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游戏资讯
因为阿凡达的男主角是一位英雄,所以观众是不会在乎他是不是地球人的叛徒!
为什么观众对于阿凡达背叛地球的事实能够坦然接受,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理由:
1、换位手法的使用。
《阿凡达》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虽然有人说它剧情俗套,是一部全靠技术撑起来的电影。但我觉得这个俗套的剧情其实也很有意思。
因为在《阿凡达》里,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手法,我管它叫换位。
换位,就是换位思考。
很显然,既然用到了换位思考这种手法,那么,它就是想要讲述道理的。这片子要讲的道理也很简单,即,种族主义是狭隘的。当然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39,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片子也影射了一段历史,所以也有人说,这是美国白人对于自己四百年前对印第安人所犯罪行的一次道歉,或者说消解。
实际上,这看起来简单,但如果把问题落到实处的话,可能并不容易处理。于是要用到换位思考,当年类似的电影,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叫《第九区》。(当时大家管这部电影叫《贫民窟的百万外星人》,管《阿凡达》叫《宇宙最牛钉子户》)
《第九区》的主人公是因为不慎沾染了某种外星人的药剂,于是就开始变得跟外星人一样。(这可真是不幸,因为这片子里外星人长得跟大虾一样。)《阿凡达》则是通过一种灵魂传输的手段,让主人公进入了阿凡达的身体。不同的地方是:前者是被动的行为,而后者则是一种主动行为。但是考虑到那哥们身体的问题的话,那么这种行为也就有了一些别无出路的意思。
我们经常说换位思考。中国古圣贤讲推己及人。在这两部电影里却得到了特别形象的展示:当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你所欺凌的对象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所坚持的一切是多么的不靠谱。
所以说,观众之所以不觉得阿凡达是地球叛徒,跟这种换位的手法,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着类似手法的电影还有不少,比如《第六日》,讲的是一个很讨厌克隆的人有一天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妻儿都被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克隆所占领,这当然令人气愤,他决定杀死那个该死的克隆。然而戏剧性出现了,他后来绝望的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那个该死的克隆,而对方却是原生体。和《阿凡达》和《第九区》的换位很不同。前面两部电影探讨的都是强势的一方换位到弱势的一方以后思维的转变。而这部影片探讨的则是你换位到你憎恶的对象之后的思维转变。
之前我玩过一款游戏,也探讨了这个问题。这个游戏的主人公憎恶城里的病毒。(城是纽约,病毒是一种毁灭性的病毒,而且有自己的意识)但是却在某一天被告知,他自己就是病毒,而且其中的佼佼者。不知道他怎么想,反正我当时玩到这里的时候,却是被小小的震动了一下。
除了这些之外,电影《月球》也涉及了这个主题。一个在月球上采矿的人一天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人,(连记忆也一样)。他们互相指责对方是自己的克隆,然而事实证明:他们两个都是别人的克隆。很有意思。不过这部电影的主题更深刻,换位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换位最彻底的还是《阿凡达》,到最后,主人公彻底地成了纳威人的一员,做了土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
主流电影,一般都会承载一些主流的价值观在里面。可能这些价值观都是老生常谈,但也正是因为是常谈,所以才是主流的。比如说像《发条橙》这样的电影,你说它牛不牛呢?牛。但是它就不是主流的电影,它所探讨的东西也不是主流的,因为太深刻,所以超越了主流的范畴。而像《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就很主流。它们是属于大众的东西。
