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个人认为是冷战时期对于中国总体战略地位更有利。
当然,上述的那时间,并不是指冷战时代的全程(1949-1991),主要是指二十世纪60-70年代。
楼主只要细致一点观察,冷战时期,除了美苏在基本和平状态下争霸的情况下,还有几条主线,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美洲国家的民权运动;西欧国家政策在失去殖民地后国家分别的调整;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包括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东欧国家针对苏联强权控制的反抗。
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总体上,是社会主义的最世俗化的苏联,对于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是绝对的中流砥柱作用。战后,在西方国家内部,尤其是在美国,民间对于传统的西方价值观出现了非常大的反思浪潮,美国当局,在经历了50年代最激烈的反G浪潮----麦卡锡运动后,偏“左”的肯尼迪上任,对于国内的左翼思潮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妥协,从而民权运动就此进行,这对于美国军方和宗教保守人士作为支持的几场战争,尤其是越南战争,制约效果很大。同时,美国民权运动给美国国内经济运作带去的效果就是:工会影响加大,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较大,此时,美国对于在本土经营的工商业保护政策比较多,从而,在这个阶段,美国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渗透相对来说比较温和(日本出口型的经济崛起也一定程度有这样的客观原因)。
与此同时,在拉丁美洲这一个一直以来左翼思想影响比较少的区域,都出现了阶段性的特色,墨西哥偏左的革命制度党长期执政,政治上与北美国家保持距离,军事上采取严格的裁军,并加入了亚非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不结盟运动。在南美大陆,民众主义的领导人在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大国出现,采取了类似于当时韩国和台湾地区那样的带国家干预的“出口替代”发展政策。不过此时,拉美民众主义领导人的政策,总是遭到那些国家内部的军方和保守派人士的阻挠甚至永久中断。这样,这一阶段,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仍然和中国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欧洲方面,大致上,英法两国基本上是以渐进而和平的方式让其亚非国家的殖民地独立的,此时,尤其是英国,进入了一个急剧裁军的阶段,在联合国中有常任历史地位的英法两国进而以对这些亚非前殖民区域建立了英联邦或法语共同体之类的组织。从而,英法主要是维持着政治和文化等软国力方面的优势。由于有这种影响力,所以,英法两国相对来说由于有足够的软国力影响,因而在60-70年代能在北约组织中,保持着比较大的和美国的距离。以英国为例,英国很早就率先承认新中国,反对越南战争。法国走上这条明智的道路起步相对晚一点,但纵所周知,戴高乐上台后,法国对华态度开始走在西欧前列。欧洲小国中,以瑞典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也在当时达到了国际主义和中立主义的高潮,瑞典由于在战后得到了英德等老牌欧洲大国的技术转让,能在作为西北欧洲抵抗苏联进攻的前哨的状态下富国强兵,并且和美洲国家不同,瑞典为代表的很多欧洲小国也先后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在联合国中多次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努力。整体上,在西欧,和我们媒体中那个“冷战时期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欧洲”不同,二战时期的主要战胜国和传统倾向中立的国家,大都和美国有较多的不同,即使是有心维护北约一体化的二线国家----荷兰等,都由于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了和新中国建交的道路。而主要战败国,诸如西德、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在大量美军的驻扎下保持政治上的相对沉默,进行战后经济的恢复。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那一阶段,情况和很多欧洲国家差不多,在进行战后经济的恢复,同时,日本当时内部有一些情况,亲G的左翼青年在日本民间尤其是年轻人当中影响很大,给日本自民党当局造成一些动荡。日本GOV必须应付那些问题。所以暂时无力进行扩军政策,只能在美国军事保护下维持较弱的军事力量。
在东欧,由于苏联和东德先后对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卫星国进行一些军事干预,虽然维持了西斯拉夫人(主要是信奉天主教或新教的国家)的严密控制。但是,这事实上是打击了苏联的国家威信。在60-70年代,巴尔干半岛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比如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等,先后在政治上,采取了对苏联保持距离,对华友好的政策。可以这么说,由于客观上的政治变动,而且北约和欧共体的势力也无法在中东欧渗透的情况下,中国无形中,获得了在华约较为贫穷的成员,足够大的威望。作为经互会成员的朝鲜一定程度也可以纳入这一范围内,朝鲜当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6时作为相对富裕的国家,也对华采取非常友好的态度,这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东北方向的产品交流通道,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窗口。
