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资讯
周瑜夫人小乔墓的记载,后于周瑜墓。周瑜多墓若从宋代王象之编的《舆地纪胜》最早的记载开始,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囊括所有瑜墓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刊印为止,近千年间瑜墓竟出现有六处之多。这一特定的民俗文化现象,其特征十分明显。它既含有长时间稳定的传承性,同时也因它的内涵伸展、扩布,终使其夫人小乔氏的多墓出现;周瑜与小乔的多墓具同源性质。
一、与《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有关
汉代桥、乔本为两姓。小乔姓桥而非乔,后世桥姓的桥被简化为乔。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中,有关小乔的记载极其简单。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内,有“(孙)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西汉置县,即潜山县梅城镇),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这里的“小桥”即“小乔”。周瑜纳小乔为建安三年(198年),瑜时年二十四岁。瑜逝世为三十六岁,是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与小乔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与小乔生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孙权长子)。男循尚公主(娶孙权女),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凭藉以上简单的记载,后世似乎很难将以上瑜、乔的身世,在民间当作传闻传流开来。当然,也就不易会有以后小乔多墓的出现。
周瑜、小乔故事的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4传流,除其两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还与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围绕铜雀台故事对他俩的精心编排与渲染有关。《演义》第三十四回叙曹操平定辽东后,心情大畅,欲建铜雀台以娱晚年。少子曹植进言:“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名铜雀,左为玉龙,右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邺郡建台。这是建台之缘起,与周瑜、小乔一字无关。第四十二回叙曹操得荆州后,欲领兵百万南下,约孙权“共擒”刘备。一时孙吴主战、主和,沸沸扬扬,难以主张。第四十三回叙:经鲁肃与刘备、孔明的合谋,孔明愿随鲁肃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县西南二十里)亲见孙权,以陈利害,坚定孙权联合抗曹。
全书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乔才与铜雀台有了联系:正在这时,原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星夜赶回柴桑,当晚就紧急约见孔明。此时的周瑜和先前的孙权一样,虽是决心抗曹,但对联合刘备却存戒心。瑜起初想尽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试孔明;而孔明却趁机言曹势众,难以抵挡,使用激将之法假意劝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装不知大、小乔为孙策、周瑜之妻,接着说道:“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桥公有二女,长曰大桥,次曰小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桥,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周瑜岂信孔明之言,问:“操欲得二桥,有何证验?”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桥。”为了证明孔明所言是实,瑜又问:“此赋公能记否?”孔明越发大展才智,当着周瑜、鲁肃之面背诵该赋时,巧妙地添油加醋,着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为:“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演义》所录孔明背诵之《铜雀台赋》与曹植原作之《登台赋》(即《演义》所称之《铜雀台赋》)真伪杂糅。又,桥本小乔之姓,孔明背诵之赋所加内容,明以连接玉龙与金凤的二桥,指谓大、小二桥女。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自此,便坚定孙刘联合抗曹的决心。