关于换位思考应该也是一种主流价值观。但是据我观察,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这种明确的意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家长,就很少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下问题,而他们还觉得根本没有这种换位思考的必要。他们很多人会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看起来挺为对方着想,对方不感恩都不行。但实际上这句话是最严重的杜绝一切换位思考可能性的借口。为什么?其实很简单,这句话的主语是“我”。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多数以“我”开头的句子,都是从“我”的立场出发的。
电影《全城热恋》中修冰箱的阿威的父亲对阿威说话是以“臭小子”开头,你看,很有意思,虽然“臭小子”一词惹人不快,但它的意思却是“你”,以“你”开头的句子,是站在对方角度的表达方式。所以,阿威最后原谅了他爸,并对他爸说“对不起”。而那个酱油师傅正是因为总说以“我”开头的句式,所以差一点弄丢了女朋友。(他总是在说“我还没有小学毕业”,他女朋友为此简直要崩溃。)而他最后之所以又得到了女孩的芳心的话是:“你可不可以留下来?”以“你”开头的。
当然了,随便一扯,不是全部话语都可以这么套。但大体意思不差。
另外,我又研究了一下儒家传统中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换位思考的不同。结果我发现,它们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却是正好相反的。要是把换位思考翻译成古文的话,其实就是:推人及己。这和推己及人正好相反。
推己及人的核心思想是:我不想要的,不强迫他人接受。
换位思考的核心则是:别人不想要的,不可以强迫。
看起来还是差不多,实际上正好相反。举个例子。把孟子放在当今社会,孟老爷子会想:我不喜欢和男人搞三搞四,可见没人喜欢,因此喜欢的就不是人,所以,同性恋是邪恶的,堕落的。而实际上,如果孟老爷子用换位法思考问题的话就会这么想:我不喜欢同性恋,认为同性恋是邪恶的,堕落的;但是,假如我就是一个喜欢和男人搞三搞四的同性恋呢?那样的话怎么办?那样的话,我可能就不会喜欢别人说我是邪恶的,而我自己可能也不会再坚持认为同性恋是邪恶的,堕落的了。
?
这么一看,我发现:运用换位思考比运用推己及人思考需要的过程更长一点,耗费的脑细胞更多一点,难怪大家都不喜欢。但是结果也显而易见,运用换位思考得到的结论更接近真理。或者说,这种思考的结果更加的谨慎,和小心。
2、故事发生在未来。
这一点其实也很重要。它的故事不是发生在过去,也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因为未来的背景设定,给人的感觉就离现实比较远,或者说,观众的立场感相对会更弱一些:我们并不会对电影里的,还是未来不知道哪个确切时代的地球人类,有太大的阵营感。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情感投入,就会完全放在主人公的身上,并且相信电影本身所构建的整个世界逻辑。
你看我上面提到的几部关于换位的电影,基本都是以未来作为背景的。很少会以当下时代为背景。
好莱坞也有很多以当下作背景的电影,但是你去看的话,就会发现,大部分这类当下背景的电影,涉及别的国家的话,就绝不会做到《阿凡达》这种程度。假如有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美国人看不惯美国对类似伊拉克这样国家的政策,然后投入对方阵营,再把美国人的军队赶出伊拉克的话,估计美国观众看了一定是很难接受的。
至于中国的电影,仅仅是有些人拍了一些真实的东西,都会有一批人在谩骂,我们的导演是不是在讨好西方人。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3、故事发生在地球之外。
在使用了前面两个方法之后,这整部电影都没有出现地球。而在潘多拉星出现的人类军队,其实也并不是人类的正规军。更不能代表整个人类世界。所以,观众也就很难建立起地球的阵营观念。因为所谓的阵营,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当能真正代表地球阵营的人物出现之后,很可能不是和潘多拉开展,而是会和潘多拉建立友好的关系,然后双方其乐融融,和谐相处。虽然这不太可能。
所以,如果剧情继续发展,并且双方没有达成和解的话,当地球人和纳威人进入全面冲突的时候,主人公很可能就会不再那么的心安理得,而观众的反应也很可能就不再这么简单了。所以你看,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出来个《阿凡达2》之类的电影。
阿凡达里的男主角是不是叛徒,阿凡达里的男主角就zd是人类的叛徒,是人类的发展模式会受到诟病,可能现实会有很回多不完美。
但是男主角帮助外星人赶走人类,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背叛,他为什么不能爬到佣兵的高答层来影响决策,什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汉奸有什么区别。最后,卖球求荣当人类的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