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资讯
越来越多,但并不是主流思想,主流思想还是认为读书是有用的,对人的一生都有用,造成人们觉得读书无用论的,我觉得主要的因素有
1 近年来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报道不断,甚至有夸大的成分,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影响。比如近些年报道的: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 影响是最大的,在普通人的惯性思维里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毕业生必须得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很高的工资待遇。而媒体报道的北大毕业生竟然去卖猪肉,让人们觉得北大尚如此,其他大学毕业生还能干什么?这就对社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读书无用就越来越盛行。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算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也比没读过大学的卖得好,而且还拥有了千万身家 关于这个媒体是很少报道的,因为没有新闻价值。还有最近的复旦投毒案,女大学网贷等负面,导致人们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扩大
2 高校的盲目扩招。不得不承认自从教育市场化后,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非常严重。2015年已经达到756万高校毕业生,但我们被媒体年年所吹高的人数吓到了,现在对大学生的定义是非常广泛的,什么学校毕业的都可以被称为大学生,导致人数比如庞大。现在不防静下心来想想这756万大学生是怎样构成的。985院校毕业生大约有50万,211院校毕业生大约有80万,普通一本毕业生大约是100万,二本毕业生大约有200万,那么剩下的330万就是三本和大专,中专。人们都说大街上一抓一大把大学生,但你们可能忽视了其中概率问题,你在街上抓到的大学生是985的概率是多少?211或一本的概率又有多少?大学生群体中最用力读书的是那个层次的院校?不用想也知道!可以问问他们或他们的家长读书是否有用。如果一个人上了个野鸡大学什么也不到,毕业就失业,就到网上说读书无用,什么也没学到,这其实是可笑的,最关键是还得到一群没读过几年书的附和。
3 个人在大学期间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2都干了些什么?很多人抱怨在毕业后感觉自己在大学时什么也没学到,固然有学校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问题吧?一些所谓的大学只要交钱,什么人都可以上,而且在大学期间什么也不学,还有一些大学生玩游戏渡过四年,这些最终拉低了大学生的身价,败坏了大学生的名声,导致人们认为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就算就业工资也比不上打工的,这就成为读书无用论的支撑点。但从社会平均的概率来比,大学生的竞争力是远比没读过大学的强,在未来发展也更有空间。读书无用只是个伪命题
社会上人变多知了,社会压力大,每个人的心理压力也因为找工作,情感问题等变得压力也大。人越多,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越不道容易,心理的问题往往会造成不少人处于心理不正常状态,这样,社会上负面新闻也越多
还有,媒体内新闻利用人类猎奇心理,也处处寻找负面新闻吸引眼球,也许负面的事本就是这个数量,容不过被媒体炒作罢了
农村,指乡下,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百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度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版。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病了,一个人扛;烦了,一个人藏;痛了,一个人挡;街上,一个人逛;路上,一个人想;晚上,一个人的床??慢慢地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权活,变得沉默、变得冷落、没了想理、不想说、不想看??我不是高傲,也不是胡闹,是厌倦了所有的依靠。
“‘3P’是什么意思?”11月3日,北京一所大学的男生宿舍里,王晶(化名)点开某门户网站高高挂起的一则新闻后,转头问同宿舍的其他同学。王晶点开的这则新闻说,三成大学生曾试过一夜情,19%的大学生曾发生过3P性行为。 “大家都有点愣,半天,有个同学开口,‘只听说过3D动画、3G手机,3P啥意思?’”王晶向笔者回忆当时的情境,“后来上网查了下,才懂了。对那条新闻,我们只有两个字:扯淡!” “为什么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为什么负面新闻总爱扯上我们大学生?”王晶很不理解。还好,在对那则新闻参与表态的471名网民中,有159人斥其“无聊”,85人认为“搞笑”,63人表示“愤怒”,这让他略感欣慰。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在7450名参与调查的青年中,85.5%的人感觉和以前相比,现在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多。 “为什么总是我们?” “大家好像都爱拿‘大学生’说事儿。”一位参与调查者说。 本次调查的参与者,总结了一下近年来媒体拿“大学生”说的各类事儿: ——大学生玩游戏的报道,小则玩到神志不清、生命垂危,大能玩得抢劫妇人、刺杀同学; ——大学生诚信也是被关注的热点,从大考大抄小考小抄,发展到干脆不考找枪手代笔;贫困生毕业后不还助学袋款,改名字换地址就让你银行找不着人;找工作简历造假那更是一堆一堆; ——“××女大学生卖淫案调查:卖身钱多被挥霍”,“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等等,耸人听闻的报道让大学生成为“性放纵”群体的代表; ——“清华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美女研究生因情变跳楼自杀,留下数万言遗书”等大学生自杀报道,又给戴上“心理不健康”、“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帽子; —“搓麻将、赌博等不正之风在高校男生中悄然流行”、“大学生,你为什么要父母养活”让大学生背上“意志薄弱、没有进取心”、“拜金、享乐”的罪名…… “为什么总是我们大学生呢?好像现在的大学生都成了‘麻烦制造者’。”调查中,有人抱怨。 “铺天盖地,那么多不好的消息,现在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了,究竟这个群体真的那么‘坏’,还是我们被妖魔化了?”也有参与调查者这样表达自己的困惑。 有论者认e68a847a686964616f333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妖魔化大学生的现象,动辄就把大学校园的个别现象扩大化,把个别大学生的堕落典型化、普遍化。