经美国航天飞机搭载发射1座。根据这些空间站的结构特点和技术水平,可它们分为三代:单模块空间站、积木式空间站,以及桁架挂舱式空间站。俄罗斯“礼炮”4号空间站。 俄罗斯“礼炮”7号空间站有两个对接口,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
第一代单模块空间站主要包括苏联1971年至1982年发射的“礼炮”1-7号空间站以及美国1973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火箭一次发射入轨即可运行的空间站(如果不算与之对接的载人与货运飞船)。受到内部空间的限制,这种空间站一般不长期有人值守,而是短期有人照料。因为礼炮6号和礼炮7号空间站相对大些,也有学者将其归为第二代空间站。它们各有两个对接口,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苏联航天员在站上先后创造过210天和237天的太空生活记录。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空间站与后来的“和平号”相比还是显得结构简单、任务单一、扩展性差,另外礼炮系列的可靠性不是很好,礼炮1号成员组在返航时遇难,礼炮2号则发生故障未能载人。美国1973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
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于1973年发射,是人类迄今向近地轨道发射的人造天体中重量和容量最大而又最复杂的一个。航天员由“阿波罗”飞船接送,分3批共9人,在站分别工作了28天、59天和84天,进行了270多项研究实验,拍摄了18万张太阳活动的照片、4万多张地面照片,还进行了长期失重人体生理学试验和失重下材料加工的试验。1979年7月11日进入大气层烧毁。
欧洲空间局于1983年发射的“空间实验室”也应属于第一代空间站,它随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设计使用寿命为10年,可重复使用100次,可乘坐4名宇航员。其上可以进行特殊材料加工、 晶体生长、流体力学、生命科学、大气物理和天文方面的许多实验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和平号空间站:服役15年接待135名宇航员
和平号是苏联/俄罗斯的第3代空间站,亦为世界上第一个长久性空间站。
宇航员在和平号太空站里工作。
第二代空间站是“积木式”,“和平号”就是积木式空间站的代表。首个模块于1986年2月19日发射升空,其后至1996年的十年时间之中,其他多个模块相继升空。它首次发射的核心舱重20吨,后来通过多次发射与交会对接,多个功能性舱段分别与核心舱对接,成长为重120吨的大型空间站。和平号可以通过位于核心舱前端的节点舱(带有5个舱口)与多个舱段甚至航天飞机对接。和平号的每个舱段都具有独立运行的能力,仿佛火车中的“动车”车厢,自带姿态控制、电源、交会对接等设备。其好处是一个舱段出现故障不至于殃及其余。坏处是设备复杂,冗余度太高。人类连续在和平号上生存了4592个地球日,曾经接待过多国的宇航员。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号航天飞机计划,在此期间美国的航天飞机共拜访空间站11次,带来补给以及乘员替换。
在和平号空间站服务的15年里,先后有28个长期考察组和16个短期考察组在空间站从事考察活动,共有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叙利亚、保加利亚、阿富汗、奥地利、加拿大、斯洛伐克12个国家的135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上工作。这些宇航员共进行了1.65万次科学实验,完成了23项国际科学考察计划。国际空间站:六国联合开发,仍在建造中
国际空间站在地球轨道上空工作,太阳能板全部打开时的形态。
第三代空间站是“桁架挂舱式”。 这一类型空间站的代表是目前仍未完成的国际空间站,它是一个正在低地球轨道建造的国际研究设施,计划由六个国际太空机构合作联合推进,这六个机构分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欧洲空间局。此外,中国也表达了参与该计划的意向。
国际空间站的“龙骨”是一根长达108米的主桁架,多个功能舱段与太阳能电池板挂在这根主桁架和非承重桁架上。它可以同时与航天飞机、联盟号载人飞船、进步号货运飞船、凡尔纳号货运飞船等航天器进行对接。在建造工作完成后,国际空间站将会有1200立方米的内部空间,总重量419吨,舱体长度74米,额定乘员7人。
国际空间站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学、人类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迄今为止登上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均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计划,此外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到访国际空间站,其中还包括五名太空游客。
国际空间站由于广泛的国际合作,给很多新兴的航天国家创造了参与空间站建设的机会,例如日本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希望号”实验舱,日本女宇航员搭乘航天飞机进入过国际空间站,日本独立开发的HTV无人飞船在2009年为国际空间站输送过物资等。另外印度和韩国也表示了希望加入国际空间站合作的意愿,印度太空研究组织(ISRO)主席奈尔表示,希望加入国际空间站,并表示印度将帮助国际空间站进行乘员运输。未来的空间站:科幻电影成真?
