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日本战国时的社会结构分两条线,一条是武家,一条是公家。武家就是一般说的大名和武士等一线,是主流。公家是指为天皇服务的世袭文官贵族们,相对比较喜欢附庸风雅,最后完全被比较注重实际的武家架空。
所以这里只说武家:
从你问的问题来看你不是很了解那时候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4的情况和“大名”的概念,所我说详细一点。
武家的领袖是“征夷大将军”。天下的实际统治者。原本在关东的镰仓,后来向西迁移到京都。
京都和关东距离比较远不好管理,所以设了关东管领 ,主管关东的武家势力,一般其实际权力未必小于将军本身。上杉谦信曾经担任过关东管领。
将军以分封制的形式把各个“国"分给一些家臣,这些家臣叫做各国的守护和守护代。此外还有一些按照大片地域画出来的家臣,比如说九州探题、西国探题、奥州探题等六波罗探题。他们的封国要大于一般的守护大名。
管领、探题、守护和守护代,这些人是最初的“大名”。也就是诸侯的意思。大名对于自己的封地相当于承包下来,怎么管理可以完全自己决定,权力极大,只要及时给自己的主子幕府将军上贡就行。
后来进入战国时代,“下克上”成为主题。很多经营不善的大名混不下去了,或者因为没有有继承权的子嗣导致绝后,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国”没有守护大名了。而由于幕府遭受天文大乱等事件失去了威信,幕府所任命的新守护往往无人承认。于是各种势力趁着权力真空竞相抬头。主要有3种势力,1国人众,(相当于地方乡绅组织的保卫家园的武装)2寺社众(宗教势力把教徒们集合起来形成的势力)3黑社会 (主要包括忍者众、海贼众和一些倾奇者众等)。
这个时期“大名”的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是将军亲自任命才算的“大名”身份变成对于各个大势力的头目的尊称,而且不光是将军可以给人“大名”身份,这个时期天皇也靠贩卖“大名”身份挣了不少钱。比如说长井规秀,一介商人出生,但是通过阴谋夺取美浓一国的实权,于是通过公家的三条家送一些银子给天皇,于是天皇就赐了他大名身份。
再后来由于诸大名互相灭来灭去实在很快,大伙连送钱给将军或天皇买大名身份这个手续都懒得要了,只要有钱有地有人,自称大名就是了。比如说大浦为则,夺了了津轻后自称津轻为信,然后就直接成了大名。又比如说织田信长的手下九鬼嘉隆,其实就是个水贼出生,跟信长立了功,得了不小的封地。于是就成了“水贼大名”,这个大名根本不需要将军或者天皇承认。
所以这里你应该知道了,大名有大有小,有正式的有自封的,有独立的大名也有依附于别人之下的非独立的小大名。
下面说家臣团,战国时的家臣团主流是二种,一种是石高制,一种是贯高制。
石高制是把领地内的土地按照预期粮食产量进行分配,大名自己留一部分,其余的分封给手下的大家臣(主要是宿老、中老、家老、部将),大家臣们自己琢磨着怎么再分配给自己和自己的手下们。这样打仗的时候大名直接按照分给大家臣的石高数(就是米产量)来要求大家臣承担相应数量的出兵义务。
而大名手下的小家臣(主要是足轻大将、足轻组头和小旗武士等下级武士)一般是没有封地的,直接在大名那里领工资拿现钱,这叫贯高制。足轻不属于武士,是“民”的范畴,不算家臣的。
大小家臣的分界点是侍大将,有些大名把侍大将算作大家臣使用石高制,也有人把侍大将算作小家臣使用贯高制。
家臣职位的体系如下:
大名手下的最高的家臣称呼是宿老,其实是中老,再次是家老。但是前两个称呼很多时候都是虚爵,在实际上跟家老是一样的,只是显得更加器重的意思。家老一般数量很少,再大的大名手下也就几个而已,相当于现在的议会议员。家老属于高级家臣,可以参与大名的决策,如果比较强势的家老甚至可以对大名的决定行使否决权。家老肯定有自己独立封地的,按照石高制,家老手中有在自己封地内征兵并练兵的权力和义务,所以家老手上一定有兵权。
部将是中高层的职务,数量比家老要多得多。部将有参议权,但是没有否决权,一般没有部将能牛到跟家老们那样去指点江山跟大名顶撞。不过要说待遇那已经是高级武士范畴了。部将和家老一样可以自己再以贯高制的形式雇佣自己的下级武士,组建自己的家臣团。大部分部将也有很小的封地,这样他们也属于有兵权的人。
侍大将是个临界点,不同的大名对于侍大将的待遇不同。待遇较高的和部将类似,有封地,有权自己再蓄养下级武士组建家臣团,有兵权;待遇较低的则仍然属于下级武士,没有权利组建家臣团,没有封地,没有兵权。
足轻大将和足轻组头则是彻底的下级武士。其中足轻大将一般来说肯定是武士,但是他们得到提拔的机会很渺茫,战功一般会得到物质奖励,但是基本上没有多少升到侍大将的可能性。藤吉郎的事情纯属偶然。而足轻组头甚至有时候根本就不是武士而是足轻中提拔出来的庶民。他们的待遇很低。
小旗武士是特殊的一类武士。他们大多担任传传令、侦查、侍卫、旗本武士等出现。他们很多人没有指挥权,但是他们和足轻大将不同就在于他们有机会升迁。小旗武士一般都是武士家族的非嫡子担任。小旗武士在家臣中地位很低,但是大部分高级家臣都有担任小旗武士的经历。
武士的身份和领地大小没有必然联系。一般来说,只有家老(宿老、中老)、部将和侍大将有资格获取封地,但是到底得到多少封地纯粹是由大名的势力来决定。比如说鼎盛时期的织田家,给家老柴田胜家几十万石的封地;而同时期的很多大名自己总共才一万石的领地,他家的家老能分到千把石就要偷笑了。
