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资讯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漫长的黎明
文636f70797a686964616f339/梦里诗书
不同于漫威《复仇者联盟》幽默风趣中出色的节奏把控,DC英雄在《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中的集结,诚然在一个战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但前段铺垫无趣且令人压抑的冗长,不但未有能续写诺兰式的蝙蝠侠传奇,更使电影在架构上来看前后出现了断层。
《正义黎明》所面临最大的难题绝非是那以近乎完美的好莱坞特效,而在于导演编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人物叙事的铺垫,这既要让DC英雄的粉丝满意,又至少能让新观众能融入到这部电影蝙蝠侠为何要大战超人的世界观中,单从其公布的编剧数量高达5个,便可知这绝非是一个多么轻松的活计,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对于在《钢铁之躯》中执导便只能用一般来形容的导演扎克·施奈德,从伊始就真的很难让人相信他能在《正义黎明》中玩出多么惊艳的花样。
事实也正是如此,《正义黎明》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作为电影的铺垫,但成片来看效果乏善可陈,那蹩脚的文艺渲染,虽能所见寄希望去塑造超人与蝙蝠侠两者不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实则前段观感只是拖沓而混乱,后半段打戏又过于集中,令人稍显视觉疲软,整体连贯性的缺失,让人仿若感觉看了两部不同的电影,并且在《正义黎明》里又一直采用了那压抑的阴暗作为电影的基色,以此来突显自诩英雄与社会的深度,但难见幽默的同时剧情又显得混乱不堪,如此做法无疑只是令电影显得更为尴尬异常。
剧情的偏差好在还有以战斗桥段精彩的添补,《正义黎明》在后半段开始持续发力,重金打造的特效场面,总算是露出了自已的锋芒,不仅蝙蝠侠的新式战衣让人眼前一亮,而对于如何令超人与蝙蝠侠这两个悬殊极大对手间上演精彩的的对峙,确也看得出下了不少的心思功夫,神奇女侠帅气的加盟出场更是为电影增色不少,英雄合力最终力战反派的桥段也是相当的震撼,至少作为一部好莱坞特效大片,客观来说电影维系住了一如既往的大制作高水准。
这更是一部需要有着出色执导能力导演的作品,在诺兰的珠玉在前下,扎克·施奈德显得太过力不从心,但好在那期允的正义黎明终还算是到来了,只是这一过程确太过漫长。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来黎明》 为电影《超人:钢铁之躯》的续集电影,是DC电影宇宙的第二部影片,剧情承接2013年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之前非官方名字是自《超人大战蝙蝠侠》。 与2016年3月25日登陆美国上映,有望于登zd陆中国国院线。 上映日期
一、形式之美
扎克·施奈德是一位“包装”大师,他的影片画面常以浓郁的色彩饱和度,阴暗复古的冷色调、灰暗低调的灯光风格形成一种油画般的影像。这种风格成为扎导的艺术烙印,使其作品的形式美感远远大于内容实质。
DC所谓的“黑暗”美学正是建立在扎克的形式之美上。在《蝙超》中,这种阴冷黑暗的美感已不再局限于画风,扎导的形式之美已扩散至场景设计、戏服、道具等细节,如城市广场上宛若古希腊神明般的超人雕像赋予形式上雄伟瑰丽的艺术感,如超级英雄的紧身战服以流畅的线条凸显人体性感、健壮的艺术美,就连超人的鲜红斗篷在影片中也以暗红色表现,以符合形式的“黑暗”美与气质的悲壮感。