在科幻影视里的轮形空间站,可通过旋转,产生人工模拟重力。
未来空间站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易维护、自供给(空气、水、食物)、更舒适。
大型化是多人多天太空工作生活的必然要求。未来空间站不但是空间科学的研究基地,也将成为是深空探测器的出发点。这都要求它具有比现在更大的规模。
维护性一直是困扰“和平号”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的难题,处理设备故障不但占用宇航员大量时间,也对他们的生命构成威胁。如果未来空间站达到易维护甚至免维护的水平,不但空间站寿命大大延长,宇航员也会有更多时间用于有价值的工作。
目前国际空间站的食物全靠地面供应,部分水可以靠循环获得,电力依靠太阳能电池板转化。已经展开在空间站上生产食物的研究。如果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大大减轻天地运输的压力,未来的载人深空探测也可以运用这种食物生产系统。建设自维系生物圈将是自供给空间站的终极解决方案。
除了扩大内部空间,模拟重力是使空间站变得更舒适的另一重要途径。设计中的轮形空间站通过绕轴心自转在轮内壁产生模拟重力的感觉。在其中生活的宇航员也少了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的困扰。普通人也可以在其中过长时间的太空生活。
在实际的新空间站计划方面,除了中国的“天宫”计划,欧洲空间局联合了11国集中人力物力,携手研制建设“哥伦布”号空间站和“赫尔梅斯”号航天飞机。“哥伦布”号空间站由4个模块组成,用于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赫尔梅斯”号小型航天飞机往返穿梭于地球与航天站之间,进行人员和货物的运输。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从结构上讲属于第一代空间站的范畴,与前苏联的礼炮号类似。由于具有实验的性质,所以仅有1个对接口,容积有限,计划使用寿命很短。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天宫一号”使用的电子设备、测控技术、环境控制等又比第一代空间站先进许多。如果“天宫”系列能够顺利的实现发射和与神舟飞船的对接的话,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发射组装空间站的国家。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的标志,而空间站的实现,则是空间站时代的开始。那么,什么叫空间站,什么叫空间站时代呢?
空间站实际上是一种可以住人的大型人造地球卫星。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围绕地球旋转的“活动房子”。“房子”里除了人造卫星常有的各种仪器设备之外,还有一系列满足人们饮食起居的生活条件。同时人住在里面可以积极从事各种科学试验。
美国宇航局已经制订了可以供50人或100人乘坐的半永久性的大型空间站计划。如果这个计划果真实现,它将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以来,继阿波罗登月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这是因为,这样的空间站即使只有一个,它也足以完成美国、前苏联研制的各种实用卫星(即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军事侦察卫星、天文观测卫星等)所担负的全部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9使命。
如果在空间站上装配大型天文望远镜,就可以得到极为清晰的天体和星云的照片与画像,而由此所得到的天文知识,将远远超过过去5000年的地面观测所积累的全部知识,这大大有助于探索宇宙的奥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呀!
