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在线游戏网日期:
返回目录:游戏资讯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61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装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情境创设、有效情境、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三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三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解决小组问题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探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每算对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看哪组同学能最快地到达山顶,夺得红旗。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地计算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在教学过
程中,教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64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
“
接受性学习
”
为
“
创造性学习
”
,让学生
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
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往往习惯告诉学生这样的题应该怎样做,
这是单纯的传授
知识,
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
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注
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忽视解决问题方法的发现过程的展示,
忽视探索解决问题方
法的传授,
致使学生在独立解题时由于不知道思考方法而无从下手,
使学生成为
消极的结论接受者。
这样的接受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很顺利,
但是,
因为
没有给学生
“
自主探究
”
学习的机会,学生就不可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
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是要以问题情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
的创设的情境下,
通过观察、
分析,
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
再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和学习能力。
一、
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前
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
学
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在教学中不应把指令性的要求作为
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宽松、
和谐、
平等的课堂气氛,
诱导、
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产生潜意识活动,
品尝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
流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
促使学生对数学
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
.亲身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态度端正,
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
教师要
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
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使
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
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
诱发其学习动机。
在教学
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
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
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数
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
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有乒乓球、皮球、
“
大家宝
”
盒、椰汁盒、牙膏盒、
药盒、
化妆品盒等)
,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
玩一玩、
分一分等活动,
使学生对长、
正方体、
球、
圆柱体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从而自己初步总结出形体的特征。
这
样就使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
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逐步明确学
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
.沟通情感,建立民主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
学
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
才会乐于学习。
例如:
在教学
《高、
矮》
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
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
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
“
他
矮,
老师高。
”
学生们异口同声。
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
“
后
来的同学最矮,
老师最高。
”
学生们高声说道。
我一笑:
“
是吗?
”
我让个子最矮的
学生站到了椅子上。
“
现在谁最高?
”
我笑着问。
“
还是老师最高。
”“
不,站在椅子
上的同学高。
”
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
“
好了,
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
矮的问题吧。
”
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
与到学习中来。
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
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
多沟通,
跟他们交朋友,
在生活上、
学习上都关心他们,
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
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这样,就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
3
.积极评价,促进不断进取。
学生学习的态度、
情绪、
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数学
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争取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
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
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
足,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
探讨,
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
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
“
错
”
,否则
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
积
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
例如: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比较内向,
平时
也不爱和同学交流,
有时老师提的问题她会回答,
但是就是不敢回答。
一次,
我
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她,
她也用同样的眼神看着我,
“
周
思尧,请你来回答。
”
她还没站好,就有同学说:
“
老师,她不会。
”
周思尧立刻就
坐下了,低下了头。
“
不,我相信她一定能回答好,是吗,周思尧?
”
我用鼓励的
目光望着她。她终于慢慢站起来并正确地回答了问题。
“
多棒呀,你回答的非常
准确,请你们为她鼓掌!
”
教室里掌声一片。周思尧用感谢的目光看着我,我回
以微笑。从此,她有时也敢自己举手发言了。其实,有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
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
没有动力,
而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
不认真学,
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
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
予以鼓励,
如告诉他们
“
只
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
”
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
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4
.体验探索,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
的强烈欲望。
要使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
包括设
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
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
例如:
教学
《分类》
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动手把一些图片进行
分类。
在分类时,
学生很容易按
“
类型
”
、
“
颜色
”
和
“
图片的形状
”
来分。
思维快一点
儿的学生很快就按三种标准分完了,
而思维慢一点儿的学生还没有分完,
于是我
让思维快的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分类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又想出
了许多其它分类的方法,
只要分得有道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样,
既培养了
好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又给思维慢一些的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
从而
使学生们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
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
从而得
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
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
要适时、
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
使所有的学生都
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树立自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特别是
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
泄气自卑,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
诱导,
如让他们回
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复刚才好的发言、
举个例试试等,
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
去走向成功。
二、创设各种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根基。
心理学研究表明,
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而小
学低年级的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
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诸如问题情境、
生活情境
……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
使
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
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
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
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
"
问题
"
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
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使之产生好奇,
由好奇引发需要,
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
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教学《
10
的
认识》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天鹅举行
“
保龄球大赛
”
,邀请了
8
个
小动物参加,
让学生猜一猜小动物们有可能一次打中几个保龄球?没打中几个?
