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飞行者一号”,由美国莱特兄弟发明。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哥哥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
飞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人将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莱特兄弟首创了让飞机能受控飞行的飞行控制系统,从而为飞机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此项技术至今仍被应用在所有的飞机上。
莱特兄弟的伟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的交通、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军事史。
扩展资料:
飞机研究历程
“飞行者一号”是一架双翼飞机,它的两个推进螺旋桨分别安装在飞行员位置的两侧,由单台发动机链式传动。操纵系统采用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后的鸭式布局,这也正是莱特兄弟对航空事业的最伟大的贡献所在。
李林达尔必须移动自己的身体,靠改变重心来操纵飞行器飞行,而“飞行者一号”的飞行员则通过机械装置使整个翼尖卷曲来达到同样的目的。飞机的爬升和俯冲依靠安装在飞机前部的一对双翼升降舵;一对方向舵与机翼卷曲机构互相连接在一起,安装在驾驶员身后。
现代飞机转弯和做机动动作的主要部件都可以从这第一架飞机上找到,尽管它是那么原始。“飞行者一号”再没有重返蓝天,它目前被珍藏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内。莱特兄弟用玻璃底片记录下了当年的尝试,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现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1897年,奥维尔和邻居、儿时伙伴埃德温-锡尼斯在莱特自行店后面锉机架。1900年10月10日,在莱特兄弟的一次飞行试验中,他们的滑翔机在山上坠毁。大风是滑翔机坠毁的原因,图为滑翔机残骸。
1901年下半年莱特兄弟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对模型机翼进行准确试验的风洞,用两个多月时间使用风洞进行了 200 多次各种类型翼面试验,取得了一整套科学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飞机。
在反复进行滑翔试验中,莱特兄弟发现气压中心侧转的现象——弯曲的翼面气压中心并不总是像平翼面承受的气压中心一样往一个方向移动。这一重大发现与许多科技书籍的论点相违背——科学家们已经获得的关于大气对机翼压力的数据竟然有许多是不正确的。
1902年9月19日,威尔伯-莱特和助手丹-泰特将这架1902年的滑翔机当风筝一样放飞。10月2日,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小鹰镇,莱特兄弟试飞滑翔机。左边的威尔伯扶住滑翔机的一端,奥维尔俯卧在飞机上,丹-泰特扶住飞机的另一端。
10月10日,威尔伯-莱特驾驶着一架标准滑翔机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基蒂霍克的一片沙丘上俯冲而下,飞机共飞行了36米,留空12秒。 10月24日,在2号山上,威尔伯驾驶着滑翔机向右转弯,滑翔机的右翼擦着地面飞过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9。
1903年12月14日,在小鹰镇的一次不成功的试飞后,威尔伯-莱特俯卧在受损的“莱特飞行者”的控制台上进行研究。12月17日,“飞行者”1号进行试飞,第一次飞行由奥维尔驾驶,共飞行了36米,留空12秒。威尔伯在旁边跟着跑,帮助平衡飞机,图中他刚刚放开滑翔机右翼。
“飞行者1号”建成,这架飞机是莱特兄弟设计的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一号是一架普通的双翼机,它的两个推进螺旋桨分别安装在飞行员位置的两侧,由单台发动机链式传动。
1904年,莱特兄弟制造了装配有新型发动机的第二架“飞行者”,在代顿附近的霍夫曼草原进行试飞,最长的持续飞行时间超过了5分钟,飞行距离达4.4千米。1905年9月29日,俄亥俄州代顿附近的霍夫曼草原,第41次飞行,奥维尔向左飞行,高度为18米。
1905年的莱特滑翔机经过改装,飞行员可以坐着驾驶,且安装了一个乘客座位。图为1908年,在魔丘,经过改装的滑翔机准备飞行。1908年9月17日,在弗吉尼亚州的梅尔堡,美国陆军通信兵匆忙前往飞机失事地点,寻找驾驶员奥维尔-莱特和中尉托马斯-塞尔弗里奇,后者是军队观察员,也是此次飞行的乘客。
