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公元前500—前449,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都市国家)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位于埃维亚岛)举行起义(米利都人起义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的支持)反对波斯统治的小亚细亚都市国家提供援助,是希波战争的起因。直至公元前493年,波军镇压起义后,才在马多尼乌斯率领下于公元前492年春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入侵希腊。舰队行至阿索斯角(爱琴海)时,遭到暴风袭击,大量船只遇难(达300艘),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波军被迫停止进军,仅占领色雷斯。
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腊。在统帅达蒂斯和阿塔菲尼斯指挥下,波军(1.6—2万人)分乘600艘舰船横渡爱琴海,沿途攻占了纳克索斯岛和埃维亚岛上的两座城市,即卡里斯托斯和埃雷特里,最后在距雅典40公里的马拉松山谷上陆。同年9月,马拉松会战开始,米太亚德统帅指挥的雅典军和普拉塔亚军(9千—1万人)大败波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亲自率波军出征希腊。参加这次远征的波军有步兵近15万人、骑兵几万人和一支由1千余只舰船组成的舰队。在赫勒斯滂海峡架起两座浮桥,在阿索斯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以通行舰船。第一次交战在塞尔莫皮莱山口即从色萨利通向希腊中部的山间大道附近展开。波军突破塞尔莫皮莱后(参见温泉关战役),连续占领了维奥蒂亚、阿提卡和雅典诸城。但在同一年内波斯舰队在萨拉米斯岛附近却遭惨败(参见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79年,普拉塔亚一战,希腊都市国家联军(约6万人)击溃波斯陆军(7—8万人)(参见普拉塔亚战役)。几乎同时,波斯舰队在米卡莱角战中再次失利。希腊海陆军取得的几次胜利,实际上决定了希波战争的胜负。公元前478—前468年,波斯军占领的都市国家大多数获得解放。希腊军队把战争移到了爱琴海海域和小亚细亚地区。
公元前五世纪七十年代,希腊同盟军在雅典统帅西门指挥下,连战皆捷,夺取了色雷斯沿海地区、爱琴海上许多岛屿和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公元前469年,埃夫里梅东特河口一战大败波军。此后,战事时起时伏,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49年。这一期间,希腊军乘埃及反波斯起义之机远征埃及(运兵舰船达200艘),但遭到了失败。公元前449年,希腊军在萨拉米斯岛交战中再次获胜。此后双方举行和谈,缔结了卡里阿斯(雅典全权代表的名字)和约。根据此和约,波斯失去了爱琴海、赫勒斯滂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领地,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都市国家政治独立。
点评:希波战争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战争。希腊在希波战争中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希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波斯高,军队的组织编制优越,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希腊进行的这场战争是解放战争。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繁荣时期,在战争中身居季洛斯同盟盟主地位的雅典,也进入强盛时期。希波战争中军事学术得到了发展。战略上(特别是希腊军队)善于正确选择每个战争阶段的决战地幅和主突方向以及根据情况和力量对比决定作战方法(防御或进攻)。希腊的胜利多半取决于陆军与舰队之间密切的战略协同。对于发展战术和组建军队,希波战争意义重大。希腊军队创造的方阵是早期著名的战斗队形之一。与波军的混乱队形相比,方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步调一致、军纪严明、便于指挥。希波战争中出现了最早的战术队形,出现了保障战斗队形最要害部位——翼侧的必要性。希腊军队体制健全,有一套教育和训练战土的制度,在总结作战经验方面也作了初次尝试。
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的霸权
波斯帝国入侵希腊虽然没有成功,但战争还是极大的影响了希腊世界的格局。希波战争的初期,由于斯巴达拥有强大的陆上力量,斯达巴是希波战争中希腊一方的领袖,但是虽着战争优势偏向希腊一方,战争逐渐由陆上发展到海上,而斯巴达没有强大的海军,更主要的是斯巴达没有太多海上利益,所以斯巴达对战争渐渐失去兴趣,当然也就失去领导能力。这时雅典因为巨大的海上利益和海军,逐渐取得战争的领导地位。
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包括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200多个城邦,在提洛岛上成立了“提洛同盟”反抗波斯帝国。提洛同盟在初期希腊联军共同反抗波斯侵略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到后期,随着雅典势力强盛,操纵同盟大权,开始侵吞盟金,并强迫盟邦向之纳贡,对同盟各国动辄使用武力施以威胁,同盟沦落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公元前454年,提洛同盟的金库移至雅典,而同盟会议至此不再召开。