又比如说桶口兼续(直江兼续),当时他是上杉景胜的家老,秀吉给他三十万石封地,而此时整个日本三十万石的大名才11个。由此可见封地大小由大名实力决定。
说了不少,如果还有不清楚的请追问。
○:胜利方 ×:失败方 △:平手 ●:未战胜
1467年(应仁元年) 应仁之乱爆发(△细川胜元VS△山名宗全)
1521年(大永元年) 山内·扇谷之战(关东两上杉氏争夺关东管领)
1524年(大永四年) 第一次江户城之战(○北条氏纲VS×上杉朝兴)
1552年(天文二十一年) 三好长庆拥立将军(三好长庆+足利义辉)
1553年(天文二十二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37年) 第一次川中岛之战(△上杉谦信VS△武田信玄)1554年(天文二十三年) 善德寺会盟(武田&北条&今川三家同盟)
1555年(天文二十四年)
1555年(弘治元年) 第二次川中岛之战(△上杉谦信VS △武田信玄)
严岛之战(毛利元就VS×陶晴贤)
1556年(弘治二年) 长良川之战(×斋藤道三VS○斋藤龙兴)
稻生之战(○织田信长VS×织田信行)
1557年(弘治三年)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上杉谦信VS △武田信玄)
1559年(永禄二年) 门司城之战(○毛利元就VS×大友宗麟)
1560年(永禄三年) 桶狭间之战(○织田信长VS×今川义元)
1561年(永禄四年) 小田原攻防(△上杉谦信VS△北条氏康)
森边之战(○织田信长VS×斋滕义龙)
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上杉谦信VS △武田信玄)
1562年(永禄五年) 清州同盟(织田信长&松平家康)
久米田之战(×三好长庆VS○田山高政) 二次国府台之战(○北条氏康VS×里见义弘)
第五次川中岛之战( △上杉谦信VS △武田信玄)
竹中半兵卫奇袭稻叶山城(○竹中半兵卫VS×斋藤龙兴)
1565年(永禄八年) 白鹿城之战(○毛利元就VS×尼子义久)
1566年(永禄九年) 月山富田城之战(○毛利元就VS×尼子义久)
箕轮城之战(○武田信玄VS长野业盛)
墨俣筑城成功(○织田信长VS×斋藤龙兴)
1569年(永禄十二年) 摄津攻略(○织田信长VS×三好三人众)
安芸城之战(○长宗我部元亲VS×安芸国虎)
立花城之战(○大友宗麟VS×毛利元就)
1570年(元龟元年) 六角攻略(○织田信长VS×六角义贤)
金崎退却(×织田信长VS○朝仓+浅井联军)
姉川之战(○织田+德川联军VS×浅井+朝仓联军)1570年(元龟元年) 六角攻略(○织田信长VS×六角义贤)
金崎退却(×织田信长VS○朝仓+浅井联军)
姉川之战(○织田+德川联军VS×浅井+朝仓联军)
1571年(元龟二年) 下野攻略(佐竹义重VS北条氏康)
1572年(元龟三年) 木崎原之战(○岛津义久VS×伊东义佑)
三方原之战(×德川家康VS○武田信玄)
1573年(天正元年) 一秉谷·小谷城之战(○织田信长VS×浅井+朝仓联军)
足利义昭追放(○织田信长VS×足利义昭)
1576年(天正四年) 波多野秀治叛乱(○明智光秀VS×波多野三兄弟)
第一次木津川口之战(○毛利辉元VS×织田信长)
1577年(天正五年) 手取川之战(×柴田胜家VS○上杉谦信)
1582年(天正十年) 天目山合战(○织田+德川+北条联军VS×武田胜赖)
备中高松城攻围( △羽柴秀吉VS △毛利辉元)
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VS×织田信长)
山崎之战(○羽柴秀吉VS×明智光秀)
清州会议(羽柴秀吉VS柴田胜家)
1583年(天正十一年) 贱岳合战(○羽柴秀吉VS×柴田胜家)1587年(天正十五年) 耳川之战(○岛津义久VS×大友宗麟)
九州征伐(○丰臣秀吉VS×岛津义久
1590年(天正十八年) 小田原城包围网(○丰臣秀吉VS×北条氏直)
一统天下(○丰臣秀吉) 1600年(庆长五年) 关原之战(○德川家康VS×石田三成)
1614年(庆长十九年) 大坂冬之阵(△丰臣秀赖VS△德川家康)
1615年(元和元年) 大坂夏之阵(×丰臣秀赖VS○德川家康)
本宁寺,一个日本百战国时代建立的寺庙,信奉的是源于中土净土宗的佛法
建立于西元1513年,同时期的另一间寺庙是本愿寺,开寺的两位法师引入净土宗后
都分别各自创立自己的宗派,本愿寺创的称为一向宗,本宁寺则称为天齐宗
虽名称不同,但两寺关系甚为密切,在日本的战国时代
这两个度寺庙自然也是有强大的家族在支持,那就是著名的武田家族
武田军在日本战国时代是赫赫有名的,武田家族为了使武田军在战场上更勇猛
便支持这两个寺庙的佛法知,以期能用宗教的力量助武田军击败当年强大的织田道信长的势力
然而净土宗被当时本宁寺的住持法弘法师版故意误用,法弘法师因沉迷魔道,为求功名
转而跟阴间邪灵打交道,本宁寺本来是弘扬天齐宗佛法的
可是背地里却是利用大批邪灵附身的鬼军队来杀敌,
也因此,在后来的征战中,武田军大胜了织田军与德川家族的联军,
但是终究邪不胜正,最后走入邪道的武田军势力还是瓦解了,
(当时织田信长帅先引入西洋的枪火与天主教,为的就是对付武田家族的鬼军团
当然这些是权日本战国的故事,跟本篇关系不大..仅供参考)
日本战国历史经过