飞行在示范飞行中坠毁,托马斯中尉受伤身亡,这是军事飞机史上的首个死亡案例。这次事故导致奥维尔左腿骨折、断了四根肋骨。经过治疗与恢复,奥维尔又重新投入到他热爱的航空事业中。1909年,威尔伯-莱特在纽约进行了33分钟的长途飞行。威尔伯从总督岛出发,飞约哈德森河,到达格兰特将军墓后返航。
几十万纽约居民观看了此次飞行壮举。2月15日,法国波城,莱特兄弟和妹妹凯瑟琳-莱特一起。莱特小姐将尝试人生的第一次飞行。7月,在弗吉尼亚州的梅尔堡,奥维尔-莱特向美国军队进行展示飞行。莱特兄弟将滑翔机出售给美国陆军航空部。
1911年,莱特滑翔机特写,滑翔机有驾驶员和乘客座位。1939年8月19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定为国家航空航天日,以纪念航空事业的发展。2014年8月19日是航空先锋奥维尔-莱特的生日。100多年前,奥维尔与兄长威尔伯一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固定翼飞机,并首次完成完全受控制、附机载外部动力、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莱特兄弟
1932年,苏联设计师B.г斯彼达莱和и.A.柯马立斯基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挺高射速航空机枪——ⅢKAC 7.62mm航空机枪(英文名称为ShKAS)。当时各国航空机枪的射速一般在1000发/分左右,而ⅢKAC航空机枪射速高达1800发/分。
ⅢKAC航空机枪有旋转式、机翼式和协调式3种型号,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大部分零部件可以通用。三者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发射机构,由于这3种型号的机枪在飞机上的安装位置不同,所以其射击控制方式也不同:旋转式安装于飞机舱门处,由射手扣动扳机控制射击,用装退弹把手将枪弹装入拨弹轮;机翼式安装在飞机的机翼处,依靠从击发杠杆上的发射钢索连接孔引出的发射钢索拧制发射,使用装退弹钢索组件手工操纵机枪的装退弹;协调式安装在飞机螺旋桨后方,射手通过操纵传动装置——协调器来控制射击。
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ⅢKAC航空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机构与56式半自动步枪类似,为枪机偏移式,通过枪机框上的靴形突起完成开闭锁动作。击发方式与56式班用机枪类似,为开膛待击,枪机框复进到位时打击底火完成击发。
该枪由枪管组件、装退弹把手、枪尾体、握把组件、枪机、导气装置、射击控制机构、供弹/抛壳机构组成。
枪管组件
该枪的枪管组件总质量为3.2kg。枪管分成不同外径的3段,总长605mm。枪管前段上部设有半椭圆形切口,用于安装准星底座支架,切口内装有销钉,防止准星底座支架纵向移动。枪口内沿锐边倒角,以防止枪口出现磨损而影响射击稳定性。枪管中段安装在枪管套内,在距离枪口182mm的枪管壁上开有导气孔,导气扎外接气体调节器。枪管后段与机匣连接,其上部设有一个切平面,供枪机框前后作往返运动。枪管后端下凸部有进弹斜面,以确保枪弹正确上膛。
枪管内有4条右旋膛线,导程240mm。弹膛壁上有14条纵向槽,纵向槽宽0.55mm,深0.6mm。枪管内壁镀铬,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弹瞠口部没有镀铬。
装退弹把手
人工装退弹时,向后拉动装退弹把手,带动活动机件完成退壳和装弹动作。当装退弹把手被锁键扳机固定在前方位置时,装退弹把手拉杆插入枪机框导管并顶住复进簧尾端面。枪机框后坐时,装退弹把手压缩复进簧。
枪尾体
枪尾体上设有枪机缓冲器、枪机框缓冲器、击发杠杆、固定锁键等。缓冲器最大簧力可达到5000N,为自动机高速复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枪尾体内有两个通孔,孔内装有缓冲簧。上孔分为不同直径的两段,内部装有枪机框缓冲簧(矩形),装退弹拉杆从孔中心穿过。当枪机框后坐到位时,枪机框缓冲簧吸收了活塞杆向后运动的撞击能量,并将此动能的90%反作用于枪机框,推动枪机框复进。下孔也分为不同直径的两段,内部装有枪机缓冲簧(圆形)。当枪机后坐到位时,枪机缓冲簧吸收了枪机向后运动的撞击能量,并将此动能的90%反作用于枪机,使其复进。
握把组件
握把组件包括握把体、握把侧面面板、扳机、保险臂、压弹臂、压弹臂簧及其支撑杆、压弹臂管制臂。
握把侧面面板采用普通木材制成,外表面进行了滚花处理,内部有圆孔,用以与侧面面板木塞配合;为提高强度,侧面面板木塞采用胡桃木制成。木塞与侧面面板用胶粘合在一起。为了在低温下使用旋转式机枪,增大了其扳机护圈,即使带着皮手套也可进行射击。
保险臂轴上有一宽一窄两个切口,借助切口平面和保险臂簧将保险臂固定在前面或者后面的水平位置。当保险臂扳至前面水平位置时,扳机滑板不能向后移动。此时,不能扣动扳机,该枪处于保险状态。
