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解答
同意bhagavatan的看法。看着像是考研的,并且好象还考的是吕大吉的书。应该去查书。
粘点资料来:
宗教学
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19世纪下半叶,西方宗教学者首先建立了这门学科。一般以麦克斯·缪勒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率先使用“宗教学”一词为其开端。因对宗教学研究对象、主体、目的和方法等的不同看法,西方宗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神学领域以外的学者一般只承认狭义宗教学,即纯历史性、客观性描述和比较、不带主观价值评断的宗教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感性事实的经验学科、并非论述哲学主张的规范学科,因此既区别于相信神灵存在为前提的神学,也不同于否定神灵存在的无神论学说,而是把社会历史中存在的宗教现象作为其研究客体,探讨其起源与发展历史,考察其观念、行动及组织形态,分析其得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基础,找出其内在性质和规律、社会功能和作用。这些学者因强调对宗教的描述性展示而不同意采用带有规范意义的“宗教学”一词来概括其学科,突出历史性描述的学者称它为宗教史学,并使其成为国际宗教学学科组织和学术协会的正式名称,而突出比较性描述的学者则习惯称它为比较宗教学。但不少宗教学者本身又是哲学家或神学家,他们不同意把宗教学看成纯粹描述或理解的学科,认为不包括价值性判断和规范性研究的宗教学是不完备的,因此坚持一种广义的理解,主张将所有专门研究宗教现象的学科都归入宗教学,强调它应正视宗教的本质及价值取向问题,不能排斥对宗教的规范性、界定性研究。这样,狭义的宗教学包括对宗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宗教史学、对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宗教学、对宗教史实加以现象描述和抽象归类的宗教现象学、探究人类精神心理对宗教的体悟以及信仰者的各种宗教体验的宗教心理学以及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等描述性学科,而广义的宗教学则增加了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对宗教本质、宗教意义、宗教概念进行研究和界说的宗教哲学、回顾总结人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宗教的鉴别与批评的宗教批评学和对各种宗教信仰观念和神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宗教神学等规范性学科。
发展简史 宗教学各学科的形成以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宗教观察及研究为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观察宗教现象,注意到各民族宗教的不同。公元前6世纪伊奥利安哲学家色诺芬尼就曾指出,不同民族各自按照本民族人物特征来塑造本民族的神灵形象,由此展示的神性自然会直接反映出其民族特性。前3世纪的昔勒尼学派思想家欧黑美鲁也曾在其《圣史》中论及他在印度洋海岛上所发现的古庙金柱之铭文,认为这些铭文所载众神均由古代英雄、国王、部族祖先等神化而来。这些看法已将神灵问题作为其单独分析、探讨的对象,并试图从相关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找到正确答案。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思想家亦注意到其他宗教的神学价值和存在意义等问题,他们曾研究对比不同宗教,尝试着勾勒宗教发展的历史。这种学术传统在整个中世纪得以保存发挥,培根、托马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2斯·阿奎那和库萨的尼古拉等人都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过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问题,库萨的尼古拉还曾以“一种宗教的多种崇拜方式”的说法来为各种宗教求同存异。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也为之提供了接触其他宗教的众多机会。到17、18世纪时,一些欧洲学者开始对宗教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描述宗教现象和宗教历史的著作,如赫尔伯特的《论异教》、休谟的《自然宗教史》和布罗塞的《论物神崇拜》等。18、19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古代印度、波斯和埃及的宗教经典。1771年,法国学者杜白隆法译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此后又用拉丁文译出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德国学者格罗德芬于1802年破译楔形文字成功。法国学者商博良也因1822年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古巴比伦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这样,埃及学、亚述学、伊朗学、印度学、希伯来学等新学科相继奠立,它们为系统研究宗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研究手段。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为宗教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西方人类学者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阶段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土著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原始文化及宗教的重要材料,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此外,西方社会学的出现对宗教学的形成亦有直接影响。孔德和斯宾塞分别在法国和英国提出了社会演化的学说,创立了现代社会学体系,并对宗教的起源和演变赋予社会学意义上的探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宗教学资料积累和各分支学科开创的时期。泰勒于1871年出版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为原始宗教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和素材;缪勒自1875年以来开始主编出版多达51卷的《东方圣书集》;弗雷泽则在 1911~1927年汇编出版了12卷本《金枝,对法术与宗教的研究》;商特皮于1887年出版其《宗教史学教科书》,率先提出了对宗教现象学的探究;索德布鲁姆也于1913年发表其《自然神学与普通宗教史学》一书;冯特自1900~1920年写成的10卷著作《民族心理学:对语言、神话和习俗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詹姆士1902年整理出版的其1899年爱丁堡大学吉福特讲演录《宗教经验种种》等使宗教心理学悄然诞生;而范·得·列欧1925年出版的《宗教现象学》一书则宣告了宗教现象学体系的真正奠立。