虽然室町幕府自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后便纷扰不断: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之间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或私战破坏了各地的政治生态。
社会上,各地爆发的一揆暴动如同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伤害。可是室町幕府从未放弃稳定全国局势的决心,直到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场意外引发的全国混战而化为乌有…。
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主,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成功。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二条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0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降伏东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故在此采用最后一种说法,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应仁之乱,战国登场
四职之一、身兼三国守护的赤松满佑因在京都自宅刺杀幕府将军足利义教(嘉吉之乱)而遭到亦为四职之一、身兼五国守护的山名宗全率领之部队讨伐并平定。战后幕府以山名氏平乱有功将赤松氏所属之三国守护授与山名氏。势力成长到八国守护的山名氏一跃成为西国的一大势力。
此时三管领之一,身兼八国守护和和泉半国统治权的细川氏面对山名氏的崛起,决定采取联合山名对抗同为三管领的田山氏的政策。但随着田山氏的衰退,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双方对立更加严重。
一直到将军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引发继承风波后,在应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应仁之乱爆发,各守护分别选边支持,形成东军细川联军与西军山名联军的大混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争取到天皇与幕府将军支持,且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头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国地方四国守护大内政弘率领万余援助西军后,整个战况顿时改观。加上西军决定拥立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与京都当局相抗衡,让整个战局陷入胶著,日后更扩大为全日本的大混战。
随着两军领袖相继去世和幕府将军继承纠纷解决后,两方决定和解,应仁之乱正式宣告结束。虽然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后几任将军仍试图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应之变爆发的前刻。
明应之变,关东大乱
虽说应仁之乱后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历任幕府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不但多次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大名,还屡屡颁布争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各地方对京都当局具影响力的国主。毕竟这已经不是将军强势的时代了: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
到了1493年,将军足利义材亲自讨伐细川氏,反而遭到细川氏策动京都当局罢免其将军职位。此事史称明应之变。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剩下的也只是大名控制上洛(进入京都)后操控政局的傀儡罢了。
除了近畿动乱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当初足利尊氏开创幕府的时候,为了对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设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关东,尊氏分封自己的儿子于镰仓,是为镰仓公方。而以关东管领为辅佐。由于镰仓公方府与室町幕府的体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称。镰仓公方的势力可以与幕府对抗,结果在室町时代中叶,第六代将军义教时,爆发永享之乱而被幕府平定。镰仓公方足利持氏自杀。后来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拥立为镰仓公方。
