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一句“马超不减吕布当年之勇”使马超成名。马超武艺是十分高强的,武艺都是走的技术路线,但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64武艺的综合技术要强于关羽,仅次于吕布和张飞但往往因为偏向于进攻型,单挑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发挥。调兵也是他的强项。
而所谓的人品更是很好,虽说他的关于这些三国人物的武力排名算不上Top5(Top5:吕布、赵云、关羽、典韦、张飞)马超也是Top6,智力也是不在Top10的,但是人品可谓是三国第一!
1、这是在《三国志》记载的:188年,吕布(37岁)在逃,偶见马超(12岁),见马超在弄枪,吕布对马超说:“武艺究可!”(武艺还不是很好)马超和吕布曾经见过面,马超对吕布说:“是谓武也,布为圣,是谓义,尔不如也。”(对于武来说,你是圣者,但是对于义气,你不如我)吕布却说:“汝等小子焉能辱尔?”(你这种小孩也能辱骂我吗?)……这个能表面马超是很讲义气的人。
2、这是都有记载的:曹操使用计策杀死马腾之后,马超听说后是坐不稳,睡不好,率庞德、韩遂、马岱等直攻曹操,可比曹丕欲杀曹植、吕布杀死两个义父强得不知哪去啦,虽然马超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在西凉人们心中留下了非常高的印象。
3、在《反三国演义》中记载:在五虎将里,作者特别看中的一个是马超、一个是赵云。马超被曹操杀了一家人,投奔刘备后不久又亡故,一生不得志,《反三国演义》特别同情马超,替他出气,写他南征北战,无坚不催,最后攻克许昌,将曹操七十二疑冢尽皆发掘,并生啖仇人华歆,报了父仇,吐尽了平生怨气。赵云历史上排在五虎将之末,有才而没被重用,《三国演义》把他排到关、张之后,马、黄之前,着墨作了些描写,但还是没被刘备、诸葛亮重用,在《反三国演义》里,作者让他大显身手,一些关键时刻都有赵云的身影出现,而且总是马到成功。
《反三国演义》地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97543.htm
从这三点我坚信马超人品三国第一!
应该是彭恙!
易中天品三国讲到了刘备与士族为敌时,提到了彭恙这个人。土等民兄以为彭恙只是个平民,而非士族,反驳了易先生的论据。我在此无意附和土等民,也非有意反对易中天,只想就彭恙之死,与诸位网友讨论。
彭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人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好像没有注意到,的确,跟刘备、诸葛亮、马超、庞统、法正来,他好像名头不够响亮,故事也不够多。但是,这个人在三国的历史上是个大帅哥。史称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你说他重要吗?一般三国历史好像都把他给忽略了,但是,如果仔细阅读一下《三国志》,就会发现,他跟上述诸位都关系紧密,而且对蜀汉的历史影响甚大。
这个彭恙,字永年。是益州广汉人。在刘备入蜀前,他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仕州不过书佐,”后来又遭到众人谤毁,被益州牧刘璋“髡钳为徒隶”是个漂亮的劳改犯。之所以会遭到这么多人的分仇视,恐怕要源自他性格上的缺点。他“姿性骄傲,多所轻忽”就像为我们所熟知的弥衡那样。在他眼里,他只看得上秦宓,就是《三国演义》中跟东吴使臣张温“聊天”,说“日虽东出必归于西”的那位诡辩大师。所以受排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后来刘备来了。于是,彭恙“得遭风云激矢之中”,想去投奔他。就先去见了庞统。这帅哥也真够狂的,跟庞统本不相识,人家当时又有客人,而他竟大冽冽的爬上庞统的床上躺上了,对庞统说“等你客人走了,我们再好好谈谈。”庞统的客人走了,来跟他谈时,他又要求先备饭菜,吃了饭再说。于是不仅吃饭,还管住宿,结果一谈就是好几天,“统大善之”。除了庞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谋臣法正也一向了解彭恙。于是二人联名向刘备推荐了他。刘备跟他谈,“亦以为奇”,“数令恙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后来打下了成都以后,刘备领益州牧,提拔彭恙为“治中从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事”。治中和别驾应该是一州很高的行政长官了,其地位可能仅次于州牧,而比郡太守要高。当初鲁肃对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但刘备最初只是让庞统做个小小的县令而已。经诸葛亮的再次推荐后,才让他做了治中从事。现在彭恙的官就是治中从事。中间没什么过渡就一下子把他提升到这个位置了。可见刘备是多么的器重这位帅哥了。
我想彭恙能得到刘备如此器重,绝非是因为他样儿长得好,会吹牛的原因。应该说取益州,他不仅是前敌指挥,而且也是总参谋。他是有建策之功的。他曾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说“得诣公于葭萌,指掌而谈,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虑明主,即相然赞,遂瘵事焉。”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他建的是什么策,但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彭恙与庞统、法正、刘备之间,在征蜀问题的诸多方面是有默契的。不然,一介小民也不会同时被这些英雄引为同类,更不会赋予他前敌指挥权。甚到可以猜测庞统之策即本于彭恙。因为彭恙居蜀多年,对这里的人物、地理各方面都了如指掌。庞统的建策如果不是深知这些背景资料,那就是纯属冒险之举了。而彭恙的见庞统,除了为人傲慢、随便之外,应该有这份胸有成竹的腹稿和谈资,才会被庞统刮目相看。
但是,他不应该太骄傲。就像官渡之战后的许攸,惹恼了许褚,他就只有一死一样。彭恙的自矜功伐,同样引起了诸葛亮的不满。我们读《三国演义》时处处看到的是周瑜的小气、诸葛亮的大度,但读《三国志》却正好相反,处处看到的都是诸葛亮的小气。诸葛亮是我钦佩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伟人也有小心眼,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原来诸葛亮也是个外宽内忌的人,蜀国凡是跟他齐名的人多半都在他打压之列。包括彭恙、廖立、李严、魏延、刘琰等人,概莫能外。而在这个时期,庞统死了,法正、彭恙、诸葛亮此时正是刘备身边的大红人。法正为非作歹,因为有刘备的包庇,诸葛亮对他也是无可奈何。但对彭恙,他却没少打小报告。虽然他表面上跟彭恙很要好,私底下却经常进他的谗言。于是,刘备听了他多次报告后,也对彭恙多了个心眼。这样,戴着放大镜找他的毛病,自然是很容易就发现了。于是就跟他逐渐疏远了。后来干脆把他贬到一个小郡江阳去做太守。