由于上述原因,前苏联很早就注意到了空间站的实用价值,并且于1971年6月发射了可以乘坐人的小型空间站“礼炮1”号,可惜在返回地面的旅途中,飞船漏气造成了无可补救的严重事故,宇航员全部丧生。
不久美国发射的“天空实验室”,破天荒地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揭开了真正的空间站时代。当然,“天空实验室”的发射和旅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973年5月1日从“肯尼迪空间中心”发射了“土星5号”火箭。而火箭头部的“天空实验室”,就是由第三级火箭改制而成的。发射后10分钟,“天空实验室”进入高度为435千米,轨道倾角为50度的圆形轨道。
但是,话还得说回来,在发射后的63秒“天空实验室”发生了事故,涂有防热层的微流星防护罩,由于提前打开而被强劲的高速气流无情地撕毁了,并且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吹到九霄云外去了,剩下的一块又被防护罩碎片紧紧地缠住,致使无法打开,结果实验室不仅丧失了一半电力,也丧失了对太阳直射的防护能力,舱内温度直线上升,竟高达55摄氏度左右。
由于大难临头,美国不得不延期发射与“天空实验室”对接的“阿波罗”飞船,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急计划。5月,25日上午9时,阿波罗飞船飞向宇宙太空。飞船上有三名宇航员,他们是经验丰富的指令长查尔斯·康拉尔德(他参加过阿波罗12号的登月飞行);医生约瑟夫·克尔温和保罗·韦茨。这艘飞船由指令舱和服务舱两部分组成。飞船起飞后,首先进入近地点为150千米、远地点为230千米的低椭圆轨道,随后服务舱的火箭发动机点火,飞船和飞行在高轨道上的“天空实验室”靠拢、对接,于是三名宇航员立刻开始了紧张的活动。
首先宇航员从“天空实验室”的观测窗口将遮阳伞伸到窗外,伞自动打开遮挡阳光,后来又架设了遮阳的顶篷。劳动换来了成果,5月27日,“天空实验室”内的温度,终于降了下来,宇航员可以在里面生活和居住了。6月8日指令长勇敢地爬出舱外,用工具切除了缠绕在电池板上的防护罩碎片,使剩下的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开始工作。至此“天空实验室”的营救工作宣告成功了。发生事故,当然是大不幸,但它却告诉人们:惊险而复杂的修理工作,在茫茫的太空中也是可以进行的。
三名宇航员作为“天空实验室”的第一批主人,在上面逗留了28天又50分钟,于6月23日离开“天空实验室”,乘着阿波罗飞船安全地返回了人类的故乡——地球。
接着7月28日由阿朗·比恩指令长、奥恩·加利奥特和贾克·鲁斯马组成的第二批宇航员,乘飞船顺利到达“天空实验室”,在宇宙太空生活了59天。
第三批去“天空实验室”的光荣使者,是指令长吉拉尔德·加,威利阿姆·波格和埃德瓦德·吉布逊,他们从1973年11月16日乘兴而去,至1974年2月8日凯旋归来,在宇宙太空度过了颇有意义的84天,他们还在太空迎来了新的一年。
如前所述,“天空实验室”是由“土星5号”火箭的第三级改造而成,因此它的大小也与“土星5号”火箭等量齐观,长17.8米,直径6.6米,重88吨。当它和阿波罗飞船实现对接时,全长为36米。
“天空实验室”的主舱长15米,内部空间300多立方米,这相当于一间100平方米的会议室,作为空间站能有这样大的房间,是蔚为壮观的。舱内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工作区,下层是生活区。在上层安装着实验设备、水箱和库房,在下层有厨房、卧室、盥洗间、厕所、浴室乃至垃圾桶等,真可谓考虑周密,应有尽有。在工作区和生活区中间有网格形地板相隔,在楼板中央开有一个洞代为楼梯。宇航员上下楼既不用电梯,也用不着费劲地上下走动,要想上楼,只要稍一蹬足,就可以飞身而上,而用手轻轻地推一下天花板,他就能轻易地返回楼下,上楼下楼,来去自如。
三批宇航员在“天空实验室”总计长达171天的飞行中,争分夺秒地进行了多达90种的各类科学试验,其中包括太阳观测、地球资源勘察、空间技术、医学生物等许多学科。医学实验表明,人在长期失重的条件下,依然能够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对于人类移居太空的大胆设想,是一个有力的支持。更为有趣的是,宇航员根据一位女大学生的建议,做了蜘蛛结网的实验,结果可爱的蜘蛛,在失重的环境里,还是结出了比较稀疏的网,这说明生物有生存于太空环境的能力。宇航员们还按预定计划,在宇宙太空进行了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利用失重和高真空的特殊条件,冶炼了高质量的单晶硅、泡沫钢和其他一些合金。尤其使天文学家们羡慕的是,宇航员们还对75000年才能在地球上看到一次的科霍特彗星,进行了详细的观测。