研究方法 在方法论上,宗教学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把语言学、考古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等作为自己宗教研究的辅助学科,借鉴并采用了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方法,使彼此有了交叉互渗的关系。宗教学通行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纵向描述、横向比较、以及现象学探究和精神分析方法。纵向描述着眼于时间意义,即对宗教发展的历史作尽量客观的叙述,以编年史的顺序来描写某一宗教或整个人类宗教的发展阶段、演变过程及兴衰史实,勾勒出宗教沉浮、变迁的整体连线。横向比较则立足于空间意义,即注重宗教在空间地域上的不同和形式种类上的多样,通过对不同宗教的比较而找出宗教的共同本质和意义,展示宗教的典型形式和具体特征。一般来看,这种横向比较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的比较。前者涉及对宗教发展形式及其结构形式的比较,这种结构大体为宗教的社会结构(如宗教组织、团体和机构),宗教的理论构成(如宗教中的神话、教义、学说),以及宗教的实践模式(如宗教礼拜、祈祷、献祭等仪式)。后者则寻求各种宗教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以便从不同宗教中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如神灵观念、虔敬心理、信仰行为、神圣结社等。现象学探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抽象、更具有本质性的比较研究方法,它借助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和诠释学的理论,主张根据宗教的本质结构来洞观宗教,即不依赖于宗教现象在时空中的位置和它对外在文化环境的依属来阐明这些现象,因而称之为中止主观判断的形象直观或本质直观。精神分析方法则从人的意识领域深入到潜意识领域,剖析人的“本能”对其精神生活和宗教行为的影响与支配,这种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侧重个人宗教心理和信仰精神问题而又发展到荣格对宗教社会性、集体性潜意识活动的分析研究。
研究范围 宗教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宗教的本质与要素、宗教的思想与观念、宗教的体验与情感、宗教的行为与活动、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或文化形态的关系等。
学术机构 宗教学领域的学术活动促成了国际性宗教学机构及其会议的诞生。1900年,各国学者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宗教史大会,195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七届大会上其正式机构国际宗教史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简称IAHR)宣告成立,当时曾定名为国际宗教史研究协会(简称IASHR),后省略“研究”一词。荷兰学者范·得·列欧当选为该协会首任主席。协会还自1954年起创刊并发行了《努曼》、《宗教学》等杂志,以反映宗教学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意大利学者比扬基为该协会现任主席。中国宗教学会于1979年成立,中国学者曾出席了第十四、十五和十六届国际宗教史大会。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宗教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宗教与哲学、道德、法律、政治、文学、艺术一样,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一种社会现象,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部门都应该而且可能成为人类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宗教学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它不同于一般宗教观(宗教理论、宗教学说)有两点:其一是它在学科上的独立性。它以宗教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为认识对象,对它进行学术性的考察和研究,真正的宗教学,如同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律学等学科一样,应该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其二是它在内容上的系统性。宗教学,应该是在对宗教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宗教的知识体系,而不仅只是个别性的观点和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宗教各种问题的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面的传大贡献在于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用社会 的经济基础去说明一切上层建筑的特性和本质,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来说明上层建设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揭示了上层建筑各部分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宗教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原则。我们虽然主张科学的宗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对于非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合乎科学的因素,我们都要认真总结,加以吸收,作为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借鉴。