早在希波战争百多年前,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 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同盟内部,斯巴达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伯罗奔尼撒是希腊的一个半岛,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在这个半岛上。
公元前432年,雅典借口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科林斯的殖民地波提狄亚隶属于提洛同盟,要求波提狄亚与科林斯断绝关系。于是,在科林斯鼓动下,伯罗奔尼撒同盟要求雅典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到拒绝,战争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一、十年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公元前431中3月,伯罗奔尼撒盟国底比斯袭击雅典盟邦布拉底,引起战端。同年 5月,斯巴达国王阿基丹姆二世率军入侵阿提卡,战争全面展开。斯巴达拥有步、骑兵约6 万人;雅典拥有步、骑兵约3万人,另有战船300艘。斯巴达的战略是,发挥陆军优势攻占阿提卡,离间提洛同盟各成员国,以包围和孤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2立雅典。雅典执政者伯里克利的对策是,陆上取守势,海上取攻势,袭击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逼斯巴达求和。公元前 427年前后,米蒂利尼等城邦发生反雅典起义,陆上形势对雅典不利。公元前 425年,雅典海军攻占美塞尼亚两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岛,并煽动斯巴达的奴隶暴动,使斯巴达也陷入困境。公元前 422年,双方在爱琴海北岸重镇安姆菲波利斯激战,雅典主战派首领克里昂和斯巴达将军伯拉西达均战死。次年双方签订《尼基阿斯和约》。
二、西西里战争(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15年5月,雅典将军阿尔基比阿德斯、尼基阿斯和拉马科斯率军远征西西里。行前,雅典城内发生赫尔墨斯神雕像被毁事件。远征军刚到达西西里岛,公民大会即传令涉嫌的阿尔基比阿德斯回国受审。归国途中,他投奔斯巴达。雅典军改由拉马科斯和尼基阿斯共同指挥,初有小胜。拉马科斯阵亡后,由尼基阿斯一人指挥。不久斯巴达和科林斯派来援军,形势急转直下。雅典虽增兵援助,但由于尼基阿斯指挥不力,于公元前413年9月全军覆没。雅典损失战船 200艘,被俘7000人,尼基阿斯被杀。雅典从此失去海上优势。
三、德凯利亚战争(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04年)。公元前 413年,斯巴达军乘胜入侵阿提卡,并长期占领德凯利亚,破坏和消耗雅典力量。雅典与外界联系受阻,农业生产完全瘫痪,城内 2万奴隶工匠逃亡,经济严重恶化。为作最后角逐,雅典罄其财力再建舰队,并于公元前 412年~公元前 411年先后在阿拜多斯、基齐库斯打败斯巴达舰队。可是,斯巴达在波斯援助下重建了海军。新建舰队在莱山德的指挥下,于公元前 405年在赫勒斯谤海峡附近之羊河口重创雅典海军,继而从海陆两面包围雅典,迫使雅典于公元前404年4月投降,接受屈辱和约。该和约规定,雅典宣布解散提洛同盟而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拆毁从雅典城到出海口的长墙工事;撤除所有海军并只允许保留12艘船只。从此,斯巴达成为希腊霸主。
修昔底德(古希腊史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空前的大悲剧,因为参战各方都有一批不负责任的政客,他们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和自私自利的目的,不顾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死活,使得整个民族都卷入了这场非正义的、愚蠢的战争;与此同时,一般的民众又没有力量来阻止战争的爆发和发展、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好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结果导致同归于尽。
我认为雅典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同盟的暴动使得提洛同盟四分五裂,提洛同盟本来是为了对抗波斯入侵的,但后期由于雅典的帝国主义霸权,把盟金搬回雅典变成雅典的国库;肆意勒索盟金和威胁盟国。雅典对同盟国的政治奴役和经济压榨迫使盟国纷纷起来暴动。为了迫使盟邦就范,雅典对叛离的盟国采取了高压政策。结果,更多的盟邦起而暴动,迫使雅典两面作战,这大大削弱了雅典的力量。二是雅典内部的政治斗争严重削弱了雅典的战争力量。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主要体现为主战派与主和派之争。公元前421年“尼西阿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主和派取得暂时的优势,亚西比德的迅速崛起使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趋于白热化。西西里远征的成行说明主战派在激烈的党争中再次获胜,而公元前411年的寡头政变,则标志着寡头派又占了上风。三是雅典的民主政体的弊端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雅典民主体制是非常荒唐的,执政者是抽签产生的,轮流执政,即不管公民是什么样的人,道德品质如何,都可以当上执政者,这样的体制使用一批政治流氓得以上台,他们随意攻击政敌,处死在外作战的将军。
斯巴达与雅典的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一雅典的胜利而告终,第三个阶段是斯巴达胜利了,所以说最后是斯巴达胜利了...要是作业的话你可以回答是斯巴达,因为作业上要的应该是最后的结果...