二乔在《演义》中从未登场。即便通过铜雀台事,小乔在书中也只是虚出。但小乔的国色天娇与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却被展现无遗。赤壁之战竟为小乔而起,这是书中孔明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这不能不说是罗贯中在编著《演义》中手法的高明。应当说书中对周瑜、小乔,以及孔明、曹操,通过铜雀台事件而展开的绘声绘色而又极具传奇性的描述,既说明了瑜、乔的爱情,又给后世民间增添了关于他俩之间姻缘佳话传流的内容。这实是后世小乔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二、 方志记载中的小乔墓
小乔墓虽不及瑜墓之多,但见诸方志的至少有三墓。其中记载较早的是湖南岳州(岳阳)的二乔墓,次为安徽庐江和南陵两地的小乔墓。
(一)岳州二乔墓
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冢墓>载:“二桥(大、小乔)墓。汉太尉桥玄二女,并通春秋。一适周瑜,一适孙策。相传死葬岳州,今广丰仓内。”不过对二乔逝后葬于岳州,《府志》已有疑意,故接载:“窃意世无姐妹合葬者,且瑜妻或从镇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大乔与小乔合葬)则万无是理矣。今以‘故志’所载姑存焉。”这里可知《府志》是据“故志”转录。记载中虽未说明“故志”是何年何志,但既称据“故志”转录,二乔墓应早于隆庆《府志》前就有记载了。
尽管《府志》已对岳州二乔墓的真伪持有怀疑,但仍不乏时有人去瞻仰与凭吊,留下的楹联较多,这里择其一联:“铜雀有遗悲,豪杰功随三国没;紫鹃无限恨,潇湘冷月二乔魂。”
(二)庐江小乔墓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庐江府部汇考九·庐江县>在“周瑜墓”条后,载有:“小乔冢。在真武观西百步;周瑜之妻乔氏也,俗称瑜婆墩。冢上多古砖,人不敢窃,动辄有咎。”《光绪庐江县志》卷十六<杂类·冢墓>过录了上述记载。
庐江小乔墓后世也留有众多楹联,这里也择其一联:“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
(三)南陵小乔墓
《民国南陵县志》卷七<舆地·茔墓>载:“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乔氏墓。相传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乾隆已亥年(1779年)知县高怡梦小乔语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鲲督修其墓。于寺西苑立碑曰:‘东吴都督周公瑾之夫人乔氏墓’。按周瑜建安二年(197年·《三国志》载为建安三年·198年)为春谷长,小乔墓在南陵不为无据。”香由寺的地理位置,《县志》卷十一<营建·寺观>载:在“县北一百步,旧云荐福烧香院。”明洪武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后有竹园。
《县志》首称“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这里已称香由寺前原非只小乔一墓,尚或有大乔墓。因未见“岳志”,不知究竟如何?后或因知县高怡梦小乔语,方遣典史督修成小乔一墓。笔者于1956年秋曾与友人前往凭吊。南陵小乔墓墓碑犹在,虽有残损,字迹清楚可认。碑文为:“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碑文两旁刻有一长联,文为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贡生许文权和于湖(芜湖)教谕陶宝森合撰。联曰:“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漂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贞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左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杯酒,浇奠谁人?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南陵另尚留二联:一、“乔公少女,德配周郎。至今黄土一怀,犹想美人颜色;江左名姝,留芳萧寺。只此青茔千古,也增本地风光。”二、“柴桑月冷,痛佳婿早岁云亡。从此吴将台高,相对青茔同不朽;铜雀春深,问阿姐而今安在。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红粉任飘零。”
除上述小乔墓外,还传说舒城、潜山、怀宁也有小乔墓。但初检《嘉庆舒城县志》、《光绪续修舒城县志》、《民国潜山县志》、《民国怀宁县志》、《民国怀宁县志补》等,均不见有小乔墓的记载,或者仅是传闻。
三、方志中关于周瑜、小乔墓的诗文
方志中记载周瑜、小乔的诗文并不多见,惟《光绪庐江县志》卷十五<艺文·诗辞>中较多。共四组八首,每组周瑜、小乔诗各一对。