然而这只是我们要讲的故事的起因,而非结果。当彭恙要远出赴任之前,去拜访了马超。马超也是定蜀的大功臣之一,刚归附刘备不久,可能思想上也是有波动的。于是马超试探着问“您才华横溢,深得主公器重,以为您跟诸葛亮、法正他们齐足并驱,现在怎么把您发放到一个小郡去了?你对此作何感想呢?”其实他这句话明显有煽风点火的嫌疑。居心叵测,惟恐怕天下不乱。不过彭恙也太过轻狂,太过单纯了。他如果藏而不露,反过来刺探马超的话,说不定马超就显原形了。但彭恙竟天真的把他当知己了。立马骂了一句“老匹夫太荒悖,还用多说吗?”他这话是骂刘备的,对刘备的不满一泻无余。(当然原话不是“老匹夫”,是“老革”,有人认为“革”也是老的意思,有人说革是指兵革,老革即老兵痞,老流氓)后来又对马超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听了这句话,吓了一跳。这人说话太没遮拦了,我只当他是策划大师,要跟他好好合作一把,但他却毫无保留的说出来了,如此轻率,如此不善于做保密工作,万一这话他又对别人说了,那我岂不是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所以他一听彭恙的远大理想,大惊失色,不再作声。等彭恙一走,马超就立马报告了这件事。
其实我估计彭恙此举,确有联合马超打天下的意思。因为他知道一旦去做江阳太守,再想重做个治中、别驾之类的就很困难了。刘备的事业现在如日中天,他却要开始走下坡路了,为了前途考虑,必须跳槽。如今天下大乱,充满变数,正有无数的机会,那么谁最适合呢?以目前而论,马超最合适。彭恙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说到他为什么选择刘备,是因为“仆昔有事于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暗弱,其惟主公有霸主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他要成就的是霸业,他要辅助的是将来的霸主,有现在有霸主之器的人。刘备当然得算一个,但是跟自己的命运脱钩了,他不得不从头再来。那么,马超呢?马超是个不甘平庸的人,有野心,而且群众基础又好,本领也不错,据说也是受够了关羽、张飞的气,二人正是同病相怜。一听马超的口气,马上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不是他找上门来的目的吗?可惜他看错了人,马超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回事。
马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彭恙的老乡王商有过定论——是个不适合的合伙人。《益部耆旧传》记载,说当初马超的父亲马腾跟刘璋的父亲刘焉有过联系,后来马超也有心要联合刘璋,但是刘璋的谋士王商劝告他说“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是个见利忘利的小人,是不能够依靠的对象。但是彭恙大概只听说过马家军与益州合作的往事,却并没有看清马超的为人,结果被马超给出卖了。
马超出卖了他之后,很容易获得了刘备的赏识,也令其他人感到震惊。我们不能说此举震慑了法正,但至少起到了杀鸡吓猴的作用,令其他心怀二心的人心有不安。而马超这样做,一方面加深了刘备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刘备嫡系的敌视,也是他向蜀汉嫡系部队转化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说此前诸葛亮要除掉彭恙还师出无名的话,那现在是铁证如山,罪状确凿了。
首先,彭恙骂了刘备,为人臣仆而骂主公,是不敬不忠,凭这一点刘备首先就饶不过他。而跟马超勾结想造反就更加不可宽恕了。是可忍,熟不可忍?你这不是自找灭亡吗?虽然彭恙后来写信给诸葛亮解释,但他那里知道,他一直当作朋友的诸葛亮其实就是致他死地的幕后杀手。你看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要放过一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比如对法正,他会说什么要不是法正他那么多贡献,主公会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些辩护词安在彭恙身上,危言耸听为也是完合适用的。如果诸葛亮要替他辩护几句,也就是他彭恙不满主公的人事安排,自负其能,以为天下事凭他的文治与马超的武功就能给主公摆平了。但现在安排他去边远小郡做个太守,他觉得有些屈才,所以发了牢骚,加上喝了点酒,出言不逊。竟辱骂主公,罪在不赦。但今在他有功的份上,主公就不要跟他计较,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就从轻处罚,以慰天下士望。这样,最多削职为民或移民到什么地方就行了。但诸葛亮没有再追究他前面的过失就算不错了,对待廖立、李严,他可是算总账的。于是彭恙就被处死了。
彭恙既是死于蜀汉政权内部的权力倾轧,也是死于中间势力的出卖,更是死于 一桩流产的谋反案。彭恙冤吗?不冤。但是命运有些可怜。
建安元年【196】,马超从马腾与韩遂相攻击。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
建安九年【204】,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於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
建安十三年【208】,及马腾之入,马超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
建安十六年【211】,马超统众,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马超言: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弃父) .曹操谴曹仁讨之。 曹仁破超渭南。(1败)
建安十六年【211】,七月,曹操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操急持之,而潜遣徐晃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操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操犹坐胡黙不起。张郃等见事急,晋中之窗共引操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 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操乃得渡。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2败)超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