压弹臂的作用是将枪弹送人机匣进弹口,枪弹沿进弹口斜面滑人弹膛。压弹臂簧及其导杆给压弹臂提供足够的转动力矩。压弹臂管制臂用于控制压弹臂与输弹轮以及枪弹之间的相互作用。
枪机框组件
枪机框组件包括复进簧和枪机框。枪机框的作用是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带动机枪中各活动机件完成自动循环动作。其上加工有带动凸部、传动凸部、运动凸缘、抛壳凸部、阻铁卡槽、两个传动装置槽、两个横向的椭圆形孔、拨壳臂槽。
枪机框带动凸部位于枪机框下部,用来连接枪机框与枪机,并使之相互作用,完成开、闭锁动作;传动凸部位于枪机框上部,用来带动拨弹臂组件完成输弹等动作;枪机框导轨控制枪机框运动方向;抛壳凸部位于枪机框导轨上,用以抛壳;阻铁卡槽位于枪机框左侧后部,当枪机框后举到位后,阻铁卡槽卡住阻铁形成挂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5机状态。
复进簧为3股合成式螺旋弹簧,长348~358mm,共57圈,工作状态完全压缩时,簧力为150~170N。后期生产的ⅢKAC航空机枪的复进簧改成46圈,工作状态完全压缩时,簧力为180~210N。
导气装置
在距离枪口182mm的枪管壁上开有导气孔,导气孔外接气体调节器。气体调节器上设有3个调节气孔,以120°角度均布在圆周上,直径分别为2mm、2.5mm和3mm。直径3mm的调节气扎为外大内小的锥形孔。
气室分为反射部和喇叭口两部分。反射部用以改变火药燃气的运动方向;喇叭口锥度为60°,用以控制火药燃气均匀分布在活塞头部前端。
活塞通过螺纹连接在枪机框上。活塞设有活塞头部、密封环、闭气环等。活塞头部直接承受火药燃气作用,其前端为杯形,其直径与枪管套上的气筒相匹配,并留有一定的膨胀公等,保证在温度升高膨胀时,活塞不会卡在气筒内。密封环用以阻止从活塞头部与气筒壁之间的间隙漏过的火药燃气进入机匣。带有闭气环的杆部可防止火药燃气作用时活塞发生弯曲,并且有助于减弱从活塞与气筒壁之间的间隙漏过的火药燃气,保护机枪内部零件。
枪管套上的气筒侧壁上开有9个椭圆形气孔,用来排除火药燃气,并加速活塞头部的冷却。
发射机构
发射机构包括扣机部件、扣机缓冲器、扳机、击发杠杆等。扣机部件包括顶键、顶键簧、阻铁、阻铁轴、阻铁簧、阻铁簧导杆等。扣扳机时,扳机上的传动凸部带动击发杠杆回转并压顶键,顶键推动阻铁回转解脱枪机框,枪机框开始复进,完成发射动作。在击发杠杆的下部设有发射钢索连接孔,用于机翼式和协调式的射击控制。当停止射击时,在顶键簧作用下,使扳机复位。
供弹、抛壳机构
供弹、抛壳机构包括装弹把手组件、拨弹轮、拨弹臂、拨壳臂及拨壳臂传动套。
供弹、抛壳机构的操作及动作方法如下。
装弹 使用装弹把手进行首发装填时,将弹底缘放人拨弹轮部件的螺旋槽内,然后反复拨动装弹把手,直至将10发枪弹装入拨弹轮为止,完成装弹。
脱链 枪弹在拨弹轮的带动下在供弹轮内沿圆周转动一周,从而将枪弹从闭式弹链中脱出。
压弹、输弹 枪机后坐过程中,枪机越过弹底缘后,压弹臂将枪弹送入机匣进弹口切面,拨弹轮每转36°送一发枪弹至进弹口。复进时,枪机推动枪弹前进,枪弹底缘在压弹壁作用下卡入刚性抽壳钩。同时抽壳钩槽内的限位销为枪弹定位。枪弹位置归正过程中,存大刚度复进簧的作用下快速推人弹膛。
拨弹 拨弹臂组件包括:前滑轮,后滑轮、拨弹臂齿、拨弹臂卡锁、拨弹臂体、拨弹臂齿弹簧、后退臂、传动臂、传动臂插销。通过拨弹臂拨动供弹轮,拨弹臂的作用是使活塞杆的平动转化为供弹轮的转动,因而保障了自动发射时枪弹的供应。拨弹过程为:枪机框后坐过程中,其传动凸部通过前滑轮带动拨弹臂部件逆时针回转,拨弹齿左侧面拨动供弹轮供弹,后坐到位瞬间枪机框的传动凸部挤压后滑轮,通过传动臂和后退臂传动压回拨弹臂齿,拨弹臂卡锁卡住拨弹臂齿;枪机框复进时,传动凸部带动拨弹臂复位,到位瞬间拨弹臂盖压拨弹臂卡锁回转,解脱拨弹臂齿,拨弹臂齿在簧力作用下复位完成一个拨弹循环。
抛壳 抛壳动作分几个步骤完成:枪机上的抽壳钩将弹壳抽出弹膛;枪机后退距离超过实弹长度时,拨壳臂传动套带动拨壳臂回转,抽出的弹壳被拨壳臂拨人抛壳膛的管壳弓上;当枪机框复进时,借助其上的抛壳凸部使弹壳从抛壳窗向前抛出。
提高射速采取的措施
枪机运动速度与自动装退弹所需的时间有关,因此缩短装退弹的时间乃是提高射速的基本方法。ⅢKAC航空机枪号称世界首挺高射速航空机枪,其为提高射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减小自动机行程 该枪采用固定式枪管,并挖制枪机向后运动的行程达到最短距离,从而保障枪弹送入弹膛的速度更快。
采用大刚度缓冲器和复进簧 枪机缓冲簧吸收了活动机件向后运动而产生的大部分动能,只有很少部分能量耗费掉,随后,缓冲簧和复进簧迫使活动机件高速向前复进。
弹膛刻槽减小抽壳阻力 由于弹膛内表面加工有纵槽,因而减小了抽壳时的摩擦力。当弹头射出后,火药燃气充满弹膛纵槽部分,平衡了作用在弹壳壁上的压力,因而减小了弹壳对弹膛壁的压力。由于减小了摩擦力,也就减小了抽壳所耗费的能量,从而加快了机枪自动装退弹的速度。 枪机框在负荷最大的行程上采用滚轮以减小阻力 因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耗费的能量少得多,因此滑轮的采用,使枪机框在负荷最大的行程上能减少活动机件运动能量的损失,从而加快了运动速度,缩短了自动装退弹所需时间。