其一,宋儒醇<周公墓>(五言古)一首:“公瑾三国英,登坛年最少。赤壁焚魏师,运筹独奇妙。差拟蜀武侯,不数汉嫖姚。墓木号秋风,含凄发长啸。”孙宏哲对应有<小乔辞>一首,辞前有序曰:“余赋公瑾绝句有云:‘至今古木残碑下,彻夜秋风伴小乔。’感慨系之,不知乔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绕北冈数里,将至真武观而小乔之墓在焉。有封无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砖。冢之前后既犁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锸筑其坟,复为之词,以告公瑾云。”<小乔辞>(七言古)为:“大堤堤下水涓流,乔家国色古遗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砖绕一怀。周郎尽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吴主哭。胭脂色褪镜奁移,曾在黄垆在华屋。只今幽遂已成蹊,东望周郎宰木低。里人颜甚勿复较,我将锦石列丹题。”
其二,彭教<周瑜墓>(七律)一首:“一代英雄土一怀,寒云衰草翳荒丘。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已见有功成鼎定,谁云无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万古愁。”宋元征对应有<小乔墓>(七律)一首:“散步西郊秋气多,萧萧木叶下如梭。一怀指点小乔墓,十里潆洄渌水波。东睇吴宫成茂草,北瞻魏阙翳烟萝。衣冠异代消磨尽,红粉香名不啻过。”
其三,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王永年<周公瑾墓>(七绝)一首:“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王召对应有<小乔墓>(七绝)一首:“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应是两人俱绝代,白杨相望共萧萧。”
其四,张元缪自作周瑜、小乔对应诗七绝各一首:“<周公瑾墓>顾曲当筵意气生,江东年少爱谈兵。空留高冢斜阳里,樵牧经过说姓名。”“<小乔墓>风流云散草离离,惟有寒鸦话断碑。明月多情还眷念,至今犹为照蛾眉。”
次为《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所载小乔墓诗三首。其一,张鸿翥<小乔墓>(七律)一首。诗前有序:“旧传墓在香由寺前,乾隆乙亥(1755年·《县志》卷七<舆地·茔墓>‘小乔氏墓’称乙亥为已亥·1779年)高前令征梦于古梅下表其墓。嘉庆辛酉(1801年),余从儿来营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辈,访古迹留题。"诗为:“第一山傍问墓台,扫开蒿径拂尘灰。古梅犹绘天香艳,新月长留地主哀。娇倚英雄横宝剑,愁浇浊酒翦荒莱。三生石畔传藏玉,阿姐分明共去来。”清嘉庆进士李兆洛留有<小乔墓>(七绝)二首:“寻常草木借余香,故垒东边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厮养,古来能得几周郎。”“梅花一树傍幽姿,尚有词人寄梦思。铜雀倾来歌舞歇,左马謇姐阿谁知。”
四、乔家的零星景物与二乔的一则传闻
有关乔家的一些景物记载,见诸志书的有: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淮南道·舒州·怀宁县>载:“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即汉末桥公有二女,孙策与周瑜各纳一女,亭基为双溪寺。”《康熙安庆府志》卷之四:“乔家故井。彰法山汉桥公居此,二女皆国色。孙策克皖,娶大桥,周瑜娶小桥。二女以残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桥玄(二乔父)墓在县北彰法山广教寺后,为后汉太尉。”《民国潜山县志》卷二十九,乔公墓过录了《府志》所记。
方志中还留有乔家故居的诗作。《康熙安庆府志》卷之三十,有姚琅<乔公故居>(七绝)一首。高启有<过二乔宅>(七言古)一首。《嘉庆舒城县志》卷之三十三<诗>,有任鸣盛<过小乔故居>(七律)一首等。
关于孙策、周瑜与二乔的联姻,民间有口头传承:一次,孙策率领东吴兵马,来到潜山。闲来无事,上山打猎,适逢戎装的大乔、小乔也在打猎。在追逐猎物时,孙策遇见二乔。他见大乔娇美无比,不由暗生仰慕之心。遂托人说媒,以结连理。大乔见威武雄壮的孙策,也甚为有意。但她提出要与孙策比武,若取胜她,方肯成婚,孙策慨然赞同。比武过程中,他俩愈比情愈深,终成美满姻缘。小乔武艺也很强,且聪慧过人。经孙策和大乔为媒,嫁与了年轻有为的周瑜。大乔、小乔与江东的孙策、周瑜联姻,成为后人传说的佳话,乔公故宅和胭脂井也因此成为胜迹。(摘自丁剑主编《安徽掌故》<胜迹·二乔与胭脂井>,黄山书社1990年版P511。)