宗教四要素说
“宗教四要素说”是我二十余年来研究宗教学基础理论得到的一点基本心得,我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宗教观念),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宗教观念必然导致信仰者对这种力量的宗教体验,外在化为信仰和崇拜的宗教行为,最后规范化为宗教仪式和各种信仰体制。宗教四要素(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既是一切宗教体系的本质及其表现的结构逻辑,也是宗教形成和演变的历史逻辑。这个学说是我理解整个宗教,说明各种宗教现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个人相信它对各种宗教都会有相当普遍的适用性。我对萨满教只有一般性的了解,相比而言,孟慧英博士可以说是真正的专家。在她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我们曾多次共同讨论过“四要素说”是否适合于解释萨满教各种现象问题。我希望她能发扬亚理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秉持一个真正学者的独立人格和学术良心对此作出自己的判断;更希望她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更具真理性、更有说服力的新学说或新理论。她在本书中,无论是对萨满教的本质及其内容构成的分析,对萨满教各种要素的分类及其有机构成,对萨满教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和萨满教基本范畴体系的构建,大体上都是借鉴了宗教四要素说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的。这是她个人的理性选择,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她“对萨满教四要素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的结果。本书把非常复杂多变的萨满教现象通过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建构成一个严格有序的逻辑体系,对各种现象作出了颇具说服力的分析与解释。孟慧英博士说:“这本书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以自己的理论进行萨满教整体研究的大胆尝试”。我认为,这次“大胆尝试”是成功的。当然,我个人作为 “宗教四要素说”的提出者,也从她的成功实践中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因为它证明这个学说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吕大吉:《《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序》)
三个界定宗教的方面
第一种:以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对应于神学和宗教哲学。即西方宗教学中的“实质性定义”。
第二种: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对应于宗教心理学。
第三种: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对应于宗教社会学。即西方宗教学中的“功能性定义”。(参见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p.51-64)
应该分二大块吧 显语与密语 显语以经文原本为主 密语以咒语为主 由于历史久远与文化百的断层 现代人对古文语义的理解已经很生疏 原文都是浓缩度很高的度 就如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 计算机时代用笔的人也越来越少 密语就更不用说了 那些字要认识对普通人来说就很难 通字义就更不用谈了 而且密语最后的成就是要心内灵相通的 五浊恶世业障现前大部份人看见经文咒语都会头昏脑胀 牛人有很多 有现世的有隐世的 和个容人品味与机缘有关 宗教门派都有自己的体系与考核要求 是宇宙最高标准 假都掺不了 所做所为可以你不知他不知 但天知地知!
宗教反映了人们对神和终极关怀的探求,具有伦理价值。宇宙万物是有起源和规律的,自古以来,人们把导致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因缘)叫做上帝,神,天,道或造物主。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或至上神存在,商朝和商朝以前的人称之为上帝,周朝人称之为天,老子和庄子称之为道。虽名称有异,实则指同一位造物主。人们大都承认,人都是有罪的,与永恒的造物主分开了。人们希望摆脱自己的罪和因罪所要承受的报应,回归造物主,获得永恒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在儒家经典《五经》中有造物主和至上神——天,上帝,神的观念,在《道德经》中还有道的观念。这些观念被认为与圣经中的神的观念相同,所以人们把圣经翻译成中文时,用上帝,神,道来翻译基督教的神。这是因为:
1 神不仅是犹太人的神,也是中国人的神,是普世万民的神;
2 中国人的祖先也是亚当或挪亚的子孙,他们从挪亚那里传承了对神的观念和对神的敬拜;
3 保罗说,神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将他们分散在全地,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的心里,因为神已经向他们显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很多方面超过了西方文化,值得华夏儿女为之骄傲。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至上神存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慢慢趋向偶像崇拜,无神论。正如圣经所说,世人都犯了罪,远离了神。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中断,这实令人遗憾。到了现在,人们对道(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淡漠,以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华夏儿女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同时,也应该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以提升国人的道德和精神风貌。