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50年代是苏联的盟友,帮助苏联人打赢了朝鲜半岛的战争,和美国严重对立,海岸线被美国舰队封锁,作为出兵朝鲜的承诺,苏联支援大量军事装备技术,援建中国一百多个重工业项目,再加上原来东北的工业,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工业体系。
60年代和苏联对立,同时和美国关系也未好转,这是中国最艰难的时期。70年代,美国越战之后陷入社会危机,同时苏联在冷战中占据优势,为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2了制衡苏联,美国开始和中国接触,改善关系。
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美国在华投资扩大,中美进入蜜月期,美国向有偿中国提供很多先进军事技术。90年代,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开始全球扩张,中美关系转冷,中俄关系快速升温。
扩展资料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冷战
不结盟是中国一贯主张,百为什么中国要采取不结盟政策,这可能与中国的独立的外交政策有关,在冷战时期,由于美苏两极争霸格局在世界的争夺战中,拉拢结盟度是争霸世界的一种军事策略,然而,中国为避免有任何的军事牵连就采取独立的不结盟政策;这种不结盟政策并知不能使中国置身于外,中国在这不结盟的情况下同样受到军事强国的围堵和牵制;中国在发展中同样受到强大的军事压力,美国就是利用盟友国对中道国进行了有效的围堵和牵制,中国在强大的军事压版力下,只能忍让、求和、寻发展。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军事压力和付出是巨大的。美国搞军事结盟是冷战的持续,也是称霸世界的权一种手段,美国是要以强大的军事影响力征服世界,在目前的情况下显然是成功的。
冷战知前期,中国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反对美国。
冷战中期,六十年代,由于苏联在冷战道中占据了优势,美国开始拉拢中国,而且中苏又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决裂。
冷战后期,八十年代初,美国回重新占据了优势,中国成功的进行了中越自卫还击作战。苏联又回到了守势,美国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中美重新答变为了战略对手。
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争、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美国苏联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保证毁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冷战时期的中国是什么立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同盟从破裂走向公开对抗,由于民主德国在冷战中地位的特殊性,尤其是民主德国和苏联的复杂矛盾,中国对民主德国采取了“区别对待政策”。对民主德国而言,中国这一根据苏东阵营各国和苏联关系的紧密度,对其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是为了加深民主德国与苏联的矛盾,最终达到削弱苏联势力的作用。而为了获取现实外交和经贸利益,民主德国在保持同中国合作关系的同时又在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对抗。①由于对联邦德国实行在国际上围困民主德国的政策非常不利,“区别对待政策”事实上与6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的“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产生了矛盾,恶化了中国同联邦德国的关系。〖JP+2〗联邦德国外交部部长格哈德·施罗德曾公开指责中国的德国政策,认为“(中国)利用西德重新统一政策的困难,来煽动一些有着传统友谊的国家反对西德,在考虑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前,必须回复到现实主义”。这种特殊关系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初期,“文革”的爆发使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模糊了曾多次强调的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区别,原先对东欧和苏联的“区别对待政策”也受到重创。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矛盾。
美国威尔逊中心高级研究员舍费尔曾对这一时期中国与两个德国的关系有过论述,但对民主德国对华政策的发展、演变、渠道及其对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影响缺乏探讨。因此也难以解释为何中国对两德的态度会在1972年初发生巨大转变等重要问题。本文在利用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以下简称统社党)、外交部及国安部门档案的基础上,结合联邦德国、苏联、中国、华约已解密的档案文献,以及相关当事人的回忆录,对上述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4问题进行考察。
一
阻止联邦德国同中国的接近,是民主德国为了追求在冷战对抗中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同联邦德国竞争的需要。民主德国驻华大使比尔巴赫在1968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和中国的经贸往来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很多好处,符合国家利益,尤其是“在西德同中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情况下”。1968年秋季广交会上,联邦德国代表团的人数位列第二位。“西德商人对广交会上的成就非常满意,他们签署了大量的光学器材订单”,但让民主德国观察人员眼红的是,“广交会的产品目录只提供给资本主义国家的厂商”,“个别特殊商品只在会议室展出,而东德人士却不被允许进入”。民主德国认为,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中国发展同联邦德国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利用联邦德国反苏的态度,分化联邦德国和美国的关系并以此向民主德国和苏联施压。双方此时正式建交的时机还不成熟,现在“东德需要竭尽全力去制止西德同中国任何可能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