以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周瑜、小乔各自的多墓出现,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孙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乔家的颠沛中,孙、周两人竟同时作了乔家的女婿。此时的孙、周正意气风发、少年英武,而二乔又是国色天香。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羡慕的。他们的婚姻,正是千余年来人们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吴战功显赫,“抗议而独立东吴,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迹列传·郡邑>),终始三国鼎足而立。这也成为民间传说不断传扬、赞诵他的理由;周瑜与孙权为子女联姻,使其显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亲国戚”的成份;《三国演义》的杜撰与渲染,使周瑜、小乔的佳配,更添加了浓郁的色彩。英雄与美人,本就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主题。尽管周、乔具有了以上众多的社会传承因素,但在传流的地域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我们甚至连二乔的名字叫什么,至今也都全然不知。不过,也因在上述传承因素的基础上,吴地对瑜、乔二墓的瞻仰与凭吊,民间竟也相因成习。这才有了“贤者之死,犹藉以为荣”(《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芜湖县·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产生。这些,都深深蕴涵着民族心理和民间习俗。瞻仰、凭吊周瑜墓之习俗纵向的扩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现;有周瑜又岂能缺少小乔。而横向的扩布,便是其夫人小乔多墓的随后出现。实际上,周瑜、小乔的多墓,都是众多的社会因素综合沉淀的结果。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百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度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内公故宅。乔公有二女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因遣人礼聘,得邀乔公允许,送入一容对姊妹花。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
策与周瑜同年,都是少年英雄;大乔与小乔这对姊妹花同是江东国色。周瑜纳小乔,孙策纳大乔,雄姿英发的天下豪杰,得与乱世佳人相结合,这么完美的故事自然要传为千古佳话了。
我们在京剧里看惯了诸葛亮由须生(老生)饰演、周瑜由小生饰演的场面,并有周郎之称,总以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的年龄大于周瑜(公元175—210年),
实则周瑜比诸葛亮大上六岁,但周瑜享年确实不长。后世又称两人才力匹敌者为“一时瑜亮”,这也是出于《三国演义》写周瑜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实则亮与瑜生前并没有多大的直接交涉。
周瑜与孙策同年,瑜居舒城(今属安徽)时,扩道南大宅以寓策,升堂拜母,有无相通。
建安七年,曹操挟势迫使孙权委任子(以亲属作人质),大臣有犹豫不决者,孙权本人原不想遣质,便独领周瑜至母前定议,瑜力陈送质之弊,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可见周瑜之于孙吴,不仅有政治上的效忠,还有伦理上的比附。权母即孙坚之妻吴氏,也是孙吴的女主。孙策在世时也说:“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谈到周郎,自然会想到小乔,如东坡《赤壁怀古》词说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但这位小乔,究竟是谁家的女儿?
据《三国志·周瑜传》:瑜从孙策攻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北),“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乔”。乔、桥二字,汉代通用。
当时孙、周年二十五。裴注云:“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为婿,亦足为欢。’”则二乔正是乱世佳人,识豪杰于江湖,她们的身世却引起后人的怀疑。
后汉末有一个桥玄,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官至太尉,颇为曹操尊敬,卒后,曹操曾撰文祭奠,中有“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语,后人遂以为二乔即桥玄之女,沈钦韩即说:“桥公者太尉桥玄也,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赵翼以精博见称,其《桥公墓》诗也有“生有只鸡留戏笑,死犹两女嫁英雄”语。实皆附会之词。
