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资讯
1.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冬季以固态形式降落到流域表面上的积雪,第二年春季开始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其补给水量的多少及其变化,与流域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由于气温具有缓慢连续变化的特点,因而河流流量过程线的变化也比较稳定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3平缓。补给过程基本上是连续的。
2.冰川融水补给冰川补给河流水量的多少与变化,与流域内冰川、永久积雪贮量的大小和气温的高低变化密切相关。汛期发生在暖季,水量集中;枯水期出现在气温最低的冬季,水量很少,甚至断流。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小。这是因为流域内热量的变化比雨水的变化小的缘故。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工、农、牧业的大部分水源取自这类河流。
3.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水量可靠而经常的补给来源。我国冬季降水稀少,河流在冬季几乎全靠地下水补给。我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较稳定,流量过程线平稳。我国青藏高原上寒冻风化严重,岩石破碎,有利于融水渗入,同时还有大量冰积物和冰水沉积物分布,因而地下水丰富,河流可获得大量地下水补给。在西南广大喀斯特地区,暗河、明流交替出现,为特殊的地下水补给区。我国地下水补给比重最小的地区是浙闽沿海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一般不到年径流量的10%。这是因为浙闽丘陵地区有大片的中生代流纹岩和花岗岩分布,不易透水;黄淮海平原河道浅,所获得地下水补给很少;四川盆地的地下水埋藏较深,河床尚未下切到主要含水层。
汤姆斯·米切尔是英国一位杰出的探险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总测量师。他设计了许多澳大利亚早期的道路、桥梁和城市建筑,对于澳大利亚的开发贡献很大。
1830年,米切尔沿着史都德走过的路线继续探险。他对于史都德所作的“达令河注入墨累河河口”的结论表示怀疑,而且,有人传说在里布瓦尔平原的北方有一条大河。米切尔想去探个究竟。
米切尔挑选了15名囚犯出发探险,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到达达令河上游的另一条支流——马金达亚河。在马金达亚河流域附近,米切尔指示3名队员留下来搬运粮食,并给他们留了几匹马,自己则带着其他人先行一步。
几天后,3名留守队员中只有一人赶上了队伍。米切尔见那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独自一人回来,一问才得知他们遭到了土著的袭击,不仅粮食和马都被抢走,另外两个人也惨遭杀害。这件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探险队陷入粮食匮乏的困境,米切尔无奈之下只好打道回府。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白天灼热难耐,他们只得在早晨和傍晚急行。整整3个星期,全靠马肉填肚子。
米切尔派队员四下寻找食物。但是在这个地方,很难找到猎物,哪怕是蛇、乌鸦或者小袋鼠什么的。一次,米切尔用枪打死了一只像麻雀那么大小的鸟,当场就把它吃下去了,几乎连毛也没剩下。
虫子的骚扰也使探险队员烦恼不堪,除了讨厌的蚂蚁和苍蝇外,还有一种澳大利亚小蜂,总是在探险队员的鼻子周围飞来飞去。那种小蜂身上常释放出一股难闻的气味,令人作呕。
到了离悉尼不远的地方,他们似乎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队员们大都患了病,身体虚弱无力。米切尔派了一名身体相对好一些的队员,带上最后两匹马去求援。派出去的队员很幸运地带着一些粮食和马匹回来了。大家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顿,又继续上路了,不久返回了悉尼。
1835年,米切尔又率领探险队去探寻河川,他们先是沿着波甘河前进了大约160千米,然后转向达令河,一直走到距离达令河与墨累河交会点240千米的地方。这时,有个队员走失了,他独自一人在原始森林中摸索了好几天,被亚波利吉尼人发现后给杀害了。米切尔得知后决心为他报仇。在达令河附近,他们悄悄地包围了一群没有戒备的亚波利吉尼人,并且杀死了大多数,只有少数几个逃出了米切尔探险队的追击。
入夜,突围出来的亚波利吉尼人招来了上百名同伴。正当米切尔和队员们在帐篷中安然入睡时,亚波利吉尼人把营地包围了。米切尔从睡梦中惊醒,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赤着双脚从帐篷中跑出来,迅速召集起部下,把他们分成两队,一队保护营地,另一队连连开枪还击。由于是在树林中,又是黑夜,看不见东西,所以只好盲目开枪,不让对方靠近帐篷。土著知道子弹的厉害,所以也不敢前进,只是发出刺耳的叫声。