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前483年)释迦族人,是古代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29岁出家修行7年,遍访当时的智者名人,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被佛教徒尊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他传教40多年,80岁去世。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追寻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归宿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种种原因,不惜抛弃王室优裕的生活,离家出走,苦苦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至终“悟道”,精神可嘉可叹。所悟之道,是对是错,后人尚需进一步分析,不宜盲信盲从。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4多”。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基督徒在苦难中要学会忍耐,要靠主常常喜乐。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基督徒认为欲望和行动应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适量追求衣食住行包括婚姻,金钱都是正常的,用不道德的手段过度追求这些就是贪欲,是犯罪。圣经劝人既要敬拜上帝,又要辛勤劳动,不应好逸恶劳。信上帝和上帝之子耶稣并行善的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永灭。基督徒认为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基督徒认为应该消灭的是不正常的欲望(贪欲即罪的欲望),而不是正常的欲望;如果消灭正常的欲望,就是自杀或灭绝人类。给人带来烦恼痛苦的是贪欲贪婪,而不是正常的欲望。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永灭。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不存在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基督徒认为,人只有依靠耶稣基督的拯救,才能摆脱罪和罪的欲望,依靠耶稣的帮助才能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意念,正定。
“六道轮回”——这六道是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循环,人做了好事,死后进入天道,做了坏事呢,死后进入地狱道。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分为三部分:天堂,人间(包括所有的星球即整个宇宙)和地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而不是分为六道。三位一体的上帝,善天使(由上帝所造并效忠于上帝的天使)和得救的圣徒的灵魂住在天堂;人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住在地球,善天使还可往来于天堂,地球,其它星球,协助上帝管理它们;魔鬼(即恶天使——本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但后来背叛上帝,与上帝为敌,成为恶天使即魔鬼)和恶人的灵魂住在地狱,魔鬼还来往于地狱和人间,引诱人犯罪。上帝(即神)是造物者,其它(宇宙,天使,人,生物)都是被造之物。人类从始祖亚当和夏娃开始犯罪,人人(包括佛祖和老子)都犯了罪(罪就是违背神的律法和道德良心的心思,话语和行为),与神失去了和谐的关系并与神分离,按照神所定的因果报应律,有罪的人死后灵魂要受神的审判后下地狱,虽然有人(包括佛祖)想借修行,修炼,摆脱罪和因罪而来的因果报应,但都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摆脱罪和下地狱的命运。上帝爱世人,差遣圣子降生成为人,在十字架上施行救赎,人悔改因信耶稣就可以得救,罪得赦免,死后灵魂上天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得救之法.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永恒(涅盘)。基督教则认为,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子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复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基督教否定转世说。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基督教没有丝毫矛盾,可以互补。
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 :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据说当年有位天使经常跑到穆罕默德面前,向穆罕默德说话,他把这些话记在心里,传给他的门徒们,门徒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古兰经》。
《新约》和《古兰经》对《旧约》的教义都有所继承,它们都相信一神论和神创造万物。不同的是,基督教的一神论是三位一体的一神论,相信神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三位同尊,同荣,同质,原为一体,分为三位(圣子在万世以前为圣父所生,圣灵在万世以前由圣父和圣子发出),又为一个整体。圣子在两千年前在童女马利亚腹中被怀孕,诞生成为人,就是耶稣。他在以色列地区传播上帝之道,赢得众多民众跟随,却被犹太当局误解为他想聚众造反,自立为王。当局就逮捕了他,交罗马兵钉十字架。耶稣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完成了上帝对人的救赎。他死后三天复活,向门徒显现,证明了他是神,是圣父的独生子(圣子),应验了《旧约》对于基督的预言。《新约》继承了《旧约》献祭赎罪的思想和传统,指出耶稣基督就是神所赐的替人赎罪的羔羊。人是神所造的,也只有神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才能够救赎人. 基督教相信人只有靠耶稣才能获得拯救,与上帝和好并成为上帝的儿女。 耶稣受难,复活是他的门徒亲眼所见,亲手所摸的事实,容不得千百年后的任何人无凭无据地否定 。基督教是神亲自启示的宗教。只有基督教才是《旧约》宗教和《旧约》真理的真正继承者。