所谓“桥公”,原是尊称,并非仅限三公(太尉为三公之一)。卢弼《三国志集解》,举孙权呼张昭为张公、程普为程公之例以驳之,张、程就不是三公。又云:二乔之父为皖县人,桥玄为睢阳人,两不相涉,“果为玄女,则阿瞒方受知于玄,铜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偿,伯符、公瑾不得专此国色矣”。说得很风趣,驳得很中肯。二乔若为桥太尉之女,何至流离于江东呢?桥玄有子桥羽,官至任城(今山东济宁)相,则桥羽姊妹更不会流离南方。
其次,桥玄生于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卒于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享年七十五。他死时,孙、周只有九岁。桥玄即使在六十岁时,其侧室生下两女,年龄也要大孙、周好几岁。
孙、周同庚,又皆少年英雄,二乔为江东国色,故后人传为佳话,历代吟咏其事的颇多,杜牧《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著名的一首。实则曹操建铜雀台,在赤壁之战以后。明代还有以“二乔观兵书图”为题的诗,如高启、汤胤绩等,倒真像不爱红妆爱武装了。
《三国志集解》引云:舒州怀宁县有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今亭溪为双溪寺。王士禛《渔洋诗话》云:“二乔宅在潜山县,近三祖山,故山谷诗云:‘松竹二乔宅,雪云三祖山。’今遗址为彰法寺。余甲子过之,有诗云:‘修眉细细写松山,疏竹泠泠响佩环。霸气江东久销歇,空留初地在人间。’”虽地以人传,然蛾眉故宅已废为头陀寺院,或亦可作色空之别解。
袁枚有《周瑜墓》二律云:“天生一将定三分,才貌遭逢总出群。大母早能知国士,小乔何幸嫁夫君。能抛戎马听歌曲,未许蛟龙得雨云。千载墓门松柏冷,东风犹自识将军。”其二云:“旌旗指日控巴襄,底事泉台遽束装?一战已经烧汉贼,九原应去告孙郎。管萧事业江山在,终贾年华玉树伤。我有醇醪半尊酒,为公惆怅奠斜阳。”周瑜卒于巴丘,后人因此又附会为今岳阳一中学内有小乔墓,但周瑜灵柩后即还吴,孙权曾迎之于芜湖。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载一联云:“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十四字却雍容豪健,落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1落大方。
史载孙策有一子三女,周瑜有二子一女,瑜女配太子孙登,子周循尚公主,早卒,周循弟周胤,封都乡侯,恐皆非二乔所生,故史中于二乔称为“纳”。孙、周之正妻皆不见于正史,反不如二乔之名传千古,而小乔以周郎之故尤著称于诗词。(古人早婚,孙、周于二十五岁纳二乔时,不可能尚无正妻。孙权在未为帝王时,即已有谢氏、徐氏、步氏三夫人。
一次弄不完,.承上:
二乔在《演义》中从未登场。即便通过铜雀台事,小乔在书中也只是虚出。但小乔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1国色天娇与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却被展现无遗。赤壁之战竟为小乔而起,这是书中孔明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这不能不说是罗贯中在编著《演义》中手法的高明。应当说书中对周瑜、小乔,以及孔明、曹操,通过铜雀台事件而展开的绘声绘色而又极具传奇性的描述,既说明了瑜、乔的爱情,又给后世民间增添了关于他俩之间姻缘佳话传流的内容。这实是后世小乔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二、 方志记载中的小乔墓
小乔墓虽不及瑜墓之多,但见诸方志的至少有三墓。其中记载较早的是湖南岳州(岳阳)的二乔墓,次为安徽庐江和南陵两地的小乔墓。
(一)岳州二乔墓
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冢墓>载:“二桥(大、小乔)墓。汉太尉桥玄二女,并通春秋。一适周瑜,一适孙策。相传死葬岳州,今广丰仓内。”不过对二乔逝后葬于岳州,《府志》已有疑意,故接载:“窃意世无姐妹合葬者,且瑜妻或从镇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大乔与小乔合葬)则万无是理矣。今以‘故志’所载姑存焉。”这里可知《府志》是据“故志”转录。记载中虽未说明“故志”是何年何志,但既称据“故志”转录,二乔墓应早于隆庆《府志》前就有记载了。
尽管《府志》已对岳州二乔墓的真伪持有怀疑,但仍不乏时有人去瞻仰与凭吊,留下的楹联较多,这里择其一联:“铜雀有遗悲,豪杰功随三国没;紫鹃无限恨,潇湘冷月二乔魂。”
(二)庐江小乔墓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庐江府部汇考九·庐江县>在“周瑜墓”条后,载有:“小乔冢。在真武观西百步;周瑜之妻乔氏也,俗称瑜婆墩。冢上多古砖,人不敢窃,动辄有咎。”《光绪庐江县志》卷十六<杂类·冢墓>过录了上述记载。