扎克的形式美感亦用于“包装”人物,影片中以超人“救世与误解”的悲剧性冲突,以仰望视角、慢镜头等拍摄方式呈现超人的“神性”,使其在形式上超越漫画的通俗性,升格为神话史诗中的英雄。
感觉、视觉、听觉,电影形式之美的圣三位一体。汉斯季默的配乐是《蝙超》“黑暗”美学的最后一块拼图。影片以不同风格的人物主题音乐突出角色性格,超人哀婉悲壮、蝙蝠低沉压抑,最后于战斗中现身的神奇女侠则伴随着雄壮、激烈的鼓点以象征强力的新援。场景与音乐亦有和谐的对应,战斗时气势恢宏的交响,葬礼上哀婉忧伤的风笛,音节高低与人物情绪和戏剧激烈程度完美应和。
二、内容之殇
DC的“黑暗”美学于形式之上堪称完美,但于内容却始终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8没有摆脱漫画的“低级趣味”。《蝙超》之中,超人的形象是宗教中的救世主,从能力与价值观上都趋近神性的完美。因此其主题上的黑暗只能源于另一位角色,蝙蝠侠。
布鲁斯·韦恩是我最喜欢的漫画角色,因为他具有一种迷人而复杂的性格,他从父母的死中悟出的不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亦不是“以暴制暴”的复仇,而是超越“以暴制暴”,是“以恐惧制恐惧”(这是诺兰的《侠影之谜》中所述的蝙蝠侠诞生)。布鲁斯韦恩化身为蝙蝠侠,亦化身为恐惧的源头,他打击犯罪,希望以恐惧降服暴力,从而逐渐形成一种与其他充当义警的超级英雄完全不同的正义,一种极端的正义。
蝙蝠侠制造恐惧,小丑亦制造恐惧,二者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蝙蝠侠以恐惧化解暴力,小丑以恐惧激发人性原始的暴力。极端正义并没能彻底的铲除犯罪,反而因这种极端而诞生了另一种更黑暗的极端,这亦是诺兰《黑暗骑士》的内在美,诺兰塑造的韦恩具有反英雄性格的复杂与阴暗,亦隐有反社会倾向的极端,这即是DC电影黑暗气质之源。
《蝙超》对布鲁斯·韦恩的刻画则流于通俗,影片以闪回的方式反复强调韦恩的童年阴影,旨在为蝙蝠侠的极端提供一个不咸不淡的理由。“BVS”,二者之对立是“黑暗”与“光明”的对立,人性与神性的对立,制裁者与拯救者的对立。这些因性格、经历、理念所造成的矛盾被影片简化为“误会”,韦恩通过两段超现实的梦境从而站在超人的对立面更显剧情苍白,人物无力,影片缺乏深入的内心刻画,“BVS”不应只是肉体的决斗,更应是两种精神的抗衡。最可悲的是,布鲁斯·韦恩这个美漫中最具个性的角色不单没能展现其复杂的性格,反倒被DC宇宙的体系同化,亦变成了超级英雄队伍中的同质化面孔。
至于神奇女侠,毫不客气的讲,她于影片的作用仅为颜值担当与续集铺陈。《蝙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正义联盟》的前传,也正因此本片的铺垫作用甚至高于“BVS”本身,影片试图将DC宇宙的众多线索放入这一部影片中,以至于电影的内容显得逻辑混乱,顾此失彼。
《蝙超》的黑暗风格仅是其形式上的美感,没有升华至主题气质。探其本质与漫威大同小异,仍是美漫中老掉牙的正邪对立价值观。二者唯一不同的是,漫威轻松自如,像是前卫、时尚的流行歌曲,DC悲怆复古,如厚重、低沉的古典音乐。
从商业角度而言,本片仍旧是一流水准的商业大作,影片的特技效果可称为同类型影片中的巅峰,尤其是战斗场面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兼具毁灭性与神话感,可谓是将古典传说里众神之战的场景放入了钢铁森林的现代化都市,远胜于某些依靠堆积反派数量支撑场面的漫改影片。
《蝙超》是一部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电影,黑暗美学是诺兰遗留给DC的“遗产”,扎克·施耐德从这份“遗产”中仅学得了皮毛,于是就有了这部形式之美,内容之殇的美漫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