建安十六年【211】,九月, 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 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3败) 曹操回后诏收灭超家属。
建安十七年【212】,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於冀,渊救康,未到,康败。去冀二百馀里,超来逆战,军不利。汧氐反,渊引军还。
建安十八年【213】,马超在汉阳,复因羌、胡为害,氐王千万叛应超,屯兴国。使夏侯渊讨之。
建安十九年【214】,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杨阜、赵衢等,合谋击超。破之,枭其妻子,(妻被杀)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4败)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5败)
建安十九年【214】,马超从张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1鲁得兵还。异复与昂保祁山,为超所围,三十日救兵到,乃解。(6败)超卒杀异子月。
建安十九年【214】,马超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7败)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刘备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
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十月,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
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洪破吴兰,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马超等上疏: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延康元年【220】,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章武元年【221】,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
章武二年【222】,卒。时年四十七。谥曰威侯。
马超(176年-223年1月 ),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汉末卫尉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及蜀汉开国名将,汉末群雄之一。早年随父征战,马腾入京后,马超留驻割据三辅。潼关之战被曹操击败后,又割据陇上诸郡。失败后投靠张鲁,又转投刘备。刘备建立蜀汉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凉州牧。于章武二年十二月病逝(223年1月),终年47岁,追谥威侯。《三国演义》及民间文化中绰号“锦马超”,因俊秀容貌与狮盔兽带、白袍银甲的非凡装束而得名,有“不减吕布之勇”。
诸葛亮忠于汉室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曾经被历朝历代人士称颂不已。其人格魅力、道德风范更是被抬到昆仑山般的高度。若是谁在诸葛亮一心事主,忠君报国,匡复汉室等问题上提出相左之见,虽不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7至于为千夫所指,大概也很难为世人所认同。尽管如此,本人仍将缀合较多史实,并尝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对诸葛亮择主的标准,剪除、打击异己,北伐之目的,与刘禅的关系,以及欲受九锡,禅代称帝等问题作大胆探索。好在近年来对诸葛亮研究已有相当大的突破,诸葛亮已从圣坛上走了下来,故笔者的“不恭”之辞不妨畅所而言之。
1、诸葛亮择主与拜相
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实则“藏器在身”, 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诸葛亮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 笑而不言者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诸葛亮抱经纬天地之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然管、乐亦并未建立盖世之功,任官不过诸侯手下将相而已。诸葛亮志存高远,他自比管、乐,很可能仅是其追求的较低目标。以当时形势而言,不排斥诸葛亮亦有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
东汉末年,皇纲解纽,各路诸侯纷纷起兵,称孤道寡者不可胜数。曹操、袁绍、孙策、孙权、刘备等人皆有并吞八荒,囊括宇内,扫平四海之志。难道诸葛亮就不如他们,注定只能为人臣,而不能为人君?可惜的是,由于诸葛亮出道太迟(按,比曹操、袁绍、刘备等人要晚出生二十多年),诸葛亮未出隆中, “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其余军阀,如刘表据荆州,“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刘璋占益州,张鲁守汉中,马腾、韩遂称雄于关中。汉朝十三州之地已被各路诸侯瓜分殆尽。诸葛亮已失去了自树大旗,成为独霸一方诸侯的最佳时机。胸怀济世之才,欲图王霸之业的诸葛亮要想攀登权力的高峰,唯一的途径只能是择主而事之,这对诸葛亮而言,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与司马懿相似,仍是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契机。