公元前500年--400年,雅典建立的民主政体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民参政的范例,伯里克利使雅典的民主政体达到了极盛。
在伯里克利当政期间,他积极推动着政治民主化改革,扩大雅典民主机构的公民大会的权利,制定宪法,废除选举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把梭伦创建的初级民主制度的进行了更加完善的修正。
伯里克利领导的雅典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苏格拉底就诞生于此时,但苏格拉底是反对雅典的民主政体的。
伯里克利领导雅典四处出击,推销雅典式的民主,到处推翻各希腊和小亚细亚的贵族寡头政权,帮助它们建立民主政体。
雅典周围集合了170多个城邦,建立了以民主政体为价值观的提洛同盟,雅典在各同盟国设军事基地,甚至雅典的海军司令部也设在海外同盟国的领土上。强大的雅典海军一度完全控制了爱琴海和黑海,成为那个时代的海上霸主。
雅典的军事霸权带来的结果是:
1。民主政体在希腊大部地区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广泛建立;
2。雅典的货币成为国际硬通货和各国的储备货币;
3。雅典的经济高度货币化,大量出口葡萄酿造品、橄榄油以及各种制成品,粮食三分之二依靠进口。
4。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感受到了雅典的威胁。
当时的雅典与今天的美国十分相似。
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政体是贵族寡头政治,其价值观与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有根本性冲突,伯里克利也深刻认识到这点,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积极准备推翻斯巴达贵族寡头政治的战争,并以攻
击斯巴达的同盟国的方式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伯罗奔尼撒战争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雅典与斯巴达互有胜负,但雅典略占上风,后来在一次战役中,雅典把斯巴达的许多军队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使斯巴达不得不求饶,结果双方签订合约,暂时的和平到来了。当时也是雅典的温和派在议会里占了上风,才终止了与斯巴达的战争。
这时虽然斯巴达与雅典和平了,但“冷战”却在继续,有些斯巴达的盟国反叛斯巴达,倒向雅典一边,而雅典也主动支持那些国家。
第二阶段,雅典的主战派取得了议会,雅典人由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对西西里发动了一次远征,远征的目标是征服西西里上的大国叙拉古,(这个国家就是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乡) 进而征服整个
西西里。雅典这次远征并不是出于民主,而是其霸权野心,哪知叙拉古并不弱,雅典虽包围了叙拉古,但却久攻不下,斯巴达人又出面了,他们派来了大军援助西西里,结果,雅典的大军全军覆没,实际上要是没有斯巴达,雅典的军队打下西西里还是可能的,但斯巴达怎么会坐视西西里落入雅典之手呢。西西里这一败,使雅典元气大伤,许多雅典的盟国纷纷倒向斯巴达一边,雅典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镇压这些盟国的反叛。结果是斯巴达的盟友越来越多,雅典的盟友越来越少。
在这7a64e59b9ee7ad94331场战争的后期,雅典的民主经历了一次危机,一群贵族利用雅典内困外乏之机发动政变,成立贵族政府,不过要知道军队的主要成员是平民,贵族的政变没有得到军队的承认,雅典的军队主要是海军,海军主要驻扎在海外而不是雅典本土,当贵族政变的消息传来时,海军起先没有表态,但始终不肯承认这个政府,结果雅典城内的贵族便惶惶不安,担心海军率军回来,所以宣称要成立个贵族平民联合政府,但不久,主要是雅典的一般人对民主的忠心,全城起义,重建了民主。那次起义的详情,在修希底德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可以找到,大家有兴趣的话去看看,就会发现,1789年法国革命时的巴黎市民与公元前429年的雅典市民有多相似,商人,学生,退役军人,还社会上其它各种不同的人,是怎么奋不顾身涌向市中心,终于使民主制得以恢复的。古希腊的这些史书,是后来的西方文化人必读的,就象我们的春秋史记一样,所以我可以说,法国革命的那些领导者,心中自己始终觉得自己就象是古雅典人一样。
第三阶段,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倒向了斯巴达一边,但雅典仍抵抗了整整八年,最终在所有的海军被消灭后,才投降了。斯巴达对雅典的条件是,雅典必须加入斯巴达的同盟,雅典不得再保有海军,斯
巴达海军统帅吕山德罗斯耀武扬威地进驻雅典卫城,宣布废除雅典民主政体,为雅典制订了新法律,建立贵族专制政体,并四处推翻雅典在海外建立的各个民主政体。
斯巴达打败了雅典,就象它对其它国家所作的那样,也要把雅典变成贵族统治的国家,于是在斯巴达主持下,雅典又一次失去了民主,以一个“三十人委员会”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机构,但雅典的民主传
