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资讯
上学时申请了助学贷款毕业以后不还的
“‘3P’是什么意思?”11月3日,北京一所大学的男生宿舍里,王晶(化名)点开某门户网站高高挂起的一则新闻后,转头问同宿舍的其他同学。王晶点开的这则新闻说,三成大学生曾试过一夜情,19%的大学生曾发生过3P性行为。 “大家都有点愣,半天,有个同学开口,‘只听说过3D动画、3G手机,3P啥意思?’”王晶向笔者回忆当时的情境,“后来上网查了下,才懂了。对那条新闻,我们只有两个字:扯淡!” “为什么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为什么负面新闻总爱扯上我们大学生?”王晶很不理解。还好,在对那则新闻参与表态的471名网民中,有159人斥其“无聊”,85人认为“搞笑”,63人表示“愤怒”,这让他略感欣慰。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在7450名参与调查的青年中,85.5%的人感觉和以前相比,现在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多。 “为什么总是我们?” “大家好像都爱拿‘大学生’说事儿。”一位参与调查者说。 本次调查的参与者,总结了一下近年来媒体拿“大学生”说的各类事儿: ——大学生玩游戏的报道,小则玩到神志不清、生命垂危,大能玩得抢劫妇人、刺杀同学; ——大学生诚信也是被关注的热点,从大考大抄小考小抄,发展到干脆不考找枪手代笔;贫困生毕业后不还助学袋款,改名字换地址就让你银行找不着人;找工作简历造假那更是一堆一堆; ——“××女大学生卖淫案调查:卖身钱多被挥霍”,“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等等,耸人听闻的报道让大学生成为“性放纵”群体的代表; ——“清华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美女研究生因情变跳楼自杀,留下数万言遗书”等大学生自杀报道,又给戴上“心理不健康”、“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帽子; —“搓麻将、赌博等不正之风在高校男生中悄然流行”、“大学生,你为什么要父母养活”让大学生背上“意志薄弱、没有进取心”、“拜金、享乐”的罪名…… “为什么总是我们大学生呢?好像现在的大学生都成了‘麻烦制造者’。”调查中,有人抱怨。 “铺天盖地,那么多不好的消息,现在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了,究竟这个群体真的那么‘坏’,还是我们被妖魔化了?”也有参与调查者这样表达自己的困惑。 有论者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妖魔化大学生的现象,动辄就把大学校园的个别现象扩大化,把个别大学生的堕落典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3型化、普遍化。“这当中不排除有人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好心,希望通过触目惊心的描述来警醒大学生。但也不排除有人这样做是出于炒作的无聊心理。” 大学生素质下降? 对于负面新闻增多的原因,53.5%的人认为,可能与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后,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有关。 “大学生的素质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高。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话是对的。”一位参与调查者说,“校园越扩越大,楼房越盖越高,学生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可学习的风气越来越淡保时代不同了,环境也不同了,不能拿现在的大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相比。” “校园里的确有些人厌学、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甚至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风气。”很多参与调查的人都承认。 “但那只是一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大四的李弢弢,有点不满地对笔者说,“媒体对大学生的报道太夸张了,这些负面新闻,其实只是大学生中的极个别现象,绝对不是大学生的主流,可经过大肆渲染报道,却让许多人误以为我们大学生都很差劲——有好几次,我父母看了新闻,就忧心忡忡地跟我讨论,‘你们真那样吗’,‘你可千万别学坏呀’,诸如此类的。” 很多参与调查者也说,其实,大部分大学生都很勤奋,他们要面对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看看现在考研和考公务员竞争多惨烈,就应该知道大学生没有堕落的资本!在个别现象上大做文章,对其他大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大四的苏晨则认为,“新闻所能呈现的,最多也不过是一鳞半爪。