伊斯兰教的一神论相信神只有一位,耶稣只是一个人,一个先知。伊斯兰教起源于一位天使向穆罕默德传讲信息,其中有一部分信息被这位天使讲错了。天使是受造之物,与人一样,是不完美的,会出差错。也可以说伊斯兰教是受了古代教会的异端阿里乌主义的影响,这种异端强调神格一位论,认为神只有一个位格,耶稣只是人,不是神。参阅 加1:7~9。
彼前1:10~12 论到这救恩,那预先说你们要得恩典的众先知,早已详细的寻求考察。就是考察在他们心里基督的灵,预先证明基督受苦难,后来得荣耀,是指着什么时候,并怎样的时候。他们得了启示,知道他们所传讲的一切事(传讲原文 作服事),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你们。那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传福音给你们的人,现在将这些事报给你们。天使也愿 意详细察看这些事。 来1:14 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
这几节经文指出了预言基督的先知们(旧约圣经的作者们)和传扬基督的使徒们(新约圣经的作者)受到了圣灵的启示,其品级和权威高于天使,天使也在观察学习这些事(基督拯救人的事),天使是人的服侍者而不是人的统治者。
圣经和信经关于三位一体的上帝的论述:
1) 圣经告诉我们:起初,神造天地,万物及人类。宇宙及其万物的浩大、奇妙,规律性,充分证明了它的创造者——神的智慧和能力(罗1:20)。圣经也启示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太28:19,林后13:14).在未有宇宙以前,圣子由圣父而生(西1:15),圣灵由圣父,圣子而出(诗104:30)。圣父,圣子,圣灵共同协作,在太初创造了宇宙和其中的星辰,创造了地球和地上的人类及万物,并且管理和维系着宇宙万物(诗33:6)。除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外,没有别的神(出20:l一2)。这个观念与《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以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的观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2) 亚他那修信经 3. 大公教会信仰即:我等敬拜一体三位,而三位一体之神。 4. 其位不紊,其体不分。 5. 父一位,子一位,圣灵亦一位。
3) 尼西亚信经 2.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 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 而非被造, 8.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
4) 耶和华是上帝的名字,意为自有永有者。耶和华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旧约启示了耶和华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圣父一位,圣子一位,圣灵亦一位),而不是一个位格,耶和华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希伯来文神(ELOHIM)是一个复数名词,圣经中神以“我们”自称(创1:26,3:22)。诗45:6~7 “6 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7 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 第6节中的神指圣子(来1:8),第7节中的神指圣父,圣父膏圣子,圣子是受膏者,“受膏者”希伯来语是弥赛亚,希腊语是基督。 圣父耶和华要圣子坐在圣父的右边(诗110:1)。圣父耶和华差遣圣子耶和华和耶和华的灵来(赛48:12,16)。
5)新约更加清楚地启示了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约1: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圣子)与上帝(圣父)同在,说明圣父是一位,圣子是一位,圣父,圣子太初就在一起。道就是上帝,说明圣父圣子为一体。太3:16~17 清楚说明了神的三个位格:“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的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圣子耶稣受洗,圣灵降在圣子耶稣身上,圣父在天上说话。
6)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为神的儿子后,立刻得到耶稣的肯定和赞扬(太16:15~19)。耶稣被捕受审时,大祭司问耶稣:“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肯定地回答说:“你说得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26:63~64) 使徒保罗指出,耶稣基督本有神的形象,与神同等,降生成为人,施行救赎(腓2:6~11)。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又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论你是一神论者还是多神论者或是无神论者,你因为罪的缘故与独一永生的上帝分开了,人认识到有一位上帝还不够,还必须相信耶稣,才能与上帝和好,有上帝的生命和圣灵。耶稣是上帝派遣的唯一的救世主。犹太人本来是相信上帝的,但他们由于原罪本罪的缘故,与神分离,他们必须相信耶稣才能得救,才能与神和好。使徒保罗指出,以色列人和世人在基督降生以前是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加4:3~4),“世俗小学”一词在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中被翻译为“宇宙间所谓的星宿之灵”,即天使,基督降世就是要把我们从这种状态下救赎出来,使我们归向父上帝。犹太人曾对耶稣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神。”(约8:33,41) 这表明他们知道他们是神的选民,他们也知道神是独一的真神,是他们的父,他们对神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但耶稣对他们说:“倘若神是你们的父,你们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神,也是从神而来。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的父私欲。”(约8:42,44) 耶稣指出了他们的罪,告诉他们,只有认识耶稣,爱耶稣,才能真正认识神,只有信靠耶稣,才能罪得赦免,与神和好。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的出现