后来镰仓公方足利成氏不满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进而将其暗杀。此举引发关东管领和公方的长期对抗,导致幕府派遣骏河守护今川氏前去讨伐而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总古河,成为初代古河公方。(享德之乱)战后关东出现得到关东管领上杉氏支持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关东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彼此对抗了近三十年。日后因山内上杉氏重臣长尾景春叛乱,使扇谷上杉氏趁机扩张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内上杉氏选择和古河公方和解来对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为了对抗山内上杉氏,和伊势长氏结盟,使两方又陷入拉锯战中。1491年,因堀越公方发生内乱而被伊势长氏消灭,伊势长氏(即北条早云)的后北条氏因而实力大增。不久后上杉定正猝死导致扇谷上杉氏转衰,后北条氏转而攻击扇谷上杉氏,并消灭相模三浦氏且占领小田原城,促成两上杉联合对抗后北条氏的新局面。后北条氏二代家督氏纲更入侵武藏国,取代旧有的足利、两上杉氏,成为关东地方最强的大名。
以下克上,将军被弑
除了伊势长氏崛起于关东地方,成为新时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开始出现以下克上,甚至成为一方之雄的新强权。在中国方面,出云守护代尼子氏篡夺守护京极氏实权,日后其大名尼子经久更取代京极氏,成为出云守护。在尼子经久生前,尼子氏扩张成与大内氏家督,因海外贸易而兴盛的大内义兴并驾齐驱,势力达十一国的中国双雄。
在双雄争霸过程中,安艺国人毛利元就采取墙头草的态度,逐渐吸收尼子、大内的力量,日后乘大内氏内乱,在严岛会战中击倒大内氏权臣陶晴贤,成为中国新霸主。
此外,美浓守护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长井规秀的驱逐而衰败,长井规秀日后继承斋藤氏,改名为斋藤秀龙,法号“道三”,也就是织田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
在东海,尾张守护斯波氏亦大权旁落,由守护代岩仓与清洲两织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织田氏旗下重臣织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后取得实权,在织田信长继承家业后,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仓织田氏与清洲织田氏,成为尾张一国之主。
在日本战国时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兴势力,和旧有豪门间的对立从未停歇,但最惨烈的莫过于是将军足利义辉被弑一事。
明应之变中被管领细川氏罢黜将军一职之足利义材,日后得到中国大名大内义兴的支持,在成功推翻将军足利义澄后,改名足利义稙并复职为将军。因足利义稙无子,故认养前将军义澄次子足利义维为养子。
1518年,大内义兴返回所属领国,失去庇佑的足利义稙不敌管领细川氏,而辞去将军一职,由前将军义澄长子足利义晴接任。而义晴因与管领细川晴元长期失和,在1546年辞退将军一职,由长子足利义辉接任第13代将军。足利义辉立志重振幕府声威,不但多次积极调停诸大名之间的纷争,更邀请上杉谦信、织田信长等大名上洛谒见幕府将军。
此时管领细川氏遭到权臣三好长庆夺权,把幕府当作傀儡而掌握实权,成为当时有力大名之一。三好长庆死后,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众决定要罢黜将军足利义辉,1565年,三好三人众及松永久秀的叛军包围义辉所在之二条御所,虽然足利义辉因为得到名剑客上泉信纲与冢原卜传等人传授剑术,而有剑豪将军美名,但依旧寡不敌众而被弑,他们拥立足利义维之子义荣为第14代将军。足利义辉死后,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实权,也失去中兴的机会,直到幕府灭亡。
霸王崛起,幕府灭亡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今爱知县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张一国的战力,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名将今川义元(桶狭间之战)而崛起。战后他选择和邻国三河的德川家康结盟,把扩张领土的目标放在大名斋藤龙兴统治之美浓国上。