在亚非地区,大量的国家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位中得到解放。这些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比如印尼首任总统苏加诺,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埃及的纳赛尔和摩洛哥首任国王哈桑二世等,大都是早年经受过欧洲先进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自己的新独立的国家,也总抱有一种理想化的希望。在亚非地区很多国家,当时领导人纷纷把各方面的资源全部或部分地进行国有化,这事实上是一种“鸟笼经济”,中国作为当时在西式金融贸易不怎么发达的国家,恰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能成为这些不发达国家的“榜样”,中国通过一些几乎是无偿的劳力和产品支持下,足以让那些国家毫不犹豫地和中国建立起好的关系。
恰好是此时,目前的穆斯林国家中最有影响力的2国,有大量美军部署的土耳其和进行伊斯兰原教旨政策的阿拉伯半岛诸国,由于石油价格相对较低,远没有目前那样的经济优势。从而土耳其和沙特等,难以利用传统伊斯兰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建立一个宗教上倾向于原教旨主义,经济融合度高的亲西方的穆斯林国家集团。这情况,也有助于这2国以外的其他伊斯兰教国家,对中国支援的依赖性。
至于印度,虽然和中国关系长期不和,但当时的印度是国大党绝对优势的时代,起码在经济方面,由于国大党是相对世俗化的印度大党,对内,采取的是一种扶植印度民族工业的情况,保持和西方控制的多个世界性的金融大鳄明显的距离,这同样是一种“鸟笼经济”模式,所以此时,印度经济对中国存在有潜在的依赖性。
由上而述,在60-70年代,亚洲和非洲大多数国家刚独立不久,相对来说,区域性的国家集团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建立,加上组织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大都对孤立地发展本国经济有一种理想化的憧憬,伊斯兰教或印度教原教旨主义思想处于一个低潮,,那些国家大都进行一种“鸟笼经济”。而中国当时在这方面相对经验比较多,也相对成功,所以,在那时候,战略上,中国对于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很大。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美国,民权运动逐步退潮了,新保守主义思想,在美国南部和西部得到整合,压倒了主张对世界上左翼妥协的现代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事件就是里根上台。美国政府规模和权力被削减了,进而引起美国工会和知识分子的地位相对削弱,而军方,大企业主和宗教保守高层的地位则在美国得到提升。美国金融业在低税率和雇员较高强度劳动下,在80年代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进而为最终在对苏联的军备竞赛获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同时,很重要的一点,美国金融实力在这波增长潮中,明显拉升了和美国关系比较密切的东南亚华人财团(主要是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大公司)的经济。本人必须首先承认的是,香港大多数华人资本家是爱国的。不过的确,在中国80年代开始,港台资本非常活跃,这一定程度,让中国经济逐步出现私有化的倾向,融入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也逐步固定在一个西方希望的全球经济的角色----中国拥有以众多小而恶性竞争的轻工业和民用制造业,产品的确因为“价廉物美”而畅销全球,但重复建设严重,环境压力加大。
在拉丁美洲,由于在60-7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希望发展“出口替代”型的经济而大量象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引入大量高息贷款,由于利息越滚越大,加上拉美国家因为各种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发展缓慢而难以还清贷款。逐步得,他们不得不接受IMF或世银的要求:更深层次的私有化,更少的政府干预,更深得陷入了美国控制的美洲区域国家组织(以墨西哥在1993年放弃中立政策加入北美经济共同体为代表性的结局。)
欧洲方面。随着英联邦和法兰西共同体事实上的相对式微,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加深,在冷战时期对于恢复大国地位抱有理想的英国和法国,已经逐步回归现实主义。因为实质上这2国在欧洲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优势,已经很小了。相比之下,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欧洲共同体内部的地位,是相对提升的,后面这3个国家,由于相对来说缺乏在联合国方面的影响力,所以相对事实上在政治上和美国关系总体更好的,因为这3个国家相对于英法两国更认同美国控制下的市场全球化进程,(以2009年国际人权大会上,德意西三国领导人出于对内贾德的不满,和美国一道杯葛了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见的是,伦敦和巴黎方面相对于冷战时代,独立的声音少了,更多时候是作为北约和欧盟一部分在国际舞台上发话。西欧小国当中,这种角色变化事实更明显,冷战时候中立倾向的瑞典加入了欧盟,成为北约和平合作伙伴国,作为独立中立国家在国际上发话的机会少了很多;而相反另一个小强国----荷兰,则以北约和欧盟一体化为依托,开始作为挪威,丹麦和比利时等其他欧洲小国军事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
总体上在西欧,从冷战末期开始,的确欧共体扩张成更统一的欧盟,但由于英法两国难以再按自己的理想把欧盟按自己冷战时期的目的行事,欧盟不可能是一个理想主义倾向的国家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强化,而不是象某些媒体说的“在削弱中或者裂缝越来越大”。包括德国在内很多欧洲国家真正成为北约成员,以这军事组织为依托支持美国到外作战。中国必须适应这样一个严峻的变化。
在中东欧,众所周知了,在南斯拉夫按德国人希望那样四分五裂后,几乎所有的中东欧国家都似乎得到了“教训”,变得极端亲美,成为反华反俄的急先锋。