若仅看新闻就将大学生视作问题人群者,那就无异于管中窥豹,耽于浮光掠影了。” 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说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所王长潇副教授也不认同。他告诉笔者:“经常和大学生接触,我感觉到,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很不错,比我们那个时代强多了!社会大众总是以某个特定时期的标准来要求大学生,殊不知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其在大学生身上找原因,不如找找社会和学校的原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太大了!” 民众猎奇+媒体炒作? 调查中,46.5%的人认为,大学生负面新闻增多,是因为一些人的猎奇心理,加上媒体迎合这种心理的非理性炒作。与此同时,83.9%的人认为媒体对大学生的报道不准确。 “炒作!扯淡!为谁炒作?性学会‘学术年’的开幕!报道这个新闻的媒体!谁拥有话语权谁就可以说三成大学生尝试过一夜情!”这是一位参与调查者的留言。 “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一旦沾上了大学生,那标题中就一定会突出大学生,要是女大学生就更好了,名牌大学的女大学生尤其好,点击率肯定就飙升。”北京一家网站的编辑告诉笔者,“像云南香格里拉车祸6人死亡,从标题上来说已经简明扼要了,但一定要点出包括三名北大清华学生,这样的新闻标题才更吸引眼球。” 一位大学生这样叙述自己怎样成为《大学生发帖征人缝扣子》新闻的“男一号”:“周六晚上心血来潮发了一个《征人帮我缝纽扣》的帖子,周一一个陌生人给我发站内信件询问‘纽扣事件’,随便询问了专业、年龄,周三就见报了。” “连BBS这种地方的小帖子也要报道,现在的媒体是不是已经没有新闻可写,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反正我从来都是抱着娱乐的心态上BBS的,一个帖子能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吗?我们去做志愿者,我们勤工俭学,怎么就没这么大的影响?偏偏BBS上的一点小破事,就被拎出来严肃讨论,还被无限放大?缝纽扣这些完全私人的事情,怎么突然就成了我们大学生面临的严重问题了?”他的同学不无愤怒地评论道。 “大学生的心态,早已从精英变成大众,可在很多人眼里,大学生还是精英的代表,‘精英’们一出问题,有人就开心了,是不是跟仇富心理差不多?”有参与调查者揣测。 在媒体工作的高先生认为,大学生负面新闻多,是由于大学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大学生相对无组织性,坏消息不胫而走,纸包不住火,媒体在发掘大学校园的负面信息时较为方便。“媒体也拣软柿子捏。大学生不是大官没有权,也不是富商没有钱,不是既得利益群体,媒体对他们下手,没有顾虑。” “说句实话,没有记者真正喜欢这样,谁愿意一听污七八糟的东西就兴奋呢?但报纸要生存,我们更要生存,我们单位已经实行了零工资制,当生存有压力时,当别人和自己都认为记者应该活得很好的时候,当我的朋友因为漏掉一对青年男女跳楼自杀的新闻而被迫辞职时,我也在无奈中学会了写新闻最重要的东西:在稿子里事实是要有的,但在感觉上可以无限地夸大它,强化它。炒作,疯狂地追求卖点,我也不喜欢,真的不喜欢。”某都市报记者小潭告诉笔者。 对此,王长潇指出:“媒体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这个群体很特殊,一方面他们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优缺点,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一些问题不足为怪;另外一方面,相对于媒体来说他们是个弱势的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容忍。” “媒体不应该总拿大学生来吸引眼球,消费大学生的公众形象,以至淡化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王长潇认为,媒体从业者需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维护真实、客观,保障社会公德。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43.0%的人认为目前媒体对大学生的关注太少了。 “我们希望被关注的问题,我们的苦恼,我们的困惑,好像真正关心的人不多。”一位参与调查者认为,重要的是,我们怀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看大学生。 “大学生虽然不是小孩子,但因为缺少社会阅历,心理等各方面未必成熟。他们出了事,最需要的是真切的关怀、热心的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冷嘲热讽,或者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有论者称。
满意请采纳
湖南大学生打砸食堂掀翻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