对比日本九二式重机枪
从各项技术诸元比较,马克沁重机枪优于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马克沁弹链供弹射击持续时间长,射速600发/分,比九二式重机枪的450发/分要快,全枪49公斤比九二式重机枪的55.8公斤轻,而且马克沁的子弹是国民党军队的步枪、轻机枪通用的,日军的步枪和轻机枪子弹是6.5毫米,九二式重机枪的子弹是7.7毫米。
油压缓冲器
此后,马克沁又发明了一种后来被广泛效仿的油压缓冲器,使机枪可以单发、或10发20发点射、或调节到100发/分钟的慢射速。马克沁甚至设想在枪上加一种机构,使机枪在手指离开扳机后仍能继续射击,直到弹带上的子弹打完。这样,机枪手在阵亡后仍能做出悲壮的贡献。1891年,马克沁又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导气式自动步枪。56岁时,以马克沁的名字命名的机枪后坐式自动手枪问世。从此,自动武器的渊薮大开。“马克沁”成了机枪和自动武器的代名词。
从重到轻
当时,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人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枪。但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将这个设计方案转让给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机枪在美国诞生。
但这种机枪并没有得到美国军方的青睐。路易斯于是转赴欧洲,在比利时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单并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机枪重12?25公斤,枪托抵肩,可以较方便地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弹盘里有97发子弹。路易斯机枪最显著的特征是又粗又圆的枪管,其中充满金属薄片。这种散热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气冷却。后来,正是这种冷却方式的推广,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战后期哈齐开斯枪族也推出了依靠气体冷却的MK?1轻机枪。这种机枪也重12?25公斤,最初是为骑兵设计的,后来也被用于装甲车。
路易斯机枪首先在比利时批量生产,其作战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时军队所认识。一战开始时,德军前线士兵初次听到路易斯机构连续射击的嗄嗄声时,称之为“比利时的响尾蛇”。
路易斯机枪在世界空军史和飞机史上留下了更显赫的声名。世界轻武器界公认,路易斯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机枪。1912年6月,美国的钱特勒上尉将路易斯机枪装载到一架推进式莱特飞机上。这架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后开始向地面开火射击,数以百计的记者迅速将这一消息发往世界,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新闻。
1914年8月,大战刚开始不到一个月,两名英国飞行员擅自将一挺路易斯机构带上飞机,在1524米高空向德国飞机射击完一个弹盘,但没有射中。这次行动是机枪在空战中的首次应用。但当这两名飞行员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后,却换来英军当局严禁往飞机上携带机枪的禁令,英国人害怕因此触怒德国,引来报复。但仅一个月后,随着战局发展,英军正式下令在飞机上装备路易斯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路易斯向美国财政部捐献100万美元。这些钱都是美国政府购买路易斯机枪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战爆发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索姆河战役是机枪史上最令人惊心动魂的战例。1916年7月,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机枪的杀伤力和血腥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当年11月,当索姆河战役结束之际,自动武器的缔造者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时,他既有英国国籍,又被赐封了英国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沁机枪的敬畏之情。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机枪真正变成e68a84e8a2ad7a64365了战场上的主流。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包括轻机枪576挺)、英国400挺(包括轻机枪336挺)、德国324挺(包括轻机枪216挺),大大超过了战争爆发时每个师只有24挺机枪的数字。而机枪在战争的暴发户美国发展最快,从战前的每个师18挺发展到1000挺(包括轻机枪775挺)。