而在亚非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注意一个问题,不结盟运动式微了,这意味着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众多亚非独立国家消失了。在80年代美国里根时代的推动下,中东,东南亚和非洲,以土耳其和沙特为龙头,强化了一个个地区组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因此活跃了,这给那些国家带来的是种种不稳定因素。虽然目前这股强大的势力成为美国人打击的重点,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宗教原教旨主义,由于其保守倾向,是不利于中国对那些地区施加影响的。
结果就是这样,冷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美国真正主导的全球化阶段,而不再是某一些发展中大国希望以中国为榜样去以“鸟笼经济”模式发展的阶段。中国由于在天然的地缘上相对比较封闭,加上我们潜在最好的出海口----朝鲜却不合时得采取了极端封闭的政策。中国要以更强大的海权力量冲击对自身发展不利的全球化国际分工地位,难度可比冷战时代大得多啊。
以上皆为本人的观点,个人文笔不好,如果楼主够聪明能读懂而且接受的话,希望能加一倍分吧
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636f7079e79fa5e98193334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争、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美国苏联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保证毁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冷战时期的中国是什么立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同盟从破裂走向公开对抗,由于民主德国在冷战中地位的特殊性,尤其是民主德国和苏联的复杂矛盾,中国对民主德国采取了“区别对待政策”。对民主德国而言,中国这一根据苏东阵营各国和苏联关系的紧密度,对其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是为了加深民主德国与苏联的矛盾,最终达到削弱苏联势力的作用。而为了获取现实外交和经贸利益,民主德国在保持同中国合作关系的同时又在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对抗。①由于对联邦德国实行在国际上围困民主德国的政策非常不利,“区别对待政策”事实上与6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的“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产生了矛盾,恶化了中国同联邦德国的关系。〖JP+2〗联邦德国外交部部长格哈德·施罗德曾公开指责中国的德国政策,认为“(中国)利用西德重新统一政策的困难,来煽动一些有着传统友谊的国家反对西德,在考虑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前,必须回复到现实主义”。这种特殊关系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初期,“文革”的爆发使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模糊了曾多次强调的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区别,原先对东欧和苏联的“区别对待政策”也受到重创。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矛盾。
美国威尔逊中心高级研究员舍费尔曾对这一时期中国与两个德国的关系有过论述,但对民主德国对华政策的发展、演变、渠道及其对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影响缺乏探讨。因此也难以解释为何中国对两德的态度会在1972年初发生巨大转变等重要问题。本文在利用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以下简称统社党)、外交部及国安部门档案的基础上,结合联邦德国、苏联、中国、华约已解密的档案文献,以及相关当事人的回忆录,对上述问题进行考察。
一
阻止联邦德国同中国的接近,是民主德国为了追求在冷战对抗中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同联邦德国竞争的需要。民主德国驻华大使比尔巴赫在1968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和中国的经贸往来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很多好处,符合国家利益,尤其是“在西德同中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情况下”。1968年秋季广交会上,联邦德国代表团的人数位列第二位。“西德商人对广交会上的成就非常满意,他们签署了大量的光学器材订单”,但让民主德国观察人员眼红的是,“广交会的产品目录只提供给资本主义国家的厂商”,“个别特殊商品只在会议室展出,而东德人士却不被允许进入”。民主德国认为,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中国发展同联邦德国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利用联邦德国反苏的态度,分化联邦德国和美国的关系并以此向民主德国和苏联施压。双方此时正式建交的时机还不成熟,现在“东德需要竭尽全力去制止西德同中国任何可能的和解”。
进入70年代后,冷战处于苏攻美守的态势,直接俗称了尼克松访美和后来的中美建交·需要指出的是,zd正式利用这个大背景下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进入80年代,由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更多的与外界接触内·1985年戈尔巴乔夫大搞新思维,中苏关系解冻·美国总统里根,当时为了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甚至提出美国出钱,中国出人,武装百万PLA的事件,但后由于各种原因只能作罢·容
总的来说,中国还是走的自主的外交路线,不受制于人,夹缝中求发展,还是相当正确的,没有出现什么重大外交失误·
在冷战时期中国的实力虽然不及美苏两大国,但是却手握天下权柄,虽然与美苏皆不和,但是美苏都要争取中国。中国的实力足以改变美苏两强对峙的基本格局,在中国的帮助下,美国最终获得冷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