“这当中不排除有人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好心,希望通过触目惊心的描述来警醒大学生。但也不排除有人这样做是出于炒作的无聊心理。” 大学生素质下降? 对于负面新闻增多的原因,53.5%的人认为,可能与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后,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有关。 “大学生的素质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高。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话是对的。”一位参与调查者说,“校园越扩越大,楼房越盖越高,学生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可学习的风气越来越淡保时代不同了,环境也不同了,不能拿现在的大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相比。” “校园里的确有些人厌学、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甚至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风气。”很多参与调查的人都承认。 “但那只是一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大四的李弢弢,有点不满地对笔者说,“媒体对大学生的报道太夸张了,这些负面新闻,其实只是大学生中的极个别现象,绝对不是大学生的主流,可经过大肆渲染报道,却让许多人误以为我们大学生都很差劲——有好几次,我父母看了新闻,就忧心忡忡地跟我讨论,‘你们真那样吗’,‘你可千万别学坏呀’,诸如此类的。” 很多参与调查者也说,其实,大部分大学生都很勤奋,他们要面对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看看现在考研和考公务员竞争多惨烈,就应该知道大学生没有堕落的资本!在个别现象上大做文章,对其他大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大四的苏晨则认为,“新闻所能呈现的,最多也不过是一鳞半爪。若仅看新闻就将大学生视作问题人群者,那就无异于管中窥豹,耽于浮光掠影了。” 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说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所王长潇副教授也不认同。他告诉笔者:“经常和大学生接触,我感觉到,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很不错,比我们那个时代强多了!社会大众总是以某个特定时期的标准来要求大学生,殊不知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其在大学生身上找原因,不如找找社会和学校的原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太大了!” 民众猎奇+媒体炒作? 调查中,46.5%的人认为,大学生负面新闻增多,是因为一些人的猎奇心理,加上媒体迎合这种心理的非理性炒作。与此同时,83.9%的人认为媒体对大学生的报道不准确。 “炒作!扯淡!为谁炒作?性学会‘学术年’的开幕!报道这个新闻的媒体!谁拥有话语权谁就可以说三成大学生尝试过一夜情!”这是一位参与调查者的留言。 “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一旦沾上了大学生,那标题中就一定会突出大学生,要是女大学生就更好了,名牌大学的女大学生尤其好,点击率肯定就飙升。”北京一家网站的编辑告诉笔者,“像云南香格里拉车祸6人死亡,从标题上来说已经简明扼要了,但一定要点出包括三名北大清华学生,这样的新闻标题才更吸引眼球。” 一位大学生这样叙述自己怎样成为《大学生发帖征人缝扣子》新闻的“男一号”:“周六晚上心血来潮发了一个《征人帮我缝纽扣》的帖子,周一一个陌生人给我发站内信件询问‘纽扣事件’,随便询问了专业、年龄,周三就见报了。” “连BBS这种地方的小帖子也要报道,现在的媒体是不是已经没有新闻可写,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反正我从来都是抱着娱乐的心态上BBS的,一个帖子能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吗?我们去做志愿者,我们勤工俭学,怎么就没这么大的影响?偏偏BBS上的一点小破事,就被拎出来严肃讨论,还被无限放大?缝纽扣这些完全私人的事情,怎么突然就成了我们大学生面临的严重问题了?”他的同学不无愤怒地评论道。 “大学生的心态,早已从精英变成大众,可在很多人眼里,大学生还是精英的代表,‘精英’们一出问题,有人就开心了,是不是跟仇富心理差不多?”有参与调查者揣测。 在媒体工作的高先生认为,大学生负面新闻多,是由于大学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大学生相对无组织性,坏消息不胫而走,纸包不住火,媒体在发掘大学校园的负面信息时较为方便。“媒体也拣软柿子捏。大学生不是大官没有权,也不是富商没有钱,不是既得利益群体,媒体对他们下手,没有顾虑。” “说句实话,没有记者真正喜欢这样,谁愿意一听污七八糟的东西就兴奋呢?但报纸要生存,我们更要生存,我们单位已经实行了零工资制,当生存有压力时,当别人和自己都认为记者应该活得很好的时候,当我的朋友因为漏掉一对青年男女跳楼自杀的新闻而被迫辞职时,我也在无奈中学会了写新闻最重要的东西:在稿子里事实是要有的,但在感觉上可以无限地夸大它,强化它。炒作,疯狂地追求卖点,我也不喜欢,真的不喜欢。”某都市报记者小潭告诉笔者。 对此,王长潇指出:“媒体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这个群体很特殊,一方面他们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优缺点,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一些问题不足为怪;另外一方面,相对于媒体来说他们是个弱势的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容忍。” “媒体不应该总拿大学生来吸引眼球,消费大学生的公众形象,以至淡化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王长潇认为,媒体从业者需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维护真实、客观,保障社会公德。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43.0%的人认为目前媒体对大学生的关注太少了。 “我们希望被关注的问题,我们的苦恼,我们的困惑,好像真正关心的人不多。”一位参与调查者认为,重要的是,我们怀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看大学生。 “大学生虽然不是小孩子,但因为缺少社会阅历,心理等各方面未必成熟。他们出了事,最需要的是真切的关怀、热心的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冷嘲热讽,或者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有论者称。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