统太强烈了,“三十人委员会”只统治了没几年,人们就又发动起义,重建民主政治。那时斯巴达又忙于其它事情,只要雅典不与斯巴达为敌,斯巴达就暂时顾不到雅典了,雅典在这以后一直保持了民主,但已经无力挑战斯巴达的霸权。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分析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原因时,认为雅典的民主政体带来的决策缓慢、分歧和内耗是主要原因。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19 20:49 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的,前第一个阶段为雅典胜利,第二个雅典被斯巴达偷袭结果元气大伤,第三个阶段雅典彻底输了...要是作业的话就是斯巴达了,因为历史课本上讲的都是最后的结果,作业也是要的最后结果...抱歉哦,第二个阶段应该算是斯巴达胜利吧...
波军胜利。
公元前500—前449,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都市国家)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位于埃维亚岛)举行起义(米利都人起义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的支持)反对波斯统治的小亚细亚都市国家提供援助,是希波战争的起因。
直至公元前493年,波军镇压起义后,才在马多尼乌斯率领下于公元前492年春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入侵希腊。舰队行至阿索斯角(爱琴海)时,遭到暴风袭击,大量船只遇难(达300艘),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波军被迫停止进军,仅占领色雷斯。
扩展资料:
斯巴达战争过程
争霸希腊
波希战争后,斯巴达为了与雅典争夺霸权,因此统率其主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进行了伯罗奔尼撒战争。
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火,最后斯巴达获胜。但双方均打至筋疲力竭,结果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后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其后再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从此走向衰亡。
伯罗奔尼撒战争(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ός πόλεμος)
斯巴达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实行对外扩张。公元前590年,斯巴达进攻提吉亚,经过30年战争,提吉亚终于被迫成为斯巴达的“盟邦”。如遇战争,提吉亚必须向斯巴达提供兵力参战。
公元前546年斯巴达进攻亚哥斯,夺取了塞里亚提斯平原,迫使亚哥斯放弃了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霸权。从此在斯巴达武7a64e78988e69d83361力威胁下,除亚哥斯、阿卡地亚北部和阿卡亚以外,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各邦都接受了斯巴达的领导,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其中包括科林斯、西息温和麦加拉。
这个同盟被希腊人称为“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充分表明了斯巴达在这个组织中的霸主地位。同盟规定斯巴达有权召集会议,其决议虽须经大多数入盟国同意后始能生效,但实际上由斯巴达操纵一切。同盟还规定对外作战时,各邦必须提供一定兵力和军费,由斯巴达指挥。
伯罗奔尼撒同盟是斯巴达控制加盟城邦的一种形式,凭借这个同盟,斯巴达常常干预希腊各邦的内政,充当了维护希腊贵族政治的堡垒。
希波战争(μποέμ παράδεισος πολέμου)
斯巴达人的骁勇善战。在温泉关战役,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了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
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垫后。
在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后,垫后的志愿军全军覆灭,但成功阻慢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所统率的大军前进,结果最后希腊战胜了波斯,斯巴达人应记一功。
有关300士兵战胜波斯大军的历史,华纳电影公司在2007年将有关历史改编拍成了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不过为了顾及电影效果的关系,和史实会有出入,包括人物造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