庐江小乔墓后世也留有众多楹联,这里也择其一联:“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
(三)南陵小乔墓
《民国南陵县志》卷七<舆地·茔墓>载:“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乔氏墓。相传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乾隆已亥年(1779年)知县高怡梦小乔语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鲲督修其墓。于寺西苑立碑曰:‘东吴都督周公瑾之夫人乔氏墓’。按周瑜建安二年(197年·《三国志》载为建安三年·198年)为春谷长,小乔墓在南陵不为无据。”香由寺的地理位置,《县志》卷十一<营建·寺观>载:在“县北一百步,旧云荐福烧香院。”明洪武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后有竹园。
《县志》首称“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这里已称香由寺前原非只小乔一墓,尚或有大乔墓。因未见“岳志”,不知究竟如何?后或因知县高怡梦小乔语,方遣典史督修成小乔一墓。笔者于1956年秋曾与友人前往凭吊。南陵小乔墓墓碑犹在,虽有残损,字迹清楚可认。碑文为:“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碑文两旁刻有一长联,文为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贡生许文权和于湖(芜湖)教谕陶宝森合撰。联曰:“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漂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贞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左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杯酒,浇奠谁人?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南陵另尚留二联:一、“乔公少女,德配周郎。至今黄土一怀,犹想美人颜色;江左名姝,留芳萧寺。只此青茔千古,也增本地风光。”二、“柴桑月冷,痛佳婿早岁云亡。从此吴将台高,相对青茔同不朽;铜雀春深,问阿姐而今安在。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红粉任飘零。”
除上述小乔墓外,还传说舒城、潜山、怀宁也有小乔墓。但初检《嘉庆舒城县志》、《光绪续修舒城县志》、《民国潜山县志》、《民国怀宁县志》、《民国怀宁县志补》等,均不见有小乔墓的记载,或者仅是传闻。
三、方志中关于周瑜、小乔墓的诗文
方志中记载周瑜、小乔的诗文并不多见,惟《光绪庐江县志》卷十五<艺文·诗辞>中较多。共四组八首,每组周瑜、小乔诗各一对。
其一,宋儒醇<周公墓>(五言古)一首:“公瑾三国英,登坛年最少。赤壁焚魏师,运筹独奇妙。差拟蜀武侯,不数汉嫖姚。墓木号秋风,含凄发长啸。”孙宏哲对应有<小乔辞>一首,辞前有序曰:“余赋公瑾绝句有云:‘至今古木残碑下,彻夜秋风伴小乔。’感慨系之,不知乔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绕北冈数里,将至真武观而小乔之墓在焉。有封无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砖。冢之前后既犁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锸筑其坟,复为之词,以告公瑾云。”<小乔辞>(七言古)为:“大堤堤下水涓流,乔家国色古遗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砖绕一怀。周郎尽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吴主哭。胭脂色褪镜奁移,曾在黄垆在华屋。只今幽遂已成蹊,东望周郎宰木低。里人颜甚勿复较,我将锦石列丹题。”
其二,彭教<周瑜墓>(七律)一首:“一代英雄土一怀,寒云衰草翳荒丘。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已见有功成鼎定,谁云无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万古愁。”宋元征对应有<小乔墓>(七律)一首:“散步西郊秋气多,萧萧木叶下如梭。一怀指点小乔墓,十里潆洄渌水波。东睇吴宫成茂草,北瞻魏阙翳烟萝。衣冠异代消磨尽,红粉香名不啻过。”
其三,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王永年<周公瑾墓>(七绝)一首:“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王召对应有<小乔墓>(七绝)一首:“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应是两人俱绝代,白杨相望共萧萧。”