1974年2月最后一批宇航员满载而归之后,“天空实验室”就停止了工作,不再接待“客人”。从此以后,它就像无人照管的“孤儿”一样,在宇宙太空毫无目的地游荡了五年零五个月,于1979年7月1日葬身于南印度洋和澳大利亚西部,了却了它显赫的一生。
面对美国的成功,前苏联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它发射了六艘“礼炮”号空间站,其中1977年9月发射的“礼炮6”号,取得了大为可观的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天空实验室”。
“礼炮6”号与“天空实验室”相比,就结构和规模而言,前者可谓稍逊风骚。
“礼炮6”号长约16米,最大直径约4.2米,重量大约仅为“天空实验室”的1/5,内部空间也比较狭小,只及后者的1/3。它的基本部分是一个工作区和生活区合二而一的工作舱。舱内众多的科学试验设备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设施,交错的排列在一起,整个舱内满满当当、严严实实,只在中间保留了一条很窄的通道。“礼炮6”号由三块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总面积60平方米,发电量为4千瓦。
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运输工具是“联盟”号飞船,船上可以乘坐两名宇航员。“礼炮6”号自1977年9月发射,直至1979年8月,先后由15艘飞船,接送了七批共14名宇航员。站内人数最多时达到了4人。
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上的宇航员,所需要的氧气、食物和水诸物,都在发射时一起携带,中途不再补充,这样三名宇航员只要在上面工作半年,全部给养就会消耗个一千二净。而“礼炮6”号与此相比,它能不断用“进步”号无人飞船运货上天,补充给养,所以宇航员能够在上面生活较长的时间。比如1978年进站的两批宇航员,在上面分别生活了%天和140天,而1979年2月26日飞天的两名宇航员,在“礼炮6”号上生活了175天,这远远超过了美国宇航员在“天空实验室”生活84天的最高记录。
“礼炮6”号配有变轨发动机,它的作用是,当空间站在运行过程中,因空气阻力而降低了轨道时,能使空间站的轨道提高,保证长期运行,不致陨落。据称,“礼炮6”号预计在宇宙太空工作5年,宇航员在上面生活的时间,将延长到半年。我们当然应当密切注视着它所取得的每一项进展。
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太空将是人类生存的第四大自然环境。人们通过进入太空的实地考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亲身感知到,太空具有地球大陆、海洋和稠密大气层三大自然环境所无可比拟的微重力、高洁净、高真空、大视野的独特自然环境。利用这个独特的自然环境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必将带动和推进各个高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效益。因此,在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以及载人登月之后,前苏联、美国、西欧等国都先后发展了这种可长期滞留太空,进行各种生产、生活和科学试验的载人空间站。
作为航天技术发展的另一种应用手段的空间站,在美国称“空间站”,而前苏联叫“轨道站”,是一种能载人的从事太空活动的巨型人造卫星体。它是由一艘或几个舱室连接组合成的航天器,站里有保证空间航行管理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从事各项太空实验和工业生产设施、保障宇航员正常生活的必备条件。这种航天器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太空实验、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作为空间军事基地进行作战指挥、控制、侦察、通信、反卫星、反导弹以及在空间进行维修航天器。