让学生们讨论,通过汇报总结出
10
的组成,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参加比赛,
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最后按照成绩给小动物排队、
发奖
(找规律)
。
学生在积
极探索的过程中,
不仅在应用中学到了基础知识,
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提
高。
2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上数量关系和空间的一种抽象。
因此,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
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另一方面,
要创造条件,
促使学生能利
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
并能初步解决一些有
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
的含义,
我请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事可以用加、
减法来算一算?课
后我请学生把他们的想法用图画画在纸上,
第二天让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们的兴
致很高,
第二天都很主动的进行汇报。
有的学生画的是妈妈先买来
2
个桃子,
有
买来
3
个桃子,一共有
5
个桃子。有的学生画的是停车场上有
4
辆汽车,开走
了
1
辆,还剩
3
辆。还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想象中的恐龙世界和卡通中的情境
都画了出来,
让其他的学生来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学生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
过程中,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进而进一步理解加、
减法的含义。
3
.创设交流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方面是指上课的题材应尽量来源与学生。
如:在讲《
9
加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
帮小兔子采蘑菇
”
。告诉学生小兔
子已经采了
9
个蘑菇,
小兔子想请你们帮它再采一些,
可你采的蘑菇的个数不能
超过小兔子采的。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你准备帮小兔子采几个?算一算你和小兔
子一共采了多少个?经过讨论,
9
加几的题就在学生们帮小兔子采蘑菇中总结出
来了。
这样,
教学题材不是来源与教材,
而是来源于学生,
这会使学生感到更加
亲切,
而且同样也能达到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
是指利用学生课堂上解题中所发
生的错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如:讲《图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知道有两
个对着面是圆,
侧面是圆滑的就是圆柱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
我创设
了这样一个情境,问学生是不是只要有两个对着面是圆,侧面是圆滑的就是圆
柱?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拿出一个圆台让学生观察,
问学生这个物体也符合
有两个对着面是圆,侧面是圆滑的,它是不是圆柱?学生们一口同声说是圆柱。
拿出圆柱和圆台让学生对比讨论一样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圆柱的两个圆面
是一样大的,
而圆台的两个圆面是不一样大的。
这样学生在对不同学具的辨析中
认识了圆柱,体会更加深刻。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
.采取活动的形式。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
理活动的规律,
把学科特点和年龄、
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
主动
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
“
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
”
进行教学,
学生会感到很乏味,
越学越不爱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
寓教
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例如:教学
《分类》时,创设了一系列活动。首先由
“
帮助小朋友在凌乱的房间里找东西
”
,
引出分类;
然后在
“
帮住在水中的小动物找家
”
,
及动手活动
“
给定的交通工具应行
驶在哪儿
”
,
使学生理解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同一性;
在
“
水果、
蔬菜
”
的分类
中,
使学生感悟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在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进一
步理解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最后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分类就在身
边,
从而扩展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类的事情。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为学生创
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
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
悬念;
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
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
新奇,
具有新鲜感和
吸引力,为学生从
“
要我学
”
变为
“
我要学
”
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教学《时、
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谜语引入:
“
一家三代环城赛,赛跑规则真奇怪,虽
然速度不一样,谁都不比谁的快。
”
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
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3.
采取把知识生活化的形式。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
题上。例如教学《
10
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学
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巩固算法及加减法意义。
首先,
在实物投影上出现肯德基的
优惠券,
让学生看一看每一种食物的优惠价,
然后让学生模仿购买,
一是让学生
购买两种食品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钱;二是给学生
19
元钱买一种食品,应找回
几元。
让学生讨论,
汇报第一种时,
让学生讨论合理性。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
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自主探究学习。
4
.采取竞赛的形式。
适当开展竞赛,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
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
竞赛中,
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
总
希望争第一,
得到老师的表扬,
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
毅力大增。
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
如
“
看谁算得快又对
”
,
“
看谁的解法多
”
,
“
比
谁方法更巧妙
”
等,都能使学生
“
大显身手
”
。例如:在每日口算中,我进行了
“
☆
级口算状元
”
的比赛,大张旗鼓地表扬做题认真的同学,发给他们小奖状。又如:
在教学《看图提问题》练习课时,让学生比赛说图意,看谁说得最好、最准确。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全班比赛;
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
可以分小组比赛;
还
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
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
激励的
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
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
动口、
动手,
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
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
自我体验的
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
“
要我学
"
转
化为
“
我要学
”
、
“
我爱学
”
的自主探究学习。
一、注重现实生活情境,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提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进而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让他们学会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尤为重要。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进而理解题意,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于此,也不能过分留恋,应注意引导学生会读图,读懂图,然后再去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二、合理运用图表文字,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新课程对这一领域的安排已经从纯文字标准格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呈现方式除了文字的、还有情景性的、拓宽了问题的结构空间。题目不一定是结构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复杂的,数据需要取舍,学生对有效数学信息材料的提取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应用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图形法、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7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推理法等,我觉得仍需继承,仍有其价值所在,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
只要学生学会了从真正意义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图、表、文字、实物等)收集和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了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分析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获得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四则运算意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触数学起就建立起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年级教学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通过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公共汽车上的上、下乘客”现象来导入,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计算乏味,由于情景接近学生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运算顺序掌握的也较好。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通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片断:“代数式的值”
代数式的值需要学生进行繁杂而细致的计算,而这恰恰是学生比较烦的,记得以前好像听过一位挺有名的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8老师的这样一节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借用身高测量公式来进行“代数式的值”的教学,于是我把这样一个小活动借了过来,没想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想”!
师:那么请看一组神奇的身高预测公式:
男孩:(x+y)÷2×1.08
女孩:(0.923 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兴奋的进行着各自身高的计算!
师及时引导:刚才每位同学求出的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大家用自己父母的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的过程,同时大家可以总结一下在你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枯燥,而想让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和学习愿望,需要老师在熟练了解知识的纵横之间的关系以及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