初期织田信长攻略美浓进度相当迟缓,直到织田信长靠著成功促成斋藤氏重臣美浓三人众的倒戈,局势才开始有了转变。1567年9月,信长攻陷美浓稻叶山城,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城,并制作天下布武朱印,展开统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拥立第15代将军足利义昭,在盟友浅井长政的帮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标。
1570年将军足利义昭,不满织田信长无视幕府的态度,暗中与本愿寺显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浅井长政、三好三人众与朝仓义景等诸大名联盟,形成所谓的“信长包围网”,打算联合对抗并消灭信长。
1571年,织田信长以比睿山延历寺包庇与其敌对之浅井、朝仓两大名,杀入山中将比睿山延暦寺焚毁,此举引来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评,是信长生前引来较大争议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发动军队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国、三河国,以图进京,并在三方原击败德川、织田联军(三方原会战)。隔年5月,武田信玄于信浓国驹场病故,死前决定继承人是其孙武田信胜,并由信胜之父武田胜赖担任阵代一职。
1573年,织田信长与幕府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二条御所,并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灭亡。日本战国时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时代在此划下句点,日本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鲜
幕府灭亡后,信长消灭浅井、朝仓两家,逼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之子北畠具豊,并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势力。不久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
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筱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长筱之战),战败的武田氏折损诸多重臣,衰亡于1582年。
武田氏衰退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却在1582年6月2日,遭遇本能寺之变,即重臣明智光秀的率军背叛,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
信长重臣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变后立即返回近畿,联合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山崎天王山合战),并在决定织田氏继承人之清洲会议上支持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日后秀吉击败反对他的织田旧臣,至此以后织田信长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之后,秀吉在小牧长久手合战后和德川家康谈和,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日后于1585年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氏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
在历经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使长宗我部家、岛津家降服后,并于1590年包围小田原城击败后北条氏,使东北大名降服,完成统一日本的壮举。隔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合,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
1592年,太合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决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鲜国提出“假道入明”的请求,却遭到朝鲜国王拒绝,使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再并吞明朝。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首都京城(今首尔),驱逐朝鲜国王李昖。
李昖为了击退日军,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军前去救援,这段期间朝鲜各地出现义军抗战,其中以郭再佑、高敬命的抗战激发了朝鲜军队之士气。