就这样,双方对峙了一个晚上。到黎明时分,亚波利吉尼人撤退了。由于担心再次遭到亚波利吉尼人的伏击,米切尔不得不终止探险,率队折回悉尼。
1836年3月,一心想解开河川之谜的米切尔又组织了第三次探险。他们带了100只绵羊,这些绵羊是他们的主要粮食,沿着拉格兰河出发了。
一路上,他们碰到了不少困难。可恶的蚊子老围着他们转,叮咬他们。在穿越灌木林带时,满地是荆棘,尖利的硬刺甚至戳破队员们的厚皮靴,戳得他们双脚鲜血淋漓。队员们已精疲力竭,有的一停下来就睡着了。后来幸亏遇到了一位热心的亚波利吉尼妇女。她送给探险队粮食,还为他们带路,一旦遇到亚波利吉尼部落,就由她去应付。探险队顺利地向前进。半个月后,他们来到了拉克伦河和马兰比季河的交汇点。
米切尔发现拉克伦河注入了马兰比季河。于是,又沿着马兰比季河往前走,到达墨累河,进一步调查被史都德称之为“达令河”的河川。
这时,一位友好的亚波利吉尼人赶来向米切尔报告:有一队亚波利吉尼部族的人正埋伏在前面,准备袭击探险队。米切尔得到消息后,让那位亚波利吉尼人带路,绕到埋伏着的人的后面,先发起进攻,给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接着,迅速离开了那个地方,沿着面前的大河逆流而上。米切尔发现他们来到了去年勘察过的地方,亲眼看到河川由e68a84e8a2ad7a64365北方流下来,由此证实了史都德的说法是正确的。澳大利亚东南河川出口处之谜也就此揭开,内陆海实际上并不存在。
我国汛期最长河zd流是珠江,因为在南方,雨季较长.
我国水流量最大河流是长江,世界第三.
流入北冰洋河流是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的阿尔泰山。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横贯阿勒泰地区546公里出境,流入哈萨克斯坦的斋桑泊后向北汇入鄂毕河,终注北冰洋。全长2969公里。
含沙内量最大河流是黄河,含沙量世界第一.
最长容内流河是塔里木河,全长2179公里,(其中干流全长1321公里,轮台境内长度106公里).
注入印度洋河流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从英国的第一舰队到达澳大利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很少到悉尼以外的地区活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山川河流,对于这些外来民族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澳大利亚东南河流源自哪里?又流向何方?在后来的岁月里,有人试图揭开这个谜,于是,就有了关于澳大利亚东南河川的探险故事。
悉尼以西约60千米处,有一条逶迤奇峻的山脉,到处都为油加利树所覆盖,满山遍野的油加利树散发出来的油脂香弥漫在空气之中,沁人心脾。整条山脉常为蓝色迷雾所笼罩,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之为“蓝岭”。
蓝岭是悉尼的一道屏障,它像守卫在悉尼身旁的高大卫士。对于早期移居到悉尼的欧洲人而言,它是澳大利亚探险的第一站。因此,多少年来,蓝岭一直是探险家们希望征服的对象。
早在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的初期,英国第一舰队的两位船员——德兹和约翰·斯顿就曾经试图攀登蓝岭去寻找广大的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但终因山势高峻,险阻重重,最后无功而返。
18世纪末,聪明过人的派特森没有向高峻的蓝岭发出挑战,而是避实就虚,他认为沿着河流前进,一定能绕过这座大山脉。派特森的想法虽然很有道理的,但水上探险同样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派特森沿着这条水上通道仅仅走了短短的16千米,竟然遇到5个湍急险滩和瀑布,几乎令他丢了性命。尤其在他企图穿越第五个险滩的时候,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这一段险滩并不特别长,大约60多米,但情形却相当险恶。滩浅流急,加上河中礁石林立,大的礁石似河中的小岛,它会突然耸立在你眼前;而小礁石你甚至看不到它的真面目,只能从水流激起的浪花来判断它的存在。派特森小心翼翼地往前划动小船,尽量避开险恶之处。大约划过险滩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小船正前方有一个不小的暗礁。小船如果从正面冲过去,不是拦腰截断,就是栽到前面的滩里。派特森飞跃起身,猛地用桨顶住礁石,小船“哗”地一下调转了船头向河中间一条较深的河沟冲去。小船被冲入了急流中,左右颠得相当厉害。派特森在船上还没来得及站稳,突然觉得眼前有一个黑影挡住了去路,还没闹清是怎么回事,小船已重重地撞到了一块岩壁上,四分五裂地解体了。派特森整个人一下子被弹到了岩石上,一块船板飞了过来,正好砸在他受伤的膝盖上,派特森痛得差一点昏死过去。