需要探讨的是诸葛亮“择主”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诸葛亮考虑的标准不外乎二条。其一,人主必须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其二,自己必须成为人主的股肱,得到人主的特殊重用。从《隆中对》中可知,诸葛亮对世之英雄早已洞若观火,一目了然。刘表、刘璋、张鲁等碌碌之辈,根本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诸葛亮心目中的英主明君,唯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从当时的政治格局而言,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当然是曹操,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放弃这一选择。我以为这并非是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要与“汉贼”划清界限。
诸葛亮弃曹的最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中原汝、颍地区的人才济济, 曹操平定北方后,已非初起兵时可比,其帐下确是猛将如雨,谋臣如云,初出茅庐的诸葛亮要想在曹操霸府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对此状况,诸葛亮是有足够认识的。当其好友孟建思乡心切,欲往中原求取功名时,诸葛亮劝阻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后来诸葛亮伐魏时获悉徐庶任御史中丞,石韬任郡守时,不由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为徐、石二人仕途不畅而鸣不平(按:二人官至二千石,岂能谓曹魏未予重用),未尝不是为自己未投魏而感到庆幸!以诸葛亮之慧眼当然深知孙权亦是雄略之主,且其兄诸葛谨亦在东吴供职,然而当东吴重臣张昭推荐诸葛亮予吴主时,诸葛亮断然拒绝道:“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
为什么诸葛亮最终选择的是刘备?刘备有雄才,知人善任,自然是诸葛亮择主的重要条件。加之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除此之外,历代政论家谈论的最多的是诸葛亮心存汉室,他同刘备的结合,主要是建立在拥刘安汉基础上的。“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 裴注的这条材料为众多史家所引用,以论证诸葛亮素有“宗本之心”, 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对此分析,我颇不以为然。东汉中叶以来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柄政,朝政日益败坏,东汉末年,董卓作乱,军阀混战,汉家朝廷已是苟延残喘,奄奄一息,史称:“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 对此形势,深谙“人事”“天道”的诸葛亮会看不出来?二汉时期,盛行五德终始说,时人皆知炎汉火德已衰,土德将取而代之,才具冠世的诸葛亮难道真的对“历数”“期运”一点都不相信。诸葛亮不事孙权的理由很清楚,是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而并非是孙权姓“孙”,不姓“刘”。
作者: ★逍遥小兵★ 2007-3-18 11:35 回复此发言
2 诸葛亮忠君思想再认识——选自朱子彦教授新著《三国史新论》(转载)
那么,为何诸葛亮要辅佐“羁旅奔逃,寄人篱下,无寸土可以立业”的刘备? 古今几乎所有的政论家都未深究个中的奥秘,大都认为诸葛亮目光远大,并没有在乎刘备在军事实力与人才资源上的“一穷二白”,而以为刘、葛的结合是志同道合。其实这个问题大有文章,刘备的“劣势”、“短处”在诸葛亮眼中恰恰是“优势”、“长处”。试想,倘若刘备和曹操一样地广兵众,人才济济,诸葛亮还能受到特殊的重用?正因为刘备手下武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谋臣不过糜竺、孙乾、简雍等数人。“亡命于行旅之间”的刘备集团的人才匮乏到如此程度, 这就给诸葛亮大展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足够的平台。
诸葛亮出山的条件很高,人主对其不仅要做到“贤”之,还必须做到“尽”之,“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如同春秋时智伯待豫让 ,战国时燕昭王待郭隗。这在诸葛亮看来是远远不够的。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二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诸葛亮自视甚高,虽然年轻,且初出茅庐,但绝不愿一步一个台阶地从“下曹从事”的基层工作做起, 而必须从高起点开始。既然要“尽”全力发挥亮之大才,当然要将其放到最重要的岗位,赋予重权要职。
诸葛亮高卧隆中时,虽在司马徽、庞德公等名士的鼓吹下,在荆襄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然有许多人不以为然,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只有其小圈子内的几个好友“谓为信然”, 至于中原、江南地区对其更不了解,可谓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诸葛亮还未成名前,就要求人主使用他必须“尽亮”,其出山的“心理价位”如此之高,这在人才资源极其充足的曹、孙二家那里是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得到满足的。至于刘玄德那里就不同了。刘备虽然其时官拜左将军、豫州牧。汉制,将军、州牧虽可以开府治事,然刘备的“幕府”空虚,人才奇缺,赵翼云:“是时人才已为魏、吴二国收尽”, 诸葛亮“高瞻远瞩”看中的正是刘备的这一其他诸侯无法与之相比的“优势”,故以身相许于刘备。