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认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枪。但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将这个设计方案转让给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机枪在美国诞生。
但这种机枪并没有得到7a64e58685e5aeb9336美国军方的青睐。路易斯于是转赴欧洲,在比利时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单并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机枪重12.25公斤,枪托抵肩,可以较方便地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弹盘里有97发子弹。路易斯机枪最显著的特征是又粗又圆的枪管,其中充满金属薄片。
这种散热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气冷却。后来,正是这种冷却方式的推广,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战后期哈齐开斯枪族也推出了依靠气体冷却的mK.1轻机枪。这种机枪也重12.25公斤,最初是为骑兵设计的,后来也被用于装甲车。
路易斯机枪首先在比利时批量生产,其作战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时军队所认识。一战开始时,德军前线士兵初次听到路易斯机构连续射击的嗄嗄声时,称之为“比利时的响尾蛇”。
路易斯机枪在世界空军史和飞机史上留下了更显赫的声名。世界轻武器界公认,路易斯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机枪。1912年6月,美国的钱特勒上尉将路易斯机枪装载到一架推进式莱特飞机上。这架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后开始向地面开火射击,数以百计的记者迅速将这一消息发往世界,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新闻。
1914年8月,大战刚开始不到一个月,两名英国飞行员擅自将一挺路易斯机枪带上飞机,在1524米高空向德国飞机射击完一个弹盘,但没有射中。
这次行动是机枪在空战中的首次应用。但当这两名飞行员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后,却换来英军当局严禁往飞机上携带机枪的禁令,英国人害怕因此触怒德国,引来报复。但仅一个月后,随着战局发展,英军正式下令在飞机上装备路易期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路易斯向美国财政部捐献100万美元。这些钱都是美国政府购买路易斯机枪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战爆发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索姆河战役是机枪史上最令人惊心动魂的战例。
1916年7月,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机枪的杀伤力和血腥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
当年11月,当索姆河战役结束之际,自动武器的开山始祖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时,他既有英国国籍,又被赐封了英国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沁机枪的敬畏之情。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机枪真正变成了战场上的主流。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英国400挺、德国324挺,大大超过了战争爆发时每个师只有24挺机枪的数字。而机枪在战争的暴发户美国发展最快,从战前的每个师18挺发展到1000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