派特森在大自然的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他带着满身伤痕,一脸沮丧,一无所有地回到悉尼。
1813年5月,探险家格雷戈列·布拉克斯兰向新总督拉克兰·麦夸里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登山计划。他发现先前的探险家们都是沿着蓝岭山脉的峡谷而行,很多人都找不到回来的道路,因为在几座山峰交错所形成的峡谷里,很难辨别方向。布拉克斯兰一改以往的探险方法,计划沿着山上的分水岭向前行进。这样走虽然比较累,却不容易迷途。
布拉克斯兰率领威廉·温特华斯以及4名囚犯,带着24匹马,从悉尼出发,去征服蓝岭。他们向西穿过森林,沿着蓝岭山脉的东坡,登上了布拉克斯兰山峰。这时,一片水量充沛而又肥沃葱郁的原野赫然跳入他们的眼帘。这片绿野广阔无垠,绵延好几十千米。布拉克斯兰一行狂喜地奔向草原,跟随着他们的马群,面对丰盛的嫩草,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咀嚼起来。尽管那一段路程非常艰险,有时一天走不了3千米路,但他们还是非常幸运,只走了20来天,便奇迹般地找到了25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富庶之地。
麦夸里总督并没有立刻将布拉克斯兰的新发现公布于世。他认为,如果很多人争相前往那块肥沃的土地,会招致不良的结果。他先派遣一位经验丰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4富的测量员——乔治·伊凡斯前往测定布拉克斯兰新发现的土地。
伊凡斯带着几个人,沿布拉克斯兰的路线翻越蓝岭,果然发现了一片绵延30千米的茂密草原。后来,麦夸里总督以一位英国大臣的姓氏将这片大草原命名为巴瑟斯特平原。伊凡斯在证实大平原的存在后,继续向西探查,结果发现了两条河流,他们以麦夸里的姓和名分别命名为拉格兰河和麦夸里河。至此,布拉克斯兰的发现被确认。麦夸里总督公布了布拉克斯兰的发现并雇用威廉·格克斯去开辟通往富庶之地的道路。他向囚犯们许诺:只要能够把道路开通,立刻将他们释放。在这个诱人的许诺鼓励下,只花了6个月的时间,就开拓了162千米道路。到1815年末,麦夸里本人也带着全副装备到巴瑟斯特旅行。
1817年,约翰·奥克斯里开始了对内陆地区的调查。他率领一支远征队沿着拉格兰河而行。他当时所不知道的是,他选择的时间是这一带一年中最多雨的季节。由于长时间的降雨,所到之处一片湿地和沼泽,这给他的行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他最终还是发现了里瓦布尔平原。整个大平原长满了嫩绿的青草,实在令人陶醉,这真是一块人们最需要的肥沃而广袤的草场。
找到了土地,悉尼的人们可以到这里来拓荒,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但是,奥克斯里也许不知道,这时候,悉尼的形势正发生急剧的变化,英国政府已经宣布废止对自由移民的限制。于是,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从欧洲拥向遥远的澳大利亚大陆。
迎接这些新伙伴需要大片广阔的土地。因此,当山的西边发现新的肥沃土地的消息传来,整个悉尼为之振奋。而翻越大分水岭,开辟一条更容易行走的道路,寻找更多肥沃的土地,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英国的植物学家亚伦·肯宁汉,为了要找到比奥克斯里行走的路线更便捷的通路,踏上了探险的行程。他沿着帕恩德拉山路一连赶了好几天,但最终由于旅途极度疲劳,身体渐渐不支,就在离里布瓦尔平原不远的途中病了,不得已折回了悉尼。这条可以直接通往里布瓦尔平原的帕恩德拉山路则因他的探险而被发现。
4年后,肯宁汉再度独身勘探了布里斯班附近的地形,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牧草区——达令丘陵。
汉弥尔顿·修姆则是第一位澳大利亚本土的探险家。1824年10月,他受布里斯班总督的派遣和威廉·霍威尔一起率领一支探险队从悉尼西南面的驻地出发,探查悉尼和南海岸之间广阔的地区。一路上,探险队受到蛭、蚤和苍蝇的骚扰,队员们被搅得终日烦躁不安,但他们仍然不停地向南跋涉。他们发现了一条向西流动的河,遂命名为马兰比季河。不久,又遇到了一条南北走向、陡峭入云的高大山脉,他们便把它命名为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越过一座险峻的山峰后,一条宽阔的大河突然展现在眼前,并将它命名为修姆河,也就是现在的墨累河。过了河,南面是一片低缓的丘陵和平原。芳草萋萋,土壤肥沃,小山丘上满是茂密的树林,实在是一个建牧场的好场所。
探险队兴高采烈地继续南进,最后到达了菲利普港的科里奥湾,他们认为这是探险家巴斯在1798年发现的西港,正准备作进一步调查,却在那里遭到了怀有敌意的亚波利吉尼人的追击,探险队不得不比原计划提前一半时间返回悉尼。
修姆和霍威尔的发现使新南威尔士的人极为振奋,他们设想在那里建立广阔的牧场,饲养他们的羊群、马群,建立美丽的农场、家园,从事贸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