其实,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赤壁之战后(208年),“亮为军师中郎将”, 秩比二千石,刘备取益州,亮迁为军师将军,秩二千石。而关羽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就被拜为偏将军,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后,羽为荡寇将军,秩二千石。刘备称汉中王,羽迁为前将军,位次三公。张飞在建安四年已为中郎将,赤壁之战后,为征虏将军,宜都太守。秩二千石。刘备称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 位次三公。在刘备称帝之前的两个时间段内,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文官之中的许靖虽为清谈客,但因名望甚高,故“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太傅乃上公,当然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 甚至连才具极为平庸的糜竺之官职亦在诸葛亮之上。“益州既平,先主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 其他如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之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关系比之于诸葛亮似乎更进一层。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故任何加入刘备集团的人都只能居于关、张二人之后。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闯荡半生,历经数十年军阀混战磨难的刘备,此时已经是一个相当老练成熟的政治家,在诸葛亮没有显山露水之前,他不可能一开始就厘定诸葛亮能力的高低,故刘备收取荆州江南四郡后,并没有委诸葛亮以军政重任,而仅使其“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而已。 田余庆先生在其《隆中对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刘备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念,孜孜以求实现,当然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运筹帷幄的地位,大事向他咨询。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戎机大政,并无诸葛亮参赞其间的事实,决计入蜀和叛攻刘璋,是法正、庞统之谋。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 我认为,田先生这个分析相当精辟,道出了诸葛亮相当长时间内并不是刘备手下第一号人物的真相。
作者: ★逍遥小兵★ 2007-3-18 11:35 回复此发言
3 诸葛亮忠君思想再认识——选自朱子彦教授新著《三国史新论》(转载)
诸葛亮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是谁,毫无疑问,是关羽。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之喜出望外,即封其为平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闻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 “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羽),马(超)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飞)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 刘备所谓“自当解之”,仅是派遣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前往。《三国志·费诗传》曰:刘备“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关羽如此狂妄,不可一世,诸葛亮为何不加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讨其欢心呢?我以为,这正是诸葛亮工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可见,关羽、张飞并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对刘备“与亮情好日密”是一肚子的不高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欲一鼓荡平东南,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形势危如累卵。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一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觑他了,但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变成了嫉妒诸葛亮。王夫之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
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张飞对有才能的士大夫是十分敬佩尊重的,但关羽却对士大夫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其中。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不把他放在眼里的情况是十分清楚的,然顾虑其与主公“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不是如何惩罚关羽,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待时机除去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孙权所杀。这其中有很多隐情至今令人费解。襄樊战役前后,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密谋夹击关羽,可谓紧锣密鼓,配合默契,而刘备、诸葛亮对此却一无所闻,对关羽未作任何具体的军事、后勤与外交的部署和支援。更使人困惑的是,当曹操亲统大军屯驻摩陂,并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也丝毫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面临全军覆没之际,蜀中援军还是迟迟不至。这就引起了后人的纷纷猜议。国学大师章太炎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说:“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之败,葛氏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苟罗骑斥侯之疏如是,则政令愈慢矣!”对“无远略”、“败问之未通”、“政令愈慢”之解,章氏俱予以否定,他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