新一代空间站可长期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由单个舱室发展成由核心站和若干个自由飞行的航天器组成一个宠大的“复合体”,可在站上维修更换仪器设备,由航天飞机或货运飞船及时补充工作和生活用品,轨道低了还可以自行推高。这样,它就可以长留太空,成为“永久性空间站”。站上工作人员也可长期正常生活和工作,成了真正的“天上人间”。同时,空间站又可成为人类飞往月球和火星,以及其他星际旅行的中转站,为人类开发宇宙、利用宇宙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自从1971年前苏联发射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以来,全世界已有10座空间站进入太空,其中前苏联8座(“礼炮”1-5号为第一代,6~7号为第二代,第三代是“和平”1号),美国1座(“天空实验室”1号),西欧1座(“空间实验室”1号)。1992年只剩下一座(“和平”1号)仍在太空运行。实际上这10座空间站因技术水平不够,还远不能称为“永久性”航天站。
在这幼年间,空间站在太空运行中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取得了多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经济、技术、军事效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条件的国家都在进一步抓紧研究、论证、试验和研制工作。从总体上看,这种处于极重要地位的特大型航天器,将是跨世纪的新一代“天骄”。
在第二代“礼炮”号空间站上,安装了许多新型设备,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供宇航员锻炼身体的“航天体育场”。在场内设置了许多奇特的体育活动器具,例如:
自行车记功器它并没有车轮,也不会前进,而是在地板滚轮上有一块轻质锻板和塑料相结合的板,人踏在板子上,身体被4根弹性安全带固定起来,手扶“车把”两脚踩动踏板,同时通过传感器把脚踏的“功”记录下来并显示出来,规定宇航员每天要“骑行”不少于4~4.5千米。
微型跑道是一种皮带式滚道,宇航员一跑上去,就被约490牛的皮带拉力向后拉,迫使宇航员不断地“向前跑”,其实是原地不动。每天要跑不少于3~4千米。
负压力裤这是一种专用的特殊航天服,穿上这种航天服打开专用泵,把“裤子”里的空气抽出来,使血液从头部向下肢流动,给人体增加负荷,克服失重影响,使血液得以重新分配。
还有“弹射拉力器”等等。这些器材都有自动记录装置并及时传给地面指挥中心,使航天医生及时掌握宇航员的身体情况。
工作舱是空间站的中心。舱内设有各种仪器设备、控制中心、电传打字机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61及宇航员体育锻炼设施、医学监控设备、卫生设备、废品贮存容器、两架遥控照相机等。过渡舱设有天文观测、定向设备、照相控制设备等。在过渡舱和工作舱的舱间段中,装有所有的生物医学设备,以及光谱仪、多光谱摄像机、两台黑白站内摄影机、3台站外摄影机和1台彩色摄影机。服务舱呈圆柱形。服务舱由螺栓固定在工作舱后面。舱内装有机动变轨发动机系统、燃料箱、气瓶、供电线路设备、姿态控制发动机、交会信标、电视摄像机、对接装置闪烁信号灯、无线电天线系统、太阳能电池帆板、对日定向设备等。3块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安装在轨道站的工作舱外部。这些帆板在人轨后自行展开,分别对太阳定向。展开的帆板还对空间站起着稳定平衡作用,以防空间站翻转。3块太阳能电池帆板的光电池面积为60平方米,可提供4000瓦的电能。
“礼炮6”号除进行了一系列军事侦察活动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研究活动。例如对地摄影,拍摄了西伯利亚中、西部的图片,观测了极区冰块、海洋、陆地,以及洪水灾情、非洲森林火灾等情况。在天文观测中,宇航员用红外望远镜和小型光学望远镜,观察了木星和天狼星的运动、银河系中心、猎户星云、星际氢云、北美加拿大上空的北极光,测量了与天气预报有关的高层大气及其红外辐射等。空间材料制造,在空间失重条件下进行了焊接、制造新型合成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的试验;研究了失重条件下金属熔化的扩散过程等。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了蝌蚪在空间环境中的繁殖情况,做了水藻球的生长实验,观测了宇航员心血管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