1593年1月,明、鲜联军以提督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将小西行长,收复平壤,虽在碧蹄馆败于日本名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但后来因日军以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遭遇朝鲜陆军名将权栗的反攻而大败,更因为李如松的偷袭而缺粮,迫使日军退至釜山。此外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亦率领朝鲜水军击退日本水军,日军在海陆受挫的情况下被迫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文禄之役在两方议和下结束。
到了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鲜,庆长之役展开。日军为了减低朝鲜水军的战力,使用反间计污陷李舜臣,使其被李昖解职。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鲜,首以明末名将麻贵,与日军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战。朝鲜水军在开战初期被日军击溃,迫使朝鲜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军。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主帅来岛通总,使局势开始扭转。
在两军对峙之际,1598年7月,太合秀吉在京都伏见城病逝,日军在五大老的命令下开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鲜联军于露梁海战截击大败日军,但李舜臣却因日本名将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人的攻击而战死,日军成功撤退回国,庆长之役结束。文禄・庆长之役后,丰臣氏消耗过多财力,成为日后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关原合战,元和偃武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丰臣氏立其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自朝鲜半岛返国的丰臣氏诸将对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满,甚至试图起兵暗杀;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却私结诸侯,任意分封领地,激起其余四位大老的不满。
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丰臣家臣与德川家康关系迅速恶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后两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续的诉状直江状,起兵征讨上杉景胜。
丰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为德川家康违反私战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于大坂城发表“内府违反条文”,随即起兵讨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则将上杉战事交给次子,亲率大军与支持他的丰臣武将回师对抗。两军主力最后在近江一带进行会战(史称关原合战)。
开战之初,以石田三成为实质领导的西军(名义上的统帅为毛利辉元)攻势凌厉,打得东军(统帅即德川家康)前线喘不过气;可是到了大约中午时分,家康以火枪队向其事前已收买的西军大将小早川秀秋作出威吓射击,迫使他与吉川广家等西军大将阵前倒戈,直逼西军主阵。
于是战况急转直下,西军从轻微优势转为战线完全崩溃。在日落之前,这场大战便以东军大胜收场。几天后石田三成被捕,与小西行长以及安国寺惠琼三人以首要战犯的罪名遭到处决,德川家康实质上取代了丰臣氏的政权。
1603年,德川家康获得天皇赐与征夷大将军一职,正式成立江户幕府;可随着丰臣秀赖年纪渐长,丰臣氏对德川家康的不满之声也越来越大。同样在德川方面,有鉴于丰臣氏财力渐丰,大有重振旗鼓之势,德川家康也顾不得两家密切的联姻关系,决心斩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丰臣家重建的“方广寺梵钟铭文”上出现“国家安康,君臣丰乐”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责丰臣家有诅咒自己之嫌,胁迫秀赖交出淀殿(秀赖母亲)到江户城作为人质并退出大坂城。
丰臣家断然拒绝,并积极召集浪人与流亡大名共约11万人,并储备粮食以备作长期抗争。德川方立刻发出动员令讨伐丰臣家,并轻易召集了二十多万大军对大坂城进行包围。可是由于丰臣方的积极抵抗,特别是名将真田幸村、后藤基次等人的指挥,再加上大坂坚城之利,德川方进展缓慢。