众所周知,科学的起源在古希腊。
古希腊创造了最早的科学,以及更重要的,最早的哲学。
然后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年代,
亚里士多德虽然本人在科学上的成就很难找到对的出来,但是他为科学作出的贡献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亚里士多德系统的对古希腊人的科学进行了分类,把各个不同的学科门类分出来。
亚里士多德吸收古希腊人的哲学成果,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根据归纳总结出来的基本常识,用逻辑的方法推导、演绎,从而构建科学大厦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正是现代科学所使用的方法。
《几何原本》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
但是古罗马被蛮族摧毁后,欧洲陷入了黑暗。
蛮族目不识丁,到处烧杀抢掠,摧毁了古罗马的文明,摧毁了欧洲的文明成就。
而基督教教会,则成了中世纪黑暗中,保存文明火种的明灯。
由于教会的长期系统的传承,不管是文字,还是书籍,都保存了下来。
在中世纪中,基督教的贡献有:
1、保存了文明不被蛮族摧毁,并教化蛮族,使得他们最终文明化。
2、 把亚里士多德推上了极高的高度。虽然亚里士多德成就的很多错误,也在基督教的推行下蔓延开,但是亚里士多德那一整套的逻辑化的思维方式,也因此推行开了。 基督教时代的科学家们,从事研究的时候,都是采取从事实中归纳公理,用逻辑严密的方法推导结论的方法,而这个正是科学出现所必不可少的。
(实际上只要有了正确的研究方法,亚里士多德的那些错误本身并不重要。)
3、通过圣经引入了犹太人的哲学成就。犹太人的哲学和欧洲人的有很大不同。因为圣经的推广,这种新的哲学给欧洲的哲学添加了新的血液。
4、通过经院哲学的发展,极大的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成就。很多在后来影响深远的哲学成就,例如奥康姆剃刀,就是经院哲学的成就。
5、极力的推动对大自然的探索。
因为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对世界的探索,就是对上帝的认识,所以极力的推动科学研究。
最早的科学家,几乎都是虔诚的信徒或者教士,就是这样的原因。
然后又有了中世纪中成型的哲学作为工具,
于是,科学出现了。
科学要出现,必须要有:文明的社会,有目的的对探索大自然的追求,和在哲学逻辑指导下的研究方法。
而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这些。
无论是科学的精神,还是科学的方法,都离不开基督教。 最早的科学,实际上就是基督教的一个部门,一个分支。
至于科学出现后,和基督教的冲突,那是另外的事情。那个时候已经是科学成型,成单独的体系的时候的事情了。
而历史积累的技术其实很没有用。
如果有了探索精神,和正确的方法,即便是一无所有,即便愚蠢笨蛋,一样能发展出现代科学。
欧洲的技术一直比中国落后很多,但是有了科学,很快就把中国甩后面去了。
欧洲之所以可以出现伽利略扔球实验,而中国几千年都没有发展出这种实验,就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都没有发展出科学,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哲学的支撑。 欧洲在中世纪后出现了科学,就是因为哲学和逻辑发展到了相应的阶段。
实际上甚至可以说,如果依然沿着古希腊、古罗马的路走下去,很难这么快出现现代科学,因为古希腊科学本身几乎不可能产生现代科学。
古希腊鄙视动手,只爱空想,认为做实验是奴隶的事情,而现代科学离不开实证(实证甚至是要素之一)。
没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古希腊的哲学体系还不成熟,还不足支撑现代科学的出现。 例如如果没有经院哲学里的“奥康姆剃刀”,那么就很难建立起现代的定理系统定义系统等。
古希腊人缺少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想法,科学被看成是很玄乎的脱离实际的东西。
中国之所以无法自发的产生科学,也正是因为缺乏这些(但是中国有完好的条件来接受西方的科学,西方科学可以在中国的文化中扎根)。
就拿生物学举例,
最早的生物学家,例如布丰等人,都是极为虔诚的教徒。 他们相信,大自然是上帝创造的,认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认识上帝创造的世界,证明上帝的伟大的方法。 他们从事生物学研究,就是为了上帝才研究的。
就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生物学(博物学)作为一个学科建立起来了。
然后才有后来的科学家的质疑和反抗,才有了进化论。
也就是说,先有基督教培养出来的现代科学,然后才有科学对基督教的反抗。 如果没有基督教,现代科学本身就很难出现。
他们那个时代,科学和基督教还是一家的,还没有发生冲突。发生冲突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我这里说的,是他们建立起来的科学精神,就起源于基督教。 或者说当时的科学精神,就是基督教的一部分。
这和基督教对科学的态度无关。
其实不但教会保留了大量的文明,而且更多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成果保留在了拜占庭。
拜占庭灭亡后,大批的学者携带典籍来到欧洲各地,尤其是意大利,促进的文艺复兴的兴起。
拜占庭还有很多学者和一个公主(皇帝的侄女)往北逃难,被莫斯科大公俘获,于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就娶了该公主,并全盘接受了拜占庭的学者,然后就有了“第三罗马”。
不过大部分学者还是逃难到了欧洲,他们带来了古罗马古希腊的典籍著作,带来了古罗马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由思想,于是深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大部分古代著作就来源于此。
好像达芬奇的一个老师,就是从拜占庭逃难来到意大利的。
伊斯兰教对典籍的保留有较大的贡献,但是主要贡献还是拜占庭的。这点大家不能被网上一些烂帖子迷惑了。
另外,阿拉伯帝国的所谓成就,就和中国古代的成就一样,都是属于技术类的,本身根本不能发展出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哲学逻辑基础上的,必须有着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这些都是阿拉伯帝国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