其四,张元缪自作周瑜、小乔对应诗七绝各一首:“<周公瑾墓>顾曲当筵意气生,江东年少爱谈兵。空留高冢斜阳里,樵牧经过说姓名。”“<小乔墓>风流云散草离离,惟有寒鸦话断碑。明月多情还眷念,至今犹为照蛾眉。”
次为《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所载小乔墓诗三首。其一,张鸿翥<小乔墓>(七律)一首。诗前有序:“旧传墓在香由寺前,乾隆乙亥(1755年·《县志》卷七<舆地·茔墓>‘小乔氏墓’称乙亥为已亥·1779年)高前令征梦于古梅下表其墓。嘉庆辛酉(1801年),余从儿来营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辈,访古迹留题。"诗为:“第一山傍问墓台,扫开蒿径拂尘灰。古梅犹绘天香艳,新月长留地主哀。娇倚英雄横宝剑,愁浇浊酒翦荒莱。三生石畔传藏玉,阿姐分明共去来。”清嘉庆进士李兆洛留有<小乔墓>(七绝)二首:“寻常草木借余香,故垒东边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厮养,古来能得几周郎。”“梅花一树傍幽姿,尚有词人寄梦思。铜雀倾来歌舞歇,左马謇姐阿谁知。”
四、乔家的零星景物与二乔的一则传闻
有关乔家的一些景物记载,见诸志书的有: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淮南道·舒州·怀宁县>载:“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即汉末桥公有二女,孙策与周瑜各纳一女,亭基为双溪寺。”《康熙安庆府志》卷之四:“乔家故井。彰法山汉桥公居此,二女皆国色。孙策克皖,娶大桥,周瑜娶小桥。二女以残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桥玄(二乔父)墓在县北彰法山广教寺后,为后汉太尉。”《民国潜山县志》卷二十九,乔公墓过录了《府志》所记。
方志中还留有乔家故居的诗作。《康熙安庆府志》卷之三十,有姚琅<乔公故居>(七绝)一首。高启有<过二乔宅>(七言古)一首。《嘉庆舒城县志》卷之三十三<诗>,有任鸣盛<过小乔故居>(七律)一首等。
关于孙策、周瑜与二乔的联姻,民间有口头传承:一次,孙策率领东吴兵马,来到潜山。闲来无事,上山打猎,适逢戎装的大乔、小乔也在打猎。在追逐猎物时,孙策遇见二乔。他见大乔娇美无比,不由暗生仰慕之心。遂托人说媒,以结连理。大乔见威武雄壮的孙策,也甚为有意。但她提出要与孙策比武,若取胜她,方肯成婚,孙策慨然赞同。比武过程中,他俩愈比情愈深,终成美满姻缘。小乔武艺也很强,且聪慧过人。经孙策和大乔为媒,嫁与了年轻有为的周瑜。大乔、小乔与江东的孙策、周瑜联姻,成为后人传说的佳话,乔公故宅和胭脂井也因此成为胜迹。(摘自丁剑主编《安徽掌故》<胜迹·二乔与胭脂井>,黄山书社1990年版P511。)
以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周瑜、小乔各自的多墓出现,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孙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乔家的颠沛中,孙、周两人竟同时作了乔家的女婿。此时的孙、周正意气风发、少年英武,而二乔又是国色天香。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羡慕的。他们的婚姻,正是千余年来人们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吴战功显赫,“抗议而独立东吴,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迹列传·郡邑>),终始三国鼎足而立。这也成为民间传说不断传扬、赞诵他的理由;周瑜与孙权为子女联姻,使其显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亲国戚”的成份;《三国演义》的杜撰与渲染,使周瑜、小乔的佳配,更添加了浓郁的色彩。英雄与美人,本就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主题。尽管周、乔具有了以上众多的社会传承因素,但在传流的地域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我们甚至连二乔的名字叫什么,至今也都全然不知。不过,也因在上述传承因素的基础上,吴地对瑜、乔二墓的瞻仰与凭吊,民间竟也相因成习。这才有了“贤者之死,犹藉以为荣”(《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芜湖县·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产生。这些,都深深蕴涵着民族心理和民间习俗。瞻仰、凭吊周瑜墓之习俗纵向的扩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现;有周瑜又岂能缺少小乔。而横向的扩布,便是其夫人小乔多墓的随后出现。实际上,周瑜、小乔的多墓,都是众多的社会因素综合沉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