于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轰击大坂城天守阁,震撼居住其中的丰臣氏,之后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护城河作为和谈条件。可是在和谈进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动数万人在一夜之间不但把外护城河填平,就连二城与三城及内护城河也一一悉数破坏。
大坂冬之阵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结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动军队讨伐大坂城,这次史称大坂夏之阵的战役最后以大坂城被攻陷,秀赖母子自杀告终。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氏势力,结束自应仁之乱以来混乱的战国局面。
日本战国重要大事年表 年号 西元纪年 发生大事(日本古历)
应仁元年 1467 ◎应仁之乱始(1.18) ◎大内氏参与西军(7.3)
文明五年 1473 ◎山名宗全殁(3.18) ◎细川胜元殁(5.11)
文明九年 1477 ◎应仁之乱终(11.11)
文明十年 1478 ◎享德之乱终
文明十三年 1481 ◎一休宗纯圆寂(11.21)
文明十六年 1484 ◎界港的商业工会结成(11.21)
文明十七年 1485 ◎山城国一揆爆发(12.11)
长享二年 1488 ◎一向宗控制加贺国(6.9) ◎长享之乱始(2.5)
延德元年 1489 ◎将军足利义尚殁(3.26)
延德二年 1490 ◎足利义植继任征夷大将军(7.5)
明应二年 1493 ◎明应之变(4.22) ◎山城国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 1508 ◎足利义尹重任幕府大将军(8.15)
永正十六年 1519 ◎北条早云殁(8.15)
大永元年 1521 ◎足利义晴继任征夷大将军(12.25)
享禄元年 1528 ◎大内义兴殁(12.20)
天文十二年 1543 ◎火枪传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 1546 ◎河越夜战(4.20) ◎扇谷上杉氏灭亡(4.20)
天文十八年 1549 ◎摄津江口合战(6.24) ◎细川氏灭亡
天文廿一年 1552 ◎第一次川中岛合战(8月)
天文廿三年 1554 ◎武田、北条、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 1555 ◎严岛合战 ◎第二次川中岛合战(7.19)
弘治三年 1557 ◎大内氏灭亡(4.3) ◎第三次川中岛合战(8月)
永禄三年 1560 ◎桶狭间之役(4.20) ◎今川义元战死(4.20)
永禄四年 1561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长尾景虎接任关东管领
永禄五年 1562 ◎织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禄七年 1564 ◎第五次川中岛合战
永禄八年 1565 ◎将军足利义辉被松永三好联军围攻自杀
永禄十一年 1568 ◎足利义荣继任征夷大将军(2.8) ◎织田信长上洛(9.7) ◎足利义昭继任征夷大将军(10.18)
永禄十二年 1569 ◎今川氏灭亡(5.23)
元龟元年 1570 ◎姊川合战
元龟二年 1571 ◎毛利元就殁 ◎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延历寺(9.12)
元龟三年 1572 ◎三方原合战
天正元年 1573 ◎武田信玄殁(4.12) ◎室町幕府灭亡(7.18) ◎朝仓氏灭亡(8.20) ◎浅井氏灭亡(8.28)
天正三年 1575 ◎长筱合战
天正六年 1578 ◎耳川合战 ◎上杉谦信殁
◎尼子氏灭亡(11.21)
天正十年 1582 ◎武田氏灭亡 ◎本能寺之变 ◎山崎合战 ◎明智光秀被杀
天正十一年 1583 ◎贱岳合战 ◎柴田胜家自杀
天正十二年 1584 ◎小牧长久手合战 ◎冲田畷战
天正十三年 1585 ◎羽柴秀吉就任关白一职
天正十六年 1588 ◎丰臣秀吉下达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 1589 ◎折上原合战 ◎芦名氏灭亡(6.5)
天正十八年 1590 ◎北条氏灭亡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8.9)
文禄元年 1592 ◎文禄之役
庆长元年 1596 ◎庆长之役 ◎伏见大地震(闰7.13)
庆长三年 1598 ◎丰臣秀吉殁(8.18)
庆长四年 1599 ◎前田利家殁(润3.3)
庆长五年 1600 ◎关原合战(9.15) ◎石田三成被斩(10.1)
庆长八年 1603 ◎江户幕府建立(2.12)
庆长十年 1605 ◎德川秀忠接任征夷大将军(4.16)
庆长十九年 1614 ◎大阪城冬之阵
元和元年 1615 ◎大阪